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从仙溪石刻群看该地明清军事地位
【发布日期:2024-01-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震辉】

  再访仙溪村古代石刻,除了旧识“仙溪砥柱”和“环流”,又新发现了“障东”和“庚子年建”两处,与溪畔的“第一山”石刻,组成了古代石刻群,姑且称之为“仙溪石刻群”。

微信图片_20240117095545.jpg

  前四处石刻位于木兰溪中的石墩上,此处溪面宽阔、水流湍急。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在仙溪村突然隆成“仙游第一山”,挡住了木兰溪放荡不羁的奔流。于是,木兰溪甩了一个巨大的“U”,从东南边的缺口处突围而出,过仙溪、仙潭入华亭油潭,人称“龙喉”。

  木兰溪是条成熟大溪,它处溪面乏有石墩,但此处石墩却大面积铺排陈列,高低错落。“第一山”挡不住的水流,却被这些石墩百般梳理万般搓揉。之后,溪水汇入“仙潭”(古称“俞潭”),成为一湾宁静深邃的绿色飘带。

  在这片白花花的礁群中,一座礁石象极翻开的书搁在溪央,上刻铭文:“仙谿砥柱,道光辛丑年(1841年),小藻潘经文。”潘经文为清代香田里三十坵(今郊尾镇长安村)人,廉吏潘渭春(1796-1868年)的侄子兼学生,道光六年(1826年)拔贡。道光辛丑年(1841年),潘经文年已不惑,虽未进士却仍豪情万丈挥斥方遒,其书法笔力雄劲气势奔放,其胸怀开阔气宇轩昂诉至于石刻铭文。今人已无法得知潘经文后来的人生轨迹,但是这方石刻却让后人记住了这位曾经志怀远方的士子。

微信图片_20240117095554.jpg

  “环流”石刻在今坝头礁石上,巨礁半入溪中成为今坝基础,溪水至此不得不环绕而过。“障东”石刻,曾经深雕的楷书,在风浪千抚万摸下成为淡淡的历史印痕。“障东”石刻风化严重,当刻于明代或之前。“障东”意为“仙游东之屏障”,仙溪村所在扼住莆仙古道和木兰溪河道,无论水陆都堪称要关。“庚子年建”(1840/1900年)石刻在溪中高墩上,字体拙劣显然出自工匠之手。此处在溪流正中,三墩皆为礁石最高者。每墩各凿有一方槽,沙园出身于海洋专业的严彧先生以为这是引导船只而设立的标志杆槽。这条礁石群中开辟出来的水道宽仅3-5米,却足够小船上下通航。旧时上游的蔗糖,下游的海货,皆可负载而过。乾隆《仙游县志》载:“仙溪,在县城南迎薰门外,一名南溪,一名兰溪。沦漪荡漾,雉堞倒影,环城如带,舟楫栖泊之所。上流受永春、德化诸水,汇南溪过青龙桥,历石马、沙园、俞潭出莆田濑溪至郡治木兰陂以入海。”

  而“第一山”石刻则在“第一山”山腰崖壁,全文为“第一山,明嘉靖辛亥年(嘉靖三十年,1551年)六月朔旦,廖云龙笔勒。”廖云龙,莆田人,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先后任兵部主事、武选清吏司郎中、浔州(今广西桂平市)知府。

微信图片_20240117095604.jpg

  仙溪石刻群溪山照应饶有趣味,但石刻群的出现绝非偶然。首先,是其行政区划上的地理位置紧要。乾隆《仙游县志》载:“宋御史陈尧道记:莆之仙溪,民朴俗淳。去末就本,相安垄亩中,熙熙如也。然仙溪为县,措万山中,人稀地旷,盗利之。至仙溪据莆上游,户口蕃庶,视莆之三县为壮。”宋代县尉黄岩孙《思贤堂记》云:“仙溪尉厅,在县西南数十步,屋寿且数百年。”宋代莆田人陈师复诗云:“仙溪七十里,半世始闻名。一日见山面,千年怀友情。古匏浮美醁,清水照尘缨。霜月亭亭白,连床语到明。”显然,宋代“仙溪”已经成为“仙游”的代名词了。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如今海外仙游籍的华人大多建立“仙溪会馆”,并有名闻遐迩的“仙溪福利基金会”。

  南宋黄岩孙《仙溪志》载有“唐安乡仙溪里”里名,位于莆田与仙游的交界处。而现在的“仙溪村”和“仙潭村”在古代都属于“仙溪里”地域,是由莆入仙的第一村。从广义上讲,“仙溪”指代仙游县;从狭义上讲,“仙溪”指代今“仙溪村”和“仙潭村”区域。

  其次,其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处。“第一山”由东北向东南探入木兰溪中,扼住莆仙古道和木兰溪河道,无论水路和陆路都堪称咽喉地带。为了保卫仙溪,自古设有屯兵。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元璋在仙游县设有兴化卫三所:“俞潭屯”(在旧仙溪里)、“东园屯”(在香田里)和“白塔洋屯”(在折桂里)。每屯百户一名、军一百二十名,每军田三十亩,岁输正粮一十二石给本军,月粮余一十二石给守城军。这三屯位于大致今盖尾镇和榜头镇境内靠近莆田县的区域,构筑仙游县东部的军事防线。

微信图片_20240117095550.jpg

  而“俞潭屯”借助“仙游第一山”和“仙溪龙喉”天险,成为仙游第一屯。由莆田方向来敌很难突破这第一道防线。政府又修了“石马路”,西接仙游城关,东连府郡。《仙游县志》载:“石马路,在香田里,邑治东至府城大路,由石马至沙园十里。乾隆间,知县汪廷英捐俸修筑。” 通过这条官路,军事力量能够迅速调运进行战略支援。仙溪村有条南北向小支流注入木兰溪,政府又在此处修了“平政桥”。乾隆县志载:“平政桥,在俞潭村(今仙潭村),旧名俞潭桥,一名石云桥,三间,长七丈,广八尺,高二丈。宋嘉定间,僧师杰建。明正统间,典史叶本捐修,厥后,署县何滔、知县关玉成、推官许承钦;至国朝康熙间,泉郡施韬、邑绅徐万安等相继重修。”可见,从入仙开始,平政桥、石马路、俞潭屯、东园屯、白塔洋屯、涵井路,“仙溪七十里”已经构筑成完备的军事要塞、军事交通网络,而仙溪村第一山便是这个网络的关键节点。作为一名分管武官考核的官员,廖云龙熟悉战略攻防和经营。他踏勘仙溪村地形,敏锐地意识到该地的战略价值,所以发出“第一山”的感慨。

  从历史上看,这种军事部署的确收到很大成效。据《仙游县志》载:“嘉靖癸亥(1563年)十一月七日,倭又犯邑,中丞谭公纶、都督戚公继光率师来救。谭军俞潭,戚军沙园,谓贼气方张,故缓师以懈之。先遣兵助守,又分兵诸路遏其冲。遣守备胡守仁同蒋伯清等屯折桂里之铁山,即鸡子城据险为垒,戚又轻骑移扎石马。贼昼夜攻围,十二月六日拥冲车至,势益迫。师从新岭间道发,贼望见东南二路大师如云,皆呼曰:‘戚虎至矣!’悉趋西北门,遁九龙潭诸山,坠崖谷者无算,乃尽歼焉。《忠国志》”从县志可知,仙游县城被围困时,谭纶、戚继光的援军以俞潭屯、东园屯、白塔洋屯为基地,通过平政桥、石马路、涵井路运兵,迅速抵达仙游县城,尽荡倭寇。

  郡人方万有曾写有一有记:“至壬戌(1562年),兴郡陷,则仙益危。癸亥(1563年)冬,农获未毕,复有新倭百余艘乘汛登岸,直趋邑城外,蜂聚四门营垒,众以万计,势将拉拔之,盖十一月七日也。于是巡抚中丞谭公、都督戚公出师来救。”方万有分析了莆郡与仙邑之间的地形关系,提到了俞潭的战略地位,进可援助莆郡,退可回援仙邑。《滋堂记闻》评价说:“其一也,始自仙而入莆;其一也,终自莆而入仙。而皆在俞潭村上下二里,亦一胜迹也。”作为抗倭“仙游之战”中,“第一山仙正寺”成为指挥中枢。原来建有一亭两碑以表彰谭纶、戚继光等将士,现仅剩半只石龟。而这次新发现的“障东”石刻佐证了明代该地的战略地位。

  清代海寇威胁不再,“龙喉”成为东西交通障碍。1995年版的《仙游县志》载:“1921年6月22日,榜头卞下村(今下明村)18人由溪口门搭溪船去莆田东山祠进香,至盖尾仙潭村‘龙喉空’,船触礁沉没,溺死14人。”从石墩刻字“庚子年建”(1840/1900年)判断,这种悲剧绝非首次。可供小型渡船通行的航道宽仅数米,湍急水流下航行十分危险。

  如今,有了“濑榜路”“福厦路”和“木兰大道”,天堑变通途。俞潭古渡也成了一种摆设列入非遗项目,成为各种自媒体的背景。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