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黄季成百年诞辰纪念会在涵江举行。穿越时空隧道,我们仿佛看到当年那个英姿飒爽的远洋船长正在茫茫汪洋上迎风搏浪;我们又仿佛看到在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他作为第一艘军舰舰长临危不惧,带领全体舰队奋勇前进大获全胜,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又仿佛看到他不顾年迈四处奔波,为家乡开发建设湄洲湾呕心沥血建言献策…….碧海为笺,航舵作笔,黄季成先生把自己伟大的一生镌刻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之上。
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
1911年,黄季成出生在涵江楼下后坡(即现在的涵江区涵西街道楼下社区)一个中医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中学就读于名师荟萃的涵江中学(即现在的莆田六中),是该校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中学时代,黄先生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特别在英语、数学、物理和文学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天赋和才能,许多老师都对他寄予厚望。黄先生还是个非常有正义感的进步热血青年,早在中学时期,他就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地下进步组织,当时涵江地下组织与瑞金共产党的联系点,一度就是设在他父亲的药店中,经常有总部送来的资料或文件藏在店里。这期间,黄先生为掩护革命进步人士,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1930年,黄先生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交通部上海国立吴淞高等商船学校(即现在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驾驶专业学习,该校是国内最早的培养高级船员的高等学校,为中国早年培养了不少航海专业人才。在大学期间,黄先生刻苦钻研航海知识和技术,专业和外语等各科成绩都出类拔萃,是一个公认的特别优秀的学生。随着日本挑起淞沪战役,富有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的黄先生毅然参加“上海高校学生抗日请愿团”奔赴南京,请愿敦促国民党政府组织全国力量积极抗日,为抗日救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环球航行,角逐进海关工作
大学毕业后,黄先生在上海招商局“海亨”轮任驾驶,由于他工作努力,技术精益求精,很快就被提拔为三副、二副,大副,乃至远洋轮船长。该船先后到达英国、菲律宾、马来亚、印尼、印度、澳洲、经常穿越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每次都能战胜危难险阻安全圆满完成航海任务。 1935年,黄先生又以优异的英语成绩和精湛的航海业务知识,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上海江海关对全国人才选拔的严格考试中脱颖而出,据说当初1200人参加考试只录取26名,是真正的百里挑一。进入著名的上海江海关工作后不久,日本侵华战争爆发,黄先生和其他6名海关进步人士一起,带头为抵抗日军侵犯上海海关,发起全海关人员的“护关运动”,遭到日本鬼子对黄先生在内七个人的追捕。之后黄先生辗转在广东、海口、福州、三江口等地海关办事处工作,暂时脱离了航海生涯。这期间,黄先生利用工作之便,掩护和帮助共产党抗日地下组织,作了许多对抗日救国非常有益的革命工作。 在海关工作期间,黄先生几乎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外语的学习提高上。他熟读世界著名作家的原版作品,如英国狄更斯的“双城记”和“大卫考坡菲尔”,法国大仲马的“基度山恩仇记”和“三个火枪手”,雨果的“悲惨世界”以及巴尔扎克、莫泊桑等的名著,他会一整段一整段地背诵原文段落和名句,同时他常常练习用英文写作,请英国人修改,直至看不出中文味为止。在福州海关工作时,他借助在仓山区,有一友人有一位德籍夫人叫 Elizabeth Tschen (陈·伊丽莎白)。Elizabeth Tschen会德文,她知道黄先生的英文水平炉火纯青,就提出互相学习,黄先生教她英文,她教黄先生德文,就这样坚持互相学习了很长时间,甚至在黄先生调离福州海关后两人还经常用德文书信来往,这以后,黄先生的德语写作和口语都非常娴熟。抗战期间,黄先生还用英文撰写文章,发表在当时上海专供外国人阅读的英文报刊上,如“日本人的刺刀”等文章,揭露日寇侵华的暴行。黄先生精通英、德、俄三国语言,可以说,在解放初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像他这样卓越的外语人才也是不多见的。
智斗洋船长,长国人志气
抗战胜利后,黄先生看到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和腐败,他明智地预感到其政权会彻底垮台,并坚信共产党是一个人心所向的政党,一个光明、向上的新中国即将诞生。新中国建设一定需要大量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他感到施展自己才华报效祖国的时机已经到来。经过深思熟虑,黄先生毅然作出了人生中的另一个重大决择:重新回归航海事业。他的申请报告很快得到了上海江海关的批准,1947年他回上海江海关所属的大型轮船“春星”轮工作,期间他主要的工作是探索海域礁区测量航道,导航布置航标等。 “春星”轮上的船长、大副等高级船员位置当时都由外国人占着,黄先生只能当二副。其船长是傲气十足的英国人Norman,对莎士比亚著作很有研究,常常茶足饭饱后会高兴地背诵莎翁剧本中的诗歌。一次Norman背好以后,突然问起黄先生知道不知道凯撒?其实Norman也是想考考你这个中国人的外国文学水平。黄先生镇定自若,他回忆起中学英文读本中一段凯撒遇刺后的动人演讲,就不假思索地用英文全文背诵出来,这下让这位洋船长大跌眼镜,赞叹有加,从此也对黄先生另眼相看。Norman调走后接替船长的是一个叫Skinner的英国佬,此君更加盛气凌人,酒后老找人麻烦。此时黄先生已升为大副。有一次,Skinner利用船上人数,企图充数造假,走私一批酒,事发后却将责任转嫁于黄先生。黄先生当然不服,在当时海关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鼓励和帮助下,两人在海关海务处对簿公堂。法庭仲裁者都是外国人,都想帮这个老外过关,但黄先生据理力争,双方在一周内全部用英文辩论,取证,官司打得相当激烈。在黄先生的人证物证面前,仲裁者也无可奈何,只好判Skinner被开除公职。按英国规定,执法犯法假公济私是犯了大忌,即将退休的Skinner连退休金都拿不到了。出庭的外国人事后都说Skinner “打石的这下碰到了石钻(意思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没想到会碰到这么厉害的中国人。此事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1950年黄季成提升为(甲级)远洋轮船长
担任新中国第一代远洋轮船长
1949年解放前夕,黄先生极力摆脱国民党特务企图让他将船开往台湾的巨大压力,毅然把轮船连同船员安全地交给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 解放后,黄先生心情十分激动,决心大干一场,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业务技术上精益求精,刻苦敬业。1950年,交通部对全国船长进行严格的选拔考试,考试结果黄先生名列前茅,被任命为“交通部甲级船长”,成为解放后我国第一代远洋轮船长。这年黄先生只有39岁。 1953年,黄先生所在的上海江海关“春星”轮并入我国海军东海舰队,黄先生被命名为海军东海舰队“海建”舰舰长,为建设东南沿海的航标、扫雷,恢复被国民党当局破坏的航道,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5年,中共中央决定对仍旧被国民党盘踞的浙江一江山岛开战,采用先进的海陆空立体战术,熟悉航道路线的黄先生被授命作为第一艘军舰舰长站在舰队的最前面,领航指挥后面的舰队向一江山岛方向挺进。因为是领航舰的指挥长,可以说黄先生当时成为离敌军子弹最近距离的正面靶子,当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镇定指挥,带领全体舰队绕过暗礁险滩奋勇前进,投入激烈的战斗。结果由于我方海陆空三军大力配合,这一战取得重大胜利,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队,这就是我国著名的“一江山岛战役”。应该说黄先生在这次战役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功不可没的战绩。 1960年,黄先生被调到天津航道局高级工程师办公室工作,主要从事航海方面科学研究。过去的灯塔照明,采用的是干电池,使用周期不长,成本又高,还要人经常更换。而在海岛上更换,谈何容易?黄先生凭借扎实的专业和外文功底,借鉴国外经验,成功主持实施了“航标丙烷试验”这一重大科研项目,为国家为航海事业节约了大量资金,受到了国家科委的嘉奖。黄先生还撰写了大量专业著作,如《中国海域、礁区特点及其航驶》、《礁航法》、《海上航标操作》、《沿海季节性航行气象》、《东海区复杂海域航法》等,为我国航海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迎来人生第二春,发挥余热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先生受尽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历经磨难,苦不堪言 。尽管身处逆境,但黄先生始终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坚信黑暗和困难必将过去,光明和真理一定很快到来。四人帮被打倒后,黄先生欣喜若狂,逢人便说:“我们国家大有希望了”。他在文革中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也得到了彻底平反,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青春。 1978年底,黄先生在已退休之年,受聘于上海航道局,任对外业务处技术顾问。他以自己娴熟渊博的外语和航海知识,培训了多批航海高级技术人员的外语,并为上海疏浚公司培训了多批航标专业技术人员,受到上海航道局领导的表扬。1983年,已经72高龄的黄先生,受交通部委托,编写了《中国航标史》,再次为祖国航海航标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这本书在他去世后以交通部名义出版了。
为开发建设湄洲湾建言献策
虽然长年在外工作,但黄先生始终深深地爱着他的家乡。故园的一草一木,家乡的发展变化,一直都让他魂牵梦萦。 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提出《扩建三江口港刍议》。回莆探亲时,他常为家乡建设事业尽力。他曾应邀参加原莆田县文史馆举办的星图研究会,对星图提出很有价值的见解,使这份星图重新焕发出光彩,成为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他曾为家乡企业翻译了大量德文和英文资料,使原莆田罐头厂从德国进口的一套昂贵的冷冻设备“起死回生”投入使用。他曾把《现代莆仙人物》一书译成英文,把在莆田生活工作了一辈子的天主教传道士蒲鲁士的回忆录《新中国在演进》译成中文,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湄洲湾、秀屿港的开发建设一直是他心头最难以割舍的牵挂,1951年时他就提出应该开发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到的深水良港秀屿港;1978年底重新受聘上海航道局工作后,他更加坚定地认为湄洲湾的开发建设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于是率先撰写了《利用莆田秀屿港发展本地区建设》专论提交交通部和省委领导,详细阐述了开发秀屿港的意见与具体方案,高瞻远瞩的黄先生当年就提出了应加快建设一条连接秀屿港与江西向塘的铁路加快港铁联动发展。方案引起了交通部的高度重视,随后莆田就开始筹备论证开发秀屿港。为沟通秀屿港和上海航道局的关系,他不顾年迈和辛劳,经常往返于上海和莆田之间,为振兴家乡他做到了鞠躬尽瘁。 1986年8月,黄先生在涵江老家为一邻居撰写外文书信时不幸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噩耗传出,无数人为之痛惜。中国航海界从此痛失一位德高望重、才华横溢、技术精湛的杰出人才。 百年沧桑,百年奋进。今天,我们追思黄先生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欣然告慰黄先生的在天之灵:莆田港城崛起势如虹,“三湾”(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发展风生水起!您当年倡议的铁路如今也在加快建设,向莆铁路明年可望通车。随着兴化湾南岸的加快开发,您的家乡——涵江站在了崭新的蔚蓝色起跑线上,启动涵江港这一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以全新的姿态向前再向前,让湄洲湾东北翼新经济增长极的龙头高高昂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