兴化米粉简称为米粉。其产品有两种:一是粉丝径为0.7-0.8毫米的较大的,枫亭人叫米粉,另一种是粉丝较细的,丝轻0.5-0.55毫米,则称为炊粉。(本文均以米粉通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兴化府·莆田县志》载:“福建兴化(今莆田市)加工生产兴化米粉干,始于宋代”。 据莆人方天若的《木兰水利》记载:“时蔡公兄弟京、卞,感涅磬之灵谶,念梓里之横流,屡请于朝,乃下诏募筑陂者,时福州有义士李宏,家雄于财而心乐于施。蔡公以书招之,遂倾家得缗钱七万,率干七人入莆,定基于木兰山下。负锸如云,散金如泥,陂未成而力已竭。于是蔡公复奏于朝,募有资有干者辅之,得十四大家,遂慨然施钱共七十万余缗,助成本陂。” 相传,在北宋熙宁年间(1068-1086年),黎畛任兴化军主簿时,积极支持并勤于协助兴修水利大工程木兰陂,废寝忘食,日夜奔忙,因政务繁忙,其母亲及妻儿老小亦随任来莆田。但无暇顾及家室。其时,母亲年老体弱多病,食欲欠佳,多日思念故乡,又欲想吃到家乡的米粉。黎主簿为尽其孝之心,特地派人从老家广东省博罗县淡月村(今深圳市境内)取来米粉,供慈母食用,以表为人之子的一片孝心。为使米粉供应及时,避免来回费时耗资,就遣人随请制作米粉师傅,携带加工生产米粉工具来莆田,进行加工生产。一则为娘亲能及时吃到新鲜米粉,二则顾及修陂民工充作小点,让他们享用米粉的口福,这不是两全其美吗?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次,蔡京兄弟返乡探亲,特地赶到木兰陂工地视察工程进展情况,观其民工食用米粉美食感到新奇。问明缘由,出于对关心家乡人民生活之情,便邀请制作米粉师傅来到枫亭传授米粉加工生产的手艺,从此米粉生产遂在枫亭地方传承下来。 话说枫亭塔斗山之东麓的后肖自然村,据传,唐末北方战乱,百姓纷纷举家南迁,其中有河南固始肖姓庶民亦陆续入闽,一支肖姓族人肇居落籍于此,生息繁衍,遂成望族。至今有二个村民小组,二百多户,人口约一千五百多人,村民除肖、朱氏族人之外,还有卢、林、傅、陈等姓氏族人。 宋时,后肖地处湄洲北畔的盐斑田土属,水源匮乏,五天无雨成小旱,十天无雨成大旱,盐斑出现,作物欠收。每逢夏秋之际,台风大潮濒临而至,海堤崩溃,淹没农田,里民生活苦不堪言。民谣曰:“坑头后肖,定放了给人销”。寓为贫穷之意,连娶妻都没有人愿意嫁到这个地方。百姓为了生存,只有艰苦拼搏,除勤操农耕外,就学习加工生产米粉行业,在数百年间,便成为米粉生产的专业村,而名闻连江(枫亭)大地。 米粉是一种用大米精细加工的食品,粉丝细如发线,粉条松韧,干而不碎,色泽晶莹洁白,落汤不糊,快熟方便,煮炒均可,香爽可口,营养丰富且食用方便等优良特色,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眯与喜爱。民间逢年过节和各种喜庆筵席上,必备炒米粉这道佳肴。亦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乘佳品。尤其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居民都得吃“炒米粉”。寓为活到须发如同米粉一样白,健康长寿。出嫁的女子于节日前回娘家为父母“送秋”,祝贺父母长寿康宁,礼物为米粉、猪肉等。媳妇也要煮米粉为翁姑“栽秋”,以示孝敬之心。如果有人生病或食欲欠佳时,以米粉来开胃舒畅,胜过吃药。民间流传一句顺口溜“头滚滚,(发热的意思)吃米粉。 旧时米粉加工生产者,均以小农经济家庭作坊式生产,认为做些米粉加工,赚些钱能够维持生活费用即可的小本经营。作坊一般是建在空旷的田地、山坡上,或利旧房、祠堂、厂房简易,设备简陋、没有检测流程和标准,只凭经验操作。但生产者在加工制作技术仍有考究,从选配原料开始,就得精选优良高质稻谷品种为佳。 一、米粉的加工制作生产工艺流程,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程序: 从洗米浸泡,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米浆,经过滤干、采浆、碾团、蒸、熟、冷却、洗松、压丝成型,后把米粉丝分片长宽各20公分,折叠一把一把摆齐放在竹篾匾上,搬到田野或空地上晾晒,最后一道工序是捆扎,把两片米粉重叠在一起,用早稻草杆捆起。枫亭民间一个谜语曰:“四角四角方,用草绑腰封(间)之说”。十多道工序整个过程完成下来需要约20小时。然后把散装的米粉用麻袋集装或集中放在竹箩里,一般是自家出售或是米粉贩子上门采购,然后走村串户叫卖。 制作米粉操作时,一般要求应注意到:米浆要磨得均匀,才能细润;采浆时,浆母要放得适当,采浆时间要准确,米粉的弹性才会好;蒸团时,更要掌握好火候,过熟则色泽不白,不熟则粉丝易断;冷却的时间不够时,则米粉会呈酸味;凉干时也要掌握好气候,否则粉条就不会松韧。在气候比较干燥,微风习习中,是制作米粉的最佳气候,一直到风干为止。这样米粉不易变质发霉。 二、米粉烹饪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其一、高汤米粉:即把米粉放进烧开的清水中煮一、二分钟后,便可捞起,放在盆或碗里,然后加入事先煮好的佐料。如:肉丝、煎蛋、香菇、紫菜、黄花菜、蛏干、海蛎干、虾肉、花生米、炸豆腐干和青菜及酱油、味精等,尤以鸡汤、鸭汤为最佳。 其二、凉拌米粉:煮法与高汤米粉同,但捞起后,不放佐料,只调以适量的花生油或且芝麻油、食盐、酱油、味精,即可使用。 其三、清淡米粉:用刚煮沸的大米汤或豆浆,把米粉置于笊篱里,放进鼎里煮一、二分钟捞起,放在碗里,加上米汤、酱油、花生油,其美味特佳,可作小点之用。 其四、煮炒米粉:宴客酒席上多以炒米粉为上菜。先把所有的佐料、调味品等,经过技巧地煮炒熟时,再放进适量清水煮,待水开后,把米粉松开后,放进鼎里,勺去多余的汤,用煎匙翻拌,火候要匀细,然后加进花生油或芝麻油,撒下葱末炒均即可品食。 据民间传说,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二次来到枫亭塔斗山青螺书院(后易名为会心书院)为诸生讲学。枫亭名士以后肖生产的米粉,用丰盛的配料,炒了一盘米粉,盛情款待于他。朱夫子品赏后,赞不绝口,叹其曰:“可口欲吞舌,美味实无穷”。事后,他还美称炒米粉为“炒银丝”。从此,后肖的米粉美名誉满八闽大地。 时至元代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一名女婴降生于后肖村的一户农民家庭,此女天真活泼可爱,品貌端庄,胜似姿丽的芙蓉,取名叫“丽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可她红颜多薄命。三岁失去父亲,幸好在其祖父精心教诲下,她勤读“四书”、“五经”等经典,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名闻十里八乡。十五岁那年祖父鹤驾西归,只剩寡母孤女两人、孤苦伶仃、相依为命,跟随慈母耕耘种田,纺纱织布度日,农闲或雨天,丽蓉常到邻居米粉加工作坊帮工,亲睹米粉加工的一道道操作规程,又跟母亲学习煮炒米粉手艺。 元代元宗至顺三年(1332年),元廷南下选诏秀女,斯时,丽蓉十八妙龄,风华正茂,亭亭玉立,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姿。有幸被孛儿只斤欢贴睦尔太子诏为嫔妃,随而进京伴随太子。翌年(1333年)太子登基,即为惠宗(顺帝),丽蓉被册封为妃,因她姓肖,人们称为“肖妃”。 肖妃伴驾顺帝期间,非常关心龙身安康,注视圣上日理万机,过度疲惫,食欲欠佳,龙体损耗甚多。她忧心忡忡,肖妃特命太监,千里迢迢来到枫亭家乡后肖取去米粉,她亲自下御膳,烹饪米粉汤点,让皇上改善食欲,顺帝吃得津津有味、眉笑颜开,随即欢悦称道:“爱妃贤淑可佳,体贴入微,寡人吃了这香喷喷的米粉汤,精神爽快,食欲大振,胜过山珍海味,人参补药。” 有一次宫廷举行烹调名菜献技艺,朝廷下诏要枫亭后肖村向朝廷进贡米粉贡品。肖妃亲自下御膳研制操作“瑞祥”(枫亭方言叫水龙),即是豆腐丸。配备、地瓜粉、花生仁、紫菜、葱末等佐料,经蒸熟熬汤。并配好佐料炒了一盘米粉。肖妃和宫娥一齐送上两道菜肴,并向皇帝及众臣恭贺请安言道:“这两道菜肴是妾身家乡的名菜,一是瑞祥,今是皇上初登宝座,君臣同晏,瑞气盈门,吉祥如意,国家昌盛,君臣合晏团圆之意,另一道叫做炒米粉,这米粉晶亮洁白,胜如白发银丝,祝贺君王万岁万万岁,众臣身体永远健康,活到百岁”。众臣听言之后,大加赞道:“肖妃才华出众、好手艺、好吉言、好名菜,别有地方风味的名菜了”。从此,后肖的“瑞祥”、炒米粉两道菜肴名噪京华,被列为宫廷名菜。肖妃为家乡的“瑞祥”和米粉的美名赢得殊誉。在枫江两岸流传数百年之久,使枫亭人民感到无限骄傲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