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郑秋声
【发布日期:2021-09-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纪联】
  郑秋声(1923-2003),莆仙戏着名“吹生”,莆田县西天尾镇人。祖父焰八三被人雇用往返建阳肩挑茶叶为生。家贫,其父郑凤英自小随舅舅吴南一、吴妹十五学“吹”艺。莆仙戏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台仍保留南戏“锣、鼓、吹”建制。“吹生”吹奏笛管(筚篥的一种),大、中、小唢呐。凤英艺成声名大噪,谋生有术,遂把秋声送至私塾读书。至秋声12岁时,社会混乱、匪盗横行,戏班不景气,家庭陷入困境,秋声辍学在家,一心想学艺,凤英不让,只得暗中跟父亲徒弟学。初露峥嵘,使凤英决心传艺与他。15岁出山,进新歌舞、世歌舞、赛金英、新乐园戏班吹奏。建国后在莆田县劳动剧团任主奏,并任副团长。1957年赴上海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戏曲讲习会。20世纪60年代起,兼学编戏。他根据闽剧改编的《慧姑警嫂》,成为保留剧目,至今盛演不衰。1981年退休。
  秋声父子传统音乐功底深厚,技术精湛。凤英除继承舅父之艺外,善于吸收其他艺师长处,并曾与陈文星(锣星)结拜兄弟,切磋交流。故深得传统音乐底蕴。秋声则深得其父真传。他们为人不保守,时常提供濒临失传的曲题给同行,如[状元游]被运用于九莲灯舞蹈中,[扑灯蛾]经萧祖植变革后,变成了着名舞蹈伞舞的音乐旋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抢救传统艺术时,他们积极配合,努力奉献。如古老剧目《姜诗》中的[降黄龙](唐宋大曲)、[香遍满]、[香柳娘];《叶里娘选本》中的[慢锦廷芳]、[叨叨令];《王十朋》中的[玉菱枝]等。这些曲牌,有的已无人会唱,有的唱法与其他剧目同名曲牌不同。他家藏有清末手抄唱本,这些唱本,把当时名剧的唱词汇集起来,旁注以板眼(0··)保留了不少失传的古南戏剧目唱腔。如早期南戏《赵贞女》写“马踏赵贞女、雷打蔡伯喈”的故事,20世纪20年代莆田熙春台戏班常演,后失传。只有[五娘贤]、[莺啼序]和一些散曲在莆仙十番中流行,并发展演变。而秋声父子唱的[桂陶金]、[琵琶词](俗称“新弦旧弦”),都是当时《赵贞女》的舞台唱腔,这是十分宝贵的。在黄文栋、谢宝燊分别记谱整理的二部《莆仙戏音乐》中不少曲艺题,是由他们父子唱的。1988年南戏展演时,他把莆仙戏排场[大且喜]音乐全部奉献出来。
  20世纪90年代王耀华、刘春曙编着的《福建民间音乐简论》,以及《福建民间音乐集成》搜集素材时,郑秋声提供了大量的莆仙民间音乐素材(共150多支曲题),其中筵下音乐最难唱的“九扣”“九怪”“五料”等曲集,也已由他与曾炳良合奏录音,由郑清和、林金清、卢士杰记谱,得以保留。其中“金刚宝卷”“善根成熟”“乞食归来”“公案现成”“恶经谁作”“道本无言”“法功非我”“重层七宝”“四十九年”,以及“本师释”“云来集”“南科”“紫金钻”“观音钻”“倒拖船”“归名实”等等,对研究古南戏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渊源、流变提供了十分有益的资源。
  秋声不但承传大量的莆仙戏剧和民间音乐遗产,而且不计名利,奖掖后辈。如他无私地协助陈玉棋设计晋京剧目《状元与乞丐》的唱腔,并担任该剧音乐顾问。
  秋声吹的笛管,除师承其父外,有所变革。莆仙文戏笛管连续吹,音色含蓄、柔和,使人神往心驰,特别悲剧人物出场,能营造一种悲怆的艺术气氛,动人魂魄,如《敫桂英》中的桂英鬼魂上路,十分凄凉;小丑曲用舌的活动吐吞配合,其音能吹奏成口语化效果,诙谐有趣。这其中的技巧,他独步剧坛。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