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日本“无鲍”。 然而,就像孙行者等待唐三藏一样,这个为鲍而生的海岛在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一名姓曾的水技干部在南日无名岩礁上发现了“九孔鲍”,终于让南日与鲍实现了“万年之约”。之后,短短十多年,从鲍鱼的引进、试验、养殖和改良,具有南日海域特色的“南日鲍”终于横空出世。如今,年产5亿多只、产值以数十亿元计的“南日鲍”不但丰富了万家餐桌,也带动和培育了勤劳俭仆的南日渔民集体致富。 春节前后,当南日鲍进入千家万户的年夜饭食谱并倍受青睐之际,记者深入已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鲍鱼生产基地南日岛,回首南日鲍的“前世今生”,对一批敢闯敢试、为南日鲍的诞生、发展、壮大的弄潮者进行深入的访谈,从另一侧面向读者展示和诠释南日干群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的猎“鲍”之旅,以期为当前在各条战线上拼捕奋进的海西儿女提供可鉴之处。
这是握在记者手里的关于描述南日鲍当前状况的骄人数据: 如今,南日海域已成为我国鲍鱼主产区之一,2011年发展到海上网箱近4万口,年鲍鱼养殖量达5亿多只:养殖范围从过去单一的荒岛娘屿养殖基地扩大到浮屿、娘屿、东头屿、西罗盘、沃仔里、线屿等六大养殖基地,鲍鱼养殖育苗场由1998年的一家育苗场,水面面积2500平方米发展到2011年的50家育苗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浅海浮筏式网箱养鲍基地,养殖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短短十余载,让一个“鲍迹罕见”的岛屿到“因鲍闻名”的产鲍大岛,南日鲍农展示给大家的何止是一个奇迹。开春之际,记者一行整装上岛进行深入的采访,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南日鲍奇迹般的发展之旅。
“拥鲍”:与“美人鲍”的“万年之约”
谈到南日与鲍首次近距离之约,时为南日镇水技站干部曾雪峰回忆当时发现岩礁上有天生的九孔鲍的情景,激动之情仍溢于言表。他说,鲍鱼是一种高档海产品,市场需求大,能在南日海域中发现,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喜事。那天他们拾了二十多粒,但一粒都舍不得吃,全部拿回去当样品研究。南日海域发现了九孔鲍,这消息振奋人心,不胫而走。 省海洋与渔业局、省科委等部门获悉后,立项资助研究,帮助建立起由研究实验、技术推广、养殖实施3方面人员共7人组成的“鲍鱼海区底播养殖技术开发”项目小组,对拟把北方沿岸唯一一种皱纹盘鲍南移到南日岛试养的设想进行可行性探讨,并得到一致认可。于是,南日镇政府立即在万峰村组织魏吓丕、魏珍宝等一批年轻人进行鲍鱼养殖,并实施南日第一个名优养殖项目——“鲍鱼海区底播养殖技术”。选址就在万峰荒岛东南方向,开展鲍鱼岩礁底播式试养工作,建成规模5000平方米的养殖示范基地,堤高2.5米,堤上栏杆围网,底部投放片石作为附着 1997年10月3日,首批5万粒2CM大规格皱纹盘鲍从大连通过空运、陆运、水运进入南日海域,安家落户。经过精心养殖,鲍鱼养殖试验取得巨大成功,投入与产出比例高达1:3.3。 在可观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南日人一拨又一拨地加入鲍鱼养殖行列。于是,一场“猎鲍”战役在南日岛悄然打响了。
“猎鲍”:一场轰轰烈烈的“育鲍”行动
“科技进步是提高南日鲍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根本动力,推进南日鲍产业化进程,必须加大实施科教兴鲍,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科技贡献份额。”采访中,南日镇镇长戴建伟颇有感触地说。 素有勤劳智慧的南日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南日特色鲍鱼基地建设,重点研究能够形成新的增长点的关键性技术、前沿性技术、带动性技术,用先进实用的科技技术武装鲍鱼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的档次。他们创造性地进行“南日鲍浅海筏式吊养技术”,并改投饵料为莆田沿海出产的新鲜海带、紫菜、龙须菜等。据说,这些养殖技术、模式、方法还是全国同行中的首创,此举还荣获“莆田市第十届科学技术二等奖”。 采访中,南日镇副镇长、南日鲍协会长林志强向记者介绍说,鲍鱼被称作海洋生物中的“软黄金”,既耐不了高温,又抵挡不了低寒。而南日的夏天,给鲍鱼养殖户会带来不少的困惑。后来,在中科院的帮助下,从2003年4月起,南日鲍鱼养殖户与山东威海、辽宁大连等地水产企业达成协议,进行鲍鱼养殖南北对调,人们戏称“乾坤大挪移”。每年5月至10月,南日的鲍鱼运往威海、大连进行5个来月的度夏,也避免了台风袭击;11月至次年的5月,威海、大连的鲍鱼到南日海域进行5个多月的越冬,从而建立起南北两地水产养殖优势互补的形式。这极大地带动了南日鲍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而今,南日岛处处喜气洋洋,成功的喜悦写满鲍鱼养殖户们的脸上,他们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万峰村村干部黄文兴介绍说,目前,单我们村一个村就有300多户村民从事鲍鱼养殖,平均每户投资达100多万元,仅养殖鲍鱼一项,全村年可增加收入600多万元。鲍鱼养殖户郑曾赐更是喜上眉梢,他说,他家中有60口的鲍鱼网箱,效益挺不错的,儿子也放弃了在泉州月薪几千元的工作,回家帮他养起了鲍鱼。 如今,南日岛全镇17个村的村民都养殖鲍鱼,养殖人员多达1万多人,占全镇人口的五分之一。魏清华是南日全镇第一批搞鲍鱼养殖的,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也是第一个在自家门口掘第一桶金的创业者。目前,他拥有一个鲍鱼育苗场和一个鲍鱼成品养殖场,总投资1200多万元,前段时间,他还在城里开一家鲍鱼直销点,因货真价实,生意兴隆,从而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村支部副书记黄文兴说,现全村像魏清华一样在城里买套房的有几十户,每年村里考上大学的有八、九个。 谈及南日鲍鱼的养殖,刚值不惑之年的杨建忠百感交集,几多感慨尽在不言中。我们上岛采访的那天,恰逢杨建忠刚从市里接受“莆田市十大杰出青年”表彰后凯旋归来,鲜花与掌声还笼罩于他的身上。在他创建的东禹(福建)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里,他带我们边参观边介绍。2004年,杨建忠筹资68万元注册成立了莆田市八珍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创业伊始,举步维艰。他既当总经理,又当技术员,进行工厂化育苗和养殖,兼营渔需产品销售。公司成立以来,杨建忠每年都投资800万元,从一个鲍鱼育鱼苗场发展成为福建省重要的鲍鱼人工养殖基地。如今,公司拥有固定资产净值4100万元,年育南日鲍种苗近8000万粒,年创产值3200万元。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2008年,杨建忠又以500万元注册成立东禹(福建)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了占地58亩的新型现代化养殖场,以鲍鱼人工育苗带动鲍鱼养殖,销售和流通及饲料行业的发展,建立了“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体系,朝着鲍鱼养殖产业化的道路迈进。 与其说鲍鱼养殖给南日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不如说鲍鱼养殖为南日造就了一大批创业的“领军精英”、“风云人物”。如今,在南日岛诸如杨建忠、魏清华、郭必林等因“鲍”生财的优秀企业家何其多。
“强鲍”:“南日鲍”横空出世一枝独秀
“虽然南日鲍鱼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往往比其它同类产品要高,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过去了,南日鲍要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包装,扩大宣传,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南日镇党委书记林金注在采访中如是说。 1998年4月底,在项目组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南日岛上建立起“兴南鲍鱼育苗试验场”,通过鲍鱼苗种改良,培养自己的养殖品种——“南日鲍”,育苗水面达2500平方米。历经多年艰苦曲折的养殖,“南日鲍”养殖规模、数量也在逐年稳步增加,如今全镇拥有50家鲍鱼育苗场,育苗面积也由最初的2500平方米,扩展到现在的28万多平方米。南日鲍鱼育苗加工真正地跨上了工厂化,形成了全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完整、配套最齐全的鲍鱼育苗基地。 在推动南日鲍鱼产业品牌经营上,南日镇党委、政府和区海洋渔业、质监、工商等有关部门主动介入,靠前服务,积极为“南日鲍”创品牌提供了各种便利,力促申报工作顺利进行。 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并发布了对南日鲍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南日鲍鱼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荣誉称号。 2010年,南日鲍鱼获“福建省著名商标”,“南日鲍标准”和相关“龙须菜标准”先后获“福建省标准贡献二等奖”,南日鲍鱼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基地通过国家验收。同年6月,由莆田市局监督印制的首批13万枚南日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正式投入使用,清宏鲍鱼养殖场、海兴鲍鱼养殖场、悦华养殖有限公司、立新鲍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国庆鲍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海顺鲍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凯煌鲍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源鑫种苗场等9家企业成为首批获准使用南日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企业。 目前,南日鲍“中国驰名商标”的申报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林志强会长说,有了“南日鲍”品牌,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可高枕无忧,我们更要注重如何保护好这一个来之不易的品牌。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南日鲍协会紧紧依靠各地质监、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力量,加大打击假冒、掺假、掺杂以及伪造、冒用“南日鲍”商标标识等违法行为。在专卖许可方面,开展南日鲍鱼专卖许可,对有实力、信誉好的经销大户挂牌特许经销,统一店铺形象和标识,提高消费者对“南日鲍”的认知程度,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 采访中,多年从事南日鲍鱼养殖和销售的海帝集团董事长郭必林高兴地告诉记者,经过许可,自从集团下属的水产品销售店里鲍鱼挂上由当地工商局为养殖户免费印制的“南日鲍”专用商标后,销售量不断攀升,年销量达2000吨左右。为了走集团化发展道路,今年11月份,他又在南日岛东岱码头上(鲍鱼养殖基地)兴建了一家气势恢宏的准星级商务大酒店。在这里,游客既可观赏渔民收捞鲍鱼的喜悦,又可品尝刚捞上岸鲍鱼的鲜美。 据悉,南日鲍协会自成立以来, 不断地加大“南日鲍”品牌宣传的力度,经常借助各新闻媒体加大对“南日鲍”品牌的宣传力度,借助“南日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一契机,做好“南日鲍”的品牌宣传和推介工作。2008年积极组织协会成员企业参加《闽产的·世界的——福建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丛书》中南日鲍相关材料的编写和报送工作,进一步宣传了“南日鲍”品牌,扩大了“南日鲍”产品的知名度,共有4家企业入选《闽产的·世界的——福建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丛书》;并多次邀请中央电视台致富经等栏目来南日岛采访“南日鲍”产业,先后有《大舍大得养鲍鱼》等节目在中央电视台2套、7套被推出播放,从而扩大了“南日鲍”品牌的知名度。 从落户到发展,从发展到提升。时至今日,南日鲍鱼养殖已形成了一条集苗种当地培育、小鲍本港养殖、中鲍北上度夏、大鲍南下越冬、产品加工出国的产、供、销为一体化的产业链。 归航的船在广阔的海面上向西疾驶,在这片蔚蓝色的海域下,不知道还蕴藏着多少宝贵的财富,自强不息的南日人昨日发现和培养了致富的“南日鲍”,明天,他们还将发现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