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一部好戏是怎样“炼”成的
——莆仙戏《踏伞行》给出自己的答案
【发布日期:2022-09-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许伯英】

  9月15日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在雄安新区落下帷幕,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名单同步揭晓。由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创演的莆仙戏《踏伞行》不负众望,喜提“文华大奖”。消息一宣布,颁奖现场爆发热烈掌声,莆田市民乃至全省文艺界人士纷纷转发这条重磅消息,共同的心声是:实至名归。
  莆仙戏《踏伞行》一步步走来,在我国最高规格、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的舞台上绽放异彩,是此次15部获奖剧目中唯一由市级院团演出,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千年莆仙戏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我省时隔15年再获“文华大奖”续上荣光。一部荣获“文华大奖”的好戏,是怎样“炼”成的?荧荧烛火,也能燃出灼灼光芒,莆仙戏以小剧种独特的魅力,交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答卷。

  守正创新
  “老树”焕发新生机
  莆仙戏《踏伞行》由着名莆籍剧作家周长赋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徐春兰执导,汇集了姚清水、祁玉卿、林国城、王啸冰、罗江涛、齐仕明、王少媛、林金标等业内资深专家,在剧本、表演、舞美、音乐等方面精益求精,力求全面呈现莆仙戏传统曲牌、表演科介等艺术特色。
  脱胎于《双珠记》《蒋世隆》等莆仙戏传统剧目素材,周长赋从古代故事中找到了一个能和现代人情感相通的母题。剧目主题积极,内涵丰富,全剧始于“仁”而终于“恕”,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和合思想,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下的,被戏剧界誉为“古老剧种传承与创新的里程碑之作”“戏曲守正创新的典范”,体现了民族美学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
  “莆仙戏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曲牌体的戏曲,唱词错落有致、节奏优美。”周长赋在为《踏伞行》填词时说,“如今曲牌格律已失传100多年,是时候把这些精华重拾起来。”经过曲牌的归位和改动,《踏伞行》既顺着人物的心理活动,又突出莆仙戏音乐特色,同时也配套产生一系列的表演动作,整部戏呈现出古典、朴实、完整的剧种音乐。


  文旅部2017年度剧本扶持工程“整理改编剧目”、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福建省2018年度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踏伞行》一问世,就得到了众多荣誉,足可见周长赋对剧本的精雕细琢和独具匠心。
  如果说周长赋给予《踏伞行》生命,那导演徐春兰则赋予《踏伞行》灵魂。作为一部只有10名演员的简约内秀新编剧目,徐春兰受邀对《踏伞行》进行二度创作,五年间十几度打磨,倾注了无尽心血。她在保留莆仙戏生旦程式化科介特色、原汁原味的曲牌体韵味等精华的同时,对舞台的单调、空间的呆板、表演的内敛、节奏的拖沓、鼓点的嘈杂等方面进行大胆改良。


  《踏伞行》艺术顾问姚清水说,此次冲击“文华大奖”,对剧目再次细化提升,导演徐春兰在守正创新中积极探索,糅合莆仙戏原汁原味的蹀步、三步行等行当科介,在“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唱腔的基础之上,给演员设计出更多细腻生动的肢体动作,通过音乐、舞美的创新,让舞台更加鲜活灵动,使其呈现出一个宛如中国泼墨山水画般精致简练,又透视出生活情趣和哲理的整体风貌。
  匠心独运
  勇摘国家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
  如果说《踏伞行》对莆仙戏的新发展有所启示,其中一定绕不开的是莆仙戏剧人对传统艺术的匠心回归,在不断提升中联袂上演了一场同样精彩的《踏伞行》番外篇。
  “艳艳,此时你的眼神应该与男主角有碰撞,有交流,而不是把眼神递给观众”“清华,你的脚尖要刚刚好挨着艳艳脚后跟,这样她才能跺到你的脚”……在排练现场,导演徐春兰诸如此类的指导无处不在,细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要求做到行云流水,恰到好处。而演员们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苛,这部戏剧组演了数十场,但大家依旧在不断打磨自我,才有了台上娇俏、任性、鲜活、生动的王慧兰,潇洒儒雅的陈时中,睿智的王夫人,幽默、热心肠的店妈与艄公,以及诙谐的检场人,为观众呈现出了一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独特表演的莆仙戏。


  主演吴清华、黄艳艳已经忘了他们具体排过多少次戏,从《踏伞行》正式首演开始,历经四年多,团队用打磨绣花针般的耐力不断守正出新。在入选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终评剧目后,剧组闭关连续几周每天十几个小时超强度排练。“作为代表我省唯一剧目参与角逐我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压力非常大,这不仅是每个莆仙戏人的期盼,更是全省、全市人民的期盼。”吴清华说。
  “备战文华奖以来,导演对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手眼身法步要到位,角色每一个心理层面的变化都要细微精确,节奏的轻重缓急也要到位。我们会十几、几十遍地去揣摩、去体会。”去年,黄艳艳凭借对剧中王慧兰的精彩演绎获得“梅花奖”,但她仍不厌其烦地雕琢自己的每个动作神态、每句唱词说白,并与其他演员不断磨合,只为更完美地展现莆仙戏的魅力。
  记者了解到,该剧在省文旅厅、市文旅局的高度重视、精心指导和持续培育下,先后多次邀请文旅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剧协等全国顶尖专家现场观摩指导,通过系统性地研究讨论,反复打磨修改剧本,精细化提升创排演绎。
  8月30日,《踏伞行》在天津滨湖剧院接受文华奖专家评委的考评,演出结束后,在听到导演徐春兰评价“这是一场圆满、精湛、超越的演出”时,吴清华眼眶瞬间红了,“太难了,直到现在,提着的心才放回肚子里”。
  手捧沉甸甸的“文华大奖”牌匾,吴清华感动地说,《踏伞行》荣获“文华大奖”,对莆仙戏剧种传承保护和福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而言,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喜事,对莆仙戏文化也是全新的起点,感谢省、市领导的关怀,感谢团队的辛勤与敬业。
  绵延庚续
  千年莆仙戏“很有戏”
  8月底,在天津从事建材生意的平海籍乡亲王清,得知莆仙戏在天津参加展演,第一时间购了票,但因疫情没能到现场观看,深感遗憾的他将直播从头看到尾。“今年一定要回家乡现场观看,这一部戏,触动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痛点,有着深层次的警醒意义。”王清说。
  赵先生是天津滨湖剧院的工作人员,在换班休息时观看了《踏伞行》彩排。当记者问及感想时,他说只能用“唯美”来形容,“在剧院工作,看过不少戏,却是第一次观看莆仙戏,虽然听不懂,但无论从舞美、音乐、表演、唱腔上,这部戏都是独一无二的。”
  国家一级导演、原福建省京剧院院长刘作玉评价《踏伞行》:无论是剧本、导演、舞美、灯光,还是表演,既传统又现代,给人一场美的享受。
  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余守英表示,《踏伞行》既有传统的莆仙戏文化丰富的内涵,又有现代人的心理元素,相信这台戏会走得非常远。
  一部《踏伞行》带动了年轻人追捧莆仙戏的潮流。一直以来,在莆田百姓的观念中,莆仙戏最大的受众是老年人,而常年活跃于民间的众多剧团,莆仙戏从业者甚至一度有着身份上的自卑。当《踏伞行》参加中国艺术节展演,并捧回“文华大奖”,无论是在“国”字号剧院,还是民间剧团中都引发强大震动,相信这不仅振奋了莆仙戏人的剧种自信与行业自信,更将推动这一古老剧种坚持守正创新之路。


  莆仙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历史最悠久、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独特的剧种之一,千年来流存5000多个传统剧目,曲牌1000多首,锣鼓经400多种,积淀丰富,堪称瑰宝。着名戏剧理论家、评论家郭汉城曾指出,“莆仙戏的价值等同于中国文化中国戏剧的价值”。正如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晶洁所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小剧种也蕴含着大的艺术,《踏伞行》获得文华大奖,给我们这些坚守古老剧种的院团极大的鼓舞,接下来会打造更多的精品力作,来回报各界的厚爱。”
  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延续千年艺术魅力的莆仙戏,“有戏”!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