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少年诗兴
【发布日期:2011-12-14】 【来源:】 【阅读:次】【作者:刘建成】

  我的创作是从少年时的诗歌习作起步的。
  少年诗兴,缘于语文课本里的许多唐诗宋词,缘于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之类的自由诗体。曹植的《七步诗》,对我影响很大。“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通俗易懂,含义深刻。开始小练笔,以为句子短有韵即可。1958年初考,在语文试卷里,我选择了命题作文《我所看到的家乡的变化》,即兴用散文诗形式,写了11个自然段近80行。诗的开头是:
  “太阳渐渐依近西山∕鲜艳的花朵开在小路旁∕清清的河水哗啦啦地流∕小河的两岸一片好稻田。”
  考后,我后悔自己不该在那“非常时刻”冒险。不符合写作要求,肯定考砸了,肯定考不上初中了,死心塌地准备务农了。
  那年暑假,我就在村部当义务小通讯员。谁知,个把月后,班主任老师送来了录取通知单,我被仙游四中(榜头中学)录取了;他还高兴地报喜,说我的作文得了满分,语数总分全县第一,上级表扬说是初考放“卫星”啦。此后诗兴倍增。
  进入中学后,语文老师鼓励我给学校黑板报写稿。第一篇稿件是首歌颂春天的七言诗,经过他的修改,上板后即刻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诗云:
  “一夜桃花几树开∕燕子翩翩带春来∕但见溪水送落红∕喜逢木兰跃进春。”
  时为大跃进年代。此诗韵脚尚欠严谨,第三句经老师修改,添上“落红”,词义一知半解。初中二年级时,我根据榜头南溪村高望山主峰上的望夫塔传说,花了好多时间,用叙事诗形式,写了民间故事《望夫塔》。此诗10个自然段132行。反复修改后,好奇心驱使,便壮胆寄给福建人民出版社。诗的开头是:
  “在那遥远遥远的年代间∕距今不知过了多少年∕仙游大地仍是汪洋一片∕在那大海西北塔山上面∕住着一对年轻相爱的夫娘……”
  当时身无分文,不过给报刊杂志投稿,只要在信封的左上角剪了个三角形,写上“稿件”字样,不必贴邮票。没过多长时间,出版社果然回了信。一石激起千重浪,犹如爆炸新闻,整个校园轰动起来了。鼓鼓的“福建人民出版社”信封,在校门口的玻璃信件框里挂着,同学们见了奔走相告,要好的同学跑来报信:“刘建,好消息!你猜……”说得眉飞色舞、神乎其神,停顿了好久才揭谜:“出版社给你寄钱来了!”我懵了,急忙跑去取了信件,拆开一看,退稿了,用“福建人民出版社”的信笺回了封信。蓝黑墨水的钢笔字,楷体行书,看上去十分舒服。信上说:
  “寄来的用诗的形式写的民间故事‘望夫塔’一稿,我们看了,不拟采用,因为‘民间故事’还是不用诗的形式写更好,诗的形式会影响到故事情节的细致动人。……当然,形式还是次要的,主要看故事本身有没有教育意义,这是主要的。
  “我们希望你能搜集整理一些新的民间故事,寄给我们,十分欢迎,因为很需要出版一些新的传统故事。……”
  当时还是幼稚孩童的我,读着这封出版社陌生作家们的来信,已经心满意足,自豪得不得了了。大家抢着信争着看,读着读着,也被个别草书字难住了。现在回忆起来,那时有点冒犯,算是童心无邪,不知天高地厚罢了。
  退稿了!没什么不好意思,又一次激发了诗兴。此后,学校黑板报上经常有我的诗作。有首题为《夜巡》的诗,两个句子一个自然段。老师们看了都啧啧称赞。诗的内容如下:
  “熄灯钟已经敲过∕同学们关进温暖的被窝∕夜风儿多么清凉∕吹着校园里的树叶哗啦啦地响∕是谁在巡视着床铺∕迈着轻轻的脚步∕是谁的手电筒射出光波∕替小同学盖上被窝∕呵,亲爱的老师∕我愿为你唱支笨拙的歌。”
  这些全是少年幼稚时的诗歌习作。语文老师说“诗言志”,“言”何“志”,怎“言志”,一时朦胧,体会肤浅。
  进入师范学校,兴趣写诗的同学不少,起笔名用笔名蔚然成风。我也不甘示弱,根据大家对我的习惯简称,也起个谐音笔名“流箭”,还尝试用镶嵌手法写了首《流箭短笔》的自勉诗:
  “ 流水千里无返顾,箭飞万丈有矢处。短暂人生不稍疏,笔向何方早定铸。”
  也许,此诗有点“言志”之味道,如流水般、飞箭般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一生挥笔,挥笔记叙人生,立下笔杆子为大众服务而终生不渝的志向。
  少年诗兴,皆因不识诗,少年壮志不言愁。那时初学入门,遗憾的是至今还是门外汉。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