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六岁的女子 黄尘漫道,马蹄声碎。公元1064年的一个下午,兴化军官道上,一辆马车缓缓而行,车上的女子年方二八,面带悲容。虽然她心事沉沉,但偶尔的展眉抬眼,便隐隐有一丝刚毅掠过。跟着马车禹禹而行的还有一辆灵车,黑漆棺木里长眠着女子的父亲,一位积劳累成疾殉职岭南任上的知县。人生路茫茫,回首行程已千里,家乡长乐更在百里外。这时一阵哗哗的激流声吸引了女子的注意,她拉开了车幔,一条溪流横亘眼前,溪水翻腾奔涌,如一匹难于驯服的野马一路向前,对这片土地大肆咆哮,似乎在向她发出了挑战。命运之神从来就没有对这个女子施以厚爱,是的,在她年少的时候,她的母亲就永远地离她而去,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总是特别地独立和倔强。这一次她只身送父亲的灵柩回归家乡,时光流逝,十六岁的年龄已然少年老成。她对这条溪真是太刻骨铭心了,多年前她随父亲途经莆田,已经与这条溪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刻站在溪旁,溪流逶迤入海,满眼的是蒲草,满目的是疮痍,满心的是辛酸。这位长乐女子自幼跟随父亲,耳濡目染,无惧水患,也许就在那一刻她内心里开始澎湃,脚下的这片土地可以大有作为。她下定了决心,要像她父亲一样誓将水患变水利,沼泽变良田。命运必然将在这里流转,因为邂逅一条溪,所以千古流传一个名——钱四娘。 善于治水的父亲 给予钱四娘这股洪荒力量的还有她的父亲,钱之贵。钱家祖籍浙江宁波,乃五代吴越王钱镠之后,因钱之贵在岭南当县令,举家迁居长乐。钱公在任县令期间,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事作了不少,口碑极好。他在家乡长乐也留有治水的丰功,鹤上镇岐阳村钱家故居宅地上,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一块石碑,上面用阴文刻着“钱公闸”三个大字。那一年岐阳村遭逢干旱,河水枯竭,作物枯萎,钱公目睹村民苦楚,决心为家乡百姓排忧解难。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挖港凿渠,筑坝设闸,开挖大湖,储流蓄水,调节水量,多年跟水打交道的经验让他驾轻就熟,治理工作进展顺利。雨季时靠水港与湖池储水,旱季时又可用水车车水灌溉,自此之后岐阳村雨季不怕涝,旱季不愁水,庄稼连年获得丰收。村民感念钱公的恩德,于是立了一块“钱公闸”碑以为纪念。作为父亲的钱公那时随身带着四娘,在工地上忙前忙后,这位生性聪慧的女子在父亲身边多年,甚至偶尔也参加处理一些政事,耳提面授,从中也学到了很多治水的经验,熟悉了水利与农事,成了父亲的好帮手。只是作为父亲的他没有想到若干年后女儿会因为那条木兰溪而作出首创义举,名留史册。 抓也十八 捧也十八 木兰溪的名字据说是源自“开莆来学”的“南湖先生”郑露。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郑露三兄弟从永泰来莆结庐讲学,传授儒家经典。郑露独钟情木兰,在书堂周围均有种植栽培,花香四溢。后来他奉召入仕,离开莆田的时候,人们依依不舍,到溪边欢送,把木兰花瓣撒向舟上、溪里,花团锦簇寓意锦绣前程。为了纪念他在教育上作出的贡献,人们就把这条溪命名为“木兰溪”。 那一年钱四娘在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后,再次风尘仆仆地来到莆田,这一次她带来的还有十万缗,那是她变卖了所有的家产以及四处筹款所得。一缗相当于一千文铜钱,一千文铜钱大约是一两白银,十万缗就是十万两白银。当年一天的工钱是多少呢?莆仙的一句民间谚语告知了我们——抓也十八,捧也十八。那时因为参与筑陂的民众众多,发放工钱比较费时间,钱四娘就叫人把工钱统一放在筐内,每人每天十八文,任凭自取。神奇的是不管大家一只手抓也好,两只手捧也好,总是不多不少十八文。小的时候经常听到父辈用浓重的地瓜腔有声有色地说起这个传说,在年少的记忆里便埋下了美好的种子,流传近千年的传说至今还在成为思想教育的良好教材。长大后回想,忽然觉得这个传说里其实无意间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家乡人民个性中的一些美好特质——勤劳淳朴以及诚实守信。这也许是打动这位长乐女子倾尽家产来到莆田的原动力之一吧!乡民的淳朴、热情以及和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这与她的性格是多么的契合啊!一种声音如擂鼓一样驱动着她的内心——“我来了”。 遗憾将军岩 携款来莆的钱四娘一定是信心十足的。她的义举也很快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与协助,她和乡民查看地形,最后定在了将军岩(位于今华亭镇西许村)开工建陂。在她的带动下,人们热情高涨,纷纷主动参加筑陂劳动,工程进展迅速。钱四娘也是风里来雨里去,每天都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忙碌。看着梦想一天天接近实现,她的内心是喜悦的。众心齐泰山移,经过了三年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一条长陂宣告竣工。但是在当时有限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她们选址不当的苦果不久就体现了,因为基础地质复杂,刚建成的陂无法抵挡上游因雨突然爆发的山洪,寄予乡民希望的长陂一下就被冲垮了,三年的心血一千多个日夜的辛劳一下子功亏一篑,滔滔溪水无以尽诉钱四娘内心的绝望,这位刚毅的长乐女子决然投水,以身殉陂,生命在十九岁华年便永远停止了,历史在公元1067年走的有些悲壮。两年后的1069年(宋熙宁二年),王安石实施变法,是年十一月,农田水利条约颁布,遗憾钱四娘没能等到最好的政策。选择这样的结局对于钱四娘未免过于决绝,也许不成功则成仁就是她的人生信条,而这样的信条也让她如一道光芒在历史的天空耀眼而过。1962年秋,郭沫若来莆实地参观了木兰陂,写诗六首赞颂,其一是: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公而忘私谁创始?至今人道是钱妃。其二是:双手捧钱仍十八,四娘惠德感人深。拼将一死酬劳役,日月长悬照此心。 功成不必在我 筑陂的历史并没有因此停止,正是在钱四娘的首创义举激励之下,后来人前赴后继,继续着她未竟的事业。历史这样记载了他们:宋熙宁元年(1068年),长乐进士林从世携钱十万缗,在今木兰陂下游的温泉口(今霞林办木兰村黄头)筑陂,但仍因选址不当,港窄潮急,陂即将建成就被海潮冲毁。两次筑陂失败,但伟绩足以振动宋廷。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今福州闽侯)义士李宏应诏来莆第三次筑陂,吸取钱、林两次失败的教训,在福州鼓山高僧冯智日的协助下,经过细心勘测,定址于钱、林两陂址之间河宽流缓的木兰山下,历时8年,终于建成木兰陂,时为元丰六年(1083年)。《木兰陂志》记载,建成后的陂“立水中,矫若龙翔,屹若山峙,下御海潮 ,上截永春、德化、仙游三县水流,灌田万余顷”。在农耕社会,农田水利的发展就是人们丰衣足食的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从某一方面来说正是有了木兰陂,于是有了兴化大地的科甲冠八闽;有了“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有了二十四景之一的“木兰春涨”;有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生生不息、万物欣欣向荣。 每一次走过木兰陂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位哲学家说过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不知道这位哲学家是在哪条河的启发下产生灵感的,但是脚下已经九百多年的木兰陂拦着的不单单是来往者的灵感,更是曾经可歌可泣的一长段历史。逝者如斯夫,横亘于木兰溪中的木兰陂,犹如整整齐齐排列着的庞大的钢琴键盘,同时在弹奏着两种不同风格的曲子,往上的一边是舒缓的柔和的,往下的一边是刚猛的勇毅的,这像极了莆阳人民的性格,刚柔相济真女子,能屈能伸大丈夫。 追忆似水年华。铭记治水先驱们的庙宇一直坐落在木兰陂旁,香火绵绵,寄托了世代莆阳人民的感恩与怀念。木兰陂纪念馆广场上一座雕刻着年轻女子的石像常年静静直立,底座上“宋代治水英雄钱四娘”九个字分外醒目,栩栩如生的钱四娘石像沐浴在晨光暮色里,凌波而行,裙裾飘逸,伊人宛在水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