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莆仙戏人物谱:郑牡丹
【发布日期:2021-04-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谢宝燊】
  郑牡丹(1913-1995)莆仙戏鼓师。仙游县榜头镇人。14岁那年,其父货郎担生意萧条,他是长子,为替父分忧从私塾退学,向“院里派”开山鼻祖李珠的侄儿李金华学司鼓。要学鼓,先要学司锣(沙锣)。他天资聪颖,记忆力惊人,不久,锣、鼓的演奏技艺突飞猛进,因而深受师傅器重。16岁那年,师父把“院里派”单传的《目连尊者》锣鼓经和整套演出习俗通通传授给他。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李家诸鼓师李文豹、李文熊、李金华等相继谢世,他成为“院里派”独一无二的传人。他在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先后为“鼓珠三”、“钰梨园”、“溪头云”等十多令戏班司鼓,演出二百多个剧目。其中莆仙戏大棚戏《目连尊者》《西游》《三国》《隋唐》(亦称《十八条》),以及南戏遗响《王魁》《伯喈》《陈光蕊》《吕蒙正》等等,最为拿手。从二十年代起,莆仙戏大多数戏班抛弃本剧种特色,照搬闽剧的音乐与表演,大多数观众赶时髦趋之若鹫。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五十年代初,1951年郑牡丹与陈志、陈金溪等人把受冷落的老戏班新生和、新泉春、新协和、庆升平等合并成群声剧团,辗转在山旯旮里,在逆境中坚持演出传统艺术。不久,县里贯彻中央戏改政策,组织专业剧团。为了使群声剧团能占有一席之地,他变卖家产,无偿投资。并在他的倡议下,请陈仁鉴先生进团编戏,与他通力合作。在上级大力扶持下,整改成闻名省内外的仙游县鲤声剧团。他是该团主要的创始人之一。
  他对莆仙戏的继承发展贡献卓着。1954年莆仙演剧界组成莆仙戏代表队赴华东参加戏曲会演,他担任《双条汉》《虎牢关》《单刀会》《百花亭》的鼓师,在剧本、表演、音乐诸方面都充分保留和展现了宋元南戏遗响的风貌。1957年开放剧目时,也是他为演员、乐队提供唱腔并掌鼓,演出了《目连尊者》《王魁》《活捉三郎》《公背婆》《大娘教子》《三国》等二十多个古老剧目,使观众大开眼界。也为县戏曲训练班提供了不少教材。1959年《团圆之后》晋京为国庆十周年献演和1960年春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舞台艺术片时,他都参加了唱腔设计。1962年鲤声剧团在福州八一礼堂演出《目连尊者》时,国内戏剧专家云集榕城,给予很高的评价。特别是“打地狱门”那场戏,目连唱[破狱词]时,郑牡丹手执三枝鼓槌,以“双槌”、“阴阳槌”的鼓介交替运用,自如流畅,确为鼓中绝技。1980年他在仙游艺校任教时,带了三个学生,因教学成绩显着,由莆田市文化局授予模范教师的称号。1981年他为仙游鲤华剧团《寻妃记》设计的音乐荣获省戏剧会演音乐设计奖。1992年2月鲤声剧团为“国际南戏暨目连戏学术讨论会”展演《目连尊者》选场23出,由郑牡丹将司鼓技艺传授给弟子朱明志,演出后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赞扬,都说:“很特别,很有研究价值。”
  他最可贵的精神,还是对自己所掌握的莆仙戏音乐遗产,能够毫不保留地奉献出来。经常是利用休息时间给记谱者提供方便,将濒临失传的唱腔曲牌,一句一板一遍又一遍地唱出来,并把各种唱腔的用途和特点逐一讲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谢宝燊就是其中受益最多的一位,也是一位最忠实的徒弟,曾向他记的曲谱有500多首。1983年后仙游师范高级音乐讲师游天菁向他记谱的有《目连尊者》三本计287首唱腔曲牌,还记录了莆仙戏“双槌”、“阴阳槌”、“阴阳槌满锣”的锣鼓经三百多种,为后代留下珍贵的莆仙戏音乐资料。
  由于他得“院里教”的真传,而且一生所经历的剧目极多,身上蕴藏的莆仙戏音乐艺术堪称博大精深。他在编曲方面造诣尤深,一曲多变运用之法极其精通,即是根据人物性格、行当、表演准确地选择唱腔,并变化运用;对组成套曲更是得心应手,能灵活运用集曲的方法,哪怕戏中主角的唱词再多,他都能有条有理地编出动听悦耳的大段唱腔,并能充分发挥传统表演艺术,其代表作有《团圆之后》《莲花庵》《追鱼》《寻妃记》等。所以陈仁鉴先生称他为莆仙戏之宝。
  他曾任莆田市剧协、音协以及仙游县鲤声剧团顾问。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