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从瓜老看莆仙戏传统
【发布日期:2023-11-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方晓】

   莆仙戏是一个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剧种,至迟到明代,就已经形成一套丰富、成熟且典雅的表演艺术系统。现存的5千多个剧目文本、1千多题音乐曲牌、3百多套锣鼓经、2百多个行当科介与程式,就是莆仙戏鲜明区别于又悄然融合于各戏曲剧种的最重要体现。

   长久以来,生、旦行当始终都占据戏曲表演艺术的核心,净、丑又是性格最突出的行当,只有末角,历来都属于边缘行当,不为人所重视。但在莆仙戏中,末角却不是可以忽略的,莆仙古人为末角创造了丰富且极具特色的表演艺术。

微信图片_20231013163816.jpg

   1979年《瓜老种瓜》剧照  郑玉树饰演瓜老


   《瓜老种瓜》就是这样一出具有特色的莆仙戏末角代表性剧目,集中生动地体现了莆仙戏老末行当的艺术特征。1954年10月,《瓜老种瓜》(原名《张果老种瓜》)在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大会展览演出,主演瓜老的林炉获大会演出奖状。1979年末,中国艺术研究院来莆录制传统折子戏,《瓜老种瓜》列在其中,瓜老由郑玉树饰演,留下了珍贵的艺术影像资料。

   看了郑玉树的表演,今天的戏迷都赞叹不已。但据上一辈老艺人回忆评价:“这还只达到林炉‘瓜老’表演艺术的一半!”不由让人好奇,林炉的“瓜老”表演艺术又是怎样的一种神奇?详细查阅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的资料,发现今天所见的《瓜老种瓜》竟是历经戏改运动“净化洗礼”了的。


   戏改“瓜老”

   建国之初,以“改人、改戏、改制”为核心的戏曲改革运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展开。当时,各级政府举办戏曲观摩大会,正是为了检验和讨论戏曲改革成果与问题。1954年2月,在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大会上,林炉凭借《瓜老种瓜》的出色表演获得表演一等奖。同年10月,林炉参加福建戏曲代表团,《瓜老种瓜》被选调赴上海演出。

微信图片_20231013163850.jpg

   《高继祖》剧照 柯文贤饰演徐应能

   《瓜老种瓜》故事出自唐代传奇小说集《玄怪录》,讲述的是八十岁瓜老娶十八岁韦小姐的神仙传奇故事,重点宣扬神仙道化的思想。

   根据当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会刊》文章所述:“单就演员本身的技术来说还是不错的,但内容错误,演员的表演技术也就无立脚之地。这两个演员不可能‘进入角色’,他无法用‘真实情感’来表现爱情。如果是为了保持此戏在身段上的技术,我同意改为祖父孙女种瓜,作为一个歌舞形式的生活小戏来处理,如此就可将该戏在身段上的主要部分保留下来。

   从这篇文章可知,《瓜老种瓜》改编方向:瓜老与韦小姐从夫妻变成了公孙;神仙传奇变成了生活小戏;保留主要传统身段舞蹈。从此,就形成了这样一出既带有传统色彩,又以歌颂劳动人民,畅想美好生活为主题内容的主旋律小品剧。


   演化“瓜老”

   莆仙戏演“瓜老”最负盛名者,当属柯文贤(1894—1968),时人尊称“文贤师”,为民国莆仙戏著名艺人。林炉的“瓜老”就是传承自柯文贤。据莆仙戏老艺人们回忆,师徒二人的“瓜老”形象风格虽是一脉,但微有差异:柯文贤的“瓜老”高古朴素,林炉的“瓜老”自然流畅。

   遗憾的是除了郑玉树之外,柯文贤与林炉均无留下瓜老表演的录像资料,因此我们无法确切知晓他们表演艺术的神采,只能通过五十年代仅存的几张剧照,以及传承弟子的表演之中,去寻觅和联想他们艺术的雪泥鸿爪。

微信图片_20231013163833.jpg

   《骂殿》剧照  林炉饰演尉迟恭

   2017年8月,莆仙戏戏剧院首演改编恢复的传统剧目《高继祖》,剧中老仆徐应能奇特的表演形态,让人看了眼热激动。因为这样的表演程式和风格是今天莆仙戏其他表演所未见的,我们或可依此遐想文贤师当年的表演形态。再翻1960年陈长城撰写的《莆田戏剧史》,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如《高继祖》中徐应年上场,唱【孝顺歌】,仅仅只有“一路上,闷悠悠,且喜来届这扬州”三句。那做工的细致,和要切合鼓点,过去不知有多少演员,头皮被掌鼓的打肿,腿上被师傅打紫了。这里的做工是“一路上”三字,要虚踏六步上,“闷悠悠”三字,要皱着眉头抚着心胸,打三个转,唱到“来届这扬州”五字走着鹭鹚步五步至台前。那时探头向内一望,从腰背上取出鞋,轻轻拍了三下,如卜茭杯般地放在地上,脱下草鞋,扫下足掌,然后进门。就在走鹭鹚步至入门这一段,最难合奏鼓点。

   这段关于徐应能表演的描述与复排所见的徐应能表演虽有差别,但在风格上是颇为一致的,这也反映出莆仙戏传统表演形态的重要特征:程式繁、鼓点多、重舞蹈、重节奏。莆仙戏艺术是将文辞、科介、锣鼓、曲牌有机融为一体的古典形态剧种,莆仙戏表演系统是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一声一韵严丝合缝、高度统一的。

   关于高难的程式表演,莆仙戏曾有这样的顺口溜总结:“撑伞走雨,上机织布,舞锄种瓜,使桨摇撸,罪囚担枷,登梯擂鼓。”也正是传统表演上的繁复、严谨、高难,导致几十年来莆仙戏舞台选择轻视、敝弃这些传统技艺,直至今天无法企及。

   其实早在1962年,郑秀川就曾在《莆仙剧小纪》中大声疾呼:“现在老艺人如生旦净丑俱善导演的末角柯文贤,扮张果老骑驴,炉火纯青,神情并茂……把他们的技艺传给下一代,莆仙剧才能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才不至于把先民苦心创作的宝贵遗产丧失了。”


   形象“瓜老”

   “瓜老”之所以难演,首先在于必须吃硬功。今天的“瓜老”为什么都纷纷“站起来”了?就是因为平时不练,身上没功。莆仙戏老末行当的“三折弯”表演,要求演员屈腿、蹲身、坐臀,形成身体的三折状态。通过梅花手、八字脚、曲膝小步,每步只踏两三寸,行走时头微斜微颤,以表现年迈老者的佝偻身材与步伐无力。此等形态,没有几百个小时的练习,没有经年累月枯燥重复,是达不成功力的。

   莆仙戏的传统表演因为与锣鼓音乐关系紧密,所以要求演员对节奏的掌控非常严谨,特别是动作与鼓点的默契,是分毫不能差的。比如,瓜老出场唱【一江风】,步步都要踏在鼓板上,突出鼓点节奏,体现动作变化,表现舞蹈韵律。再如,瓜老持杖的表演,称作“三脚杖”,就是双脚加杖脚合作“三脚”,行走时三脚错落缓步而行,且握杖手要有向内旋转动作。这样的表演也部分为了体现动作节奏。

   又如,前往瓜园时,瓜老荷锄后勾脚踢步前行,以体现用力疾步前行或上坡,同样步步踏鼓板,丝毫不能遗漏。而种瓜时,掘土、掀土、挖坑、扩坑等动作更是节奏感特别强,形成一种农事生活舞蹈的特别美感。

   其实,强调节奏还只是形表,这顿挫表演的根本内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与情韵。今天我们强调传统科介的作用,并非因为会科介就等于会表演。莆仙戏科介的木偶顿挫特征,表现的是“可爱”的形态之美,而不是故意将人偶化,恰恰相反,莆仙戏表演的目标是要将偶性表演人格化。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继承误入歧途,走向两极,要么忌繁琐或删或弃,要么专心机械动作模仿,全不讲究人物情态的发挥。

   瓜老为什么要“翻身看”、为什么要摇头、为什么要“摸田螺”?这些做舞的细节与义涵都不思考追问,又如何体现人物、如何完整有效传承?林炉当然可以不同于柯文贤,郑玉树也可以不同于林炉,但前提是要谨守在行当规范之内,若是恣意“野”演或者“硬”演,形象出不来,性格更无从谈起。

微信图片_20231013163910 拷贝.jpg

   林炉嫡传弟子戴福洲示范表演瓜老

   传统的表演特别关注观众的感受,长久以来建立了一套经得起考验的舞台调度规则。比如,瓜老出场开唱时,并非直面观众,而是微斜而立,因为这样才可以照顾到各个角落观众的观赏。再如,【一江风】主要台位是前左→前右→后左→后右→中→前右→中,句句都在变换台位,时时注意左右前后的对称,就是在每一句中也在不断的变换角度,这分明就是一幅不断流转的动态人物画像。

   又如,瓜老荷锄看孙女放种、靠锄后蹲翘足休憩等表演,两人彼此形成左右高低对角,生动表现传统舞台调度中的对称之美与雕塑之美。这些也是表演不单调,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秘钥”。黄文狄在《莆仙戏传统科介》中谈到台位重要性时,特别强调:“台位的作用,是要使演员与观众间保持适宜的角度;使演员与舞台保持齐整对称与平衡;使演员与演员间的关系,保持美的有机的联系,使其有条不紊;也使演员可以按剧情分别站住主要台位或次要台位,发展美的动作与身段,因此台位是灵活的,为演出服务,而不是硬板的妨害了演出。”

   可惜,今天的演员对角度已经失去了敏感性,对流动、平衡、互为关联的台位规则也逐渐失去认知。实际上,一出戏的传承并非只是简单某个艺术家的传承,其背后有可能是几百年的艺术智慧与结晶。令人难过的是,对于老艺人的价值意义,对于老艺人的急速凋零,莆仙戏人至今或无所察觉。

   记得在筹备莆田市艺校2018届表演班毕业演出时,班主任章青霞老师曾经问我:“你这次稿子里怎么这么多感谢老师傅?”我回答她说:“莆仙戏几百年的传承非常不易,可能现在没人想过这些戏有多么珍贵,但如果没有他们,这些戏就不会存在。所以,老师傅是真的伟大!”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