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从方言看莆仙戏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4-04-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余学范】

  莆仙方言含有丰富的莆仙戏词语,有的成为一般词汇,有的用来比喻日常生活,具有一般词语的广泛文化意义。反映了人们对莆仙戏的喜爱,以及莆仙戏在我们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莆仙戏演出开始,是以三通锣鼓并且放鞭炮为标志的,所以在莆仙话里,“起鼓”表示开始。乡村里演戏时,村里的人边做事边侧耳倾听,三通鼓一响,马上去,刚好可赶上戏开演。莆仙戏里的司鼓被称为鼓头,是舞台演出与乐队的总指挥。“花鱼鼓掺八乐”,比喻混杂。花鱼鼓是莆仙戏打击乐器,八乐是民间音乐,两者不同。俗语“锣再系,鼓再拍(打)”,比喻重新开始。“无锣撩(弄到)锣坠”,比喻没事找事。锣坠是敲锣用的有撞头的杆。

  “脚(音轿)色”原意为传统戏曲中演员的类别,如生旦净末丑。在日常语言中,用于指某种类型的人物。如“伊是甚么脚色(他是什么样的人)”。好脚本指好人,引申为热情,如“连天(非常)好脚”,坏脚指坏人。大脚即主角,也指主要人物。如“这牵(件)事体伊是大脚,无伊敝(不)成。”老脚指阅历经验丰富的老人。这反映把人生当成舞台的观念。

  “尾折画面”,戏演到最后一出才做脸部化妆或画脸谱,比喻事情到最后出偏差。“装鬼伓使(不用)画面”,形容某人脸相凶恶。“鼻空头沾鸟屎”,比喻言语举动不庄重。莆仙戏有的演员的脸谱,是在鼻梁上涂一块白色,表示反面角色或花花公子。“戏做好,嘴须漏加戴”,戏演得好,只是忘了戴胡须。比喻美中不足。莆仙戏步法复杂,旦角的步法称蹀步,有细、中、粗三种(《莆田市志·文化》),俗称“旦子行脚仪”。表示古代女子走路,步法细密。而“脚仪稚(细)”,比喻礼节往来细密,很小的礼节都做到了。“三步就届棚头前”,比喻直爽,开门见山。莆仙戏净角走挑步,有时几大步就走到舞台前方。还有,目连戏中的表演,有“三步一拜”,后来用于指虔诚的人,三步一跪拜朝山礼佛,也指走几步就歇一歇。

  “唱戏”谓唱歌,我们有时说某人唱戏大好听。“嘻号过事”,比喻敷衍了事。莆仙戏里,衙役听到老爷发号施令后,照例嘻号两声,表示遵命。如果只到此为止,不去执行,那就未免过于敷衍了。“班头多”比喻花样多,也说“弄班头”,即耍花招。“后棚”指莆仙戏的舞台乐队,一般在后面,是舞台演出的幕后总指挥。也用于比喻幕后指挥者,如说某人后棚坏,就是说那人背后受坏人教唆。“丑仔”也用于比喻言语动作滑稽的人。“抽柴头仔(木偶)”或“柴头仔有抽有动,无抽无动”比喻做事被动,别人叫了才去做。“做柴头仔乞人抽”,比喻被人当做傀儡。

  “挤届棚头前戏团圆了”。挤到舞台前戏结束了,比喻白忙。“露棚脚”比喻没有人看或没有人参加。如果没有人看戏,搭舞台的柱子没有人遮拦就露出来了。“文武棚”指唱对台戏。

  “土地公看客班”,意为看不懂。客班指外地的戏班子,演的是其它剧种,比如潮剧、上党梆子,本地人看不懂。正如俗语“做戏乞人看,后白(假)一大半”所说的,虽然人们知道戏里面有很多情节是假的,但演戏的疯疯癫癫,搬演一场又一场;看戏的傻傻的。所以俗语说“做戏的小神(疯子),看戏的无头神(傻子)”。鲁戏是道教做法事时演出的木偶戏,多是有关鬼神报应的,阴森可怕,很少有人去看。旧时年关往往有讨债的上门,主人为了躲债而出走,百无聊赖,也会跑去看鲁戏,故“三十暝看鲁戏”比喻躲债。

  还有好多戏谚,《莆田县志·方言》收录69条。如“孔明火烧葫芦谷,烧死魏延亦好,烧死司马懿亦好”“周坚替死,夏莲补缺”“食酒厄有,移尸厄无”。又《中国民间歌谣集成·福建卷·莆田市分卷》收集的莆田歌谣中,有“戏文走白”,相当于莆仙传统戏名串烧,把34个剧目名加工成歌谣串起来。如“英台吊丧,陈三扫厝;仙姑探病,春江摇橹;红拂私奔,瑞兰走雨。”每一句都包含一个剧目名。

  莆仙戏词语丰富了莆仙方言,成为莆仙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现象。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