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莆仙戏一代宗师黄文狄
【发布日期:2021-04-1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郑美霞】

  

        黄文狄是莆仙广大观众所熟悉的莆仙戏表演艺术家,继承和发展了莆仙戏传统表演艺术,表演、执导成功的剧目不计其数,门生亦多;编纂全国少有的一部由戏曲老艺人编写的戏曲表演着作《莆仙戏传统科介》,在观众和戏迷中享有很高声誉。堪称“莆仙戏一代宗师”。

  莆仙戏演、导、教通才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黄文狄生于忠门安柄村的一户农民家庭。幼年家贫,11岁的那年,他母亲以130元身价银把小文狄卖给莆田“高舞台”戏班为演员。他师从莆仙戏艺人张福学习小生,后来兼学文武生旦。开始学戏时他练习“三步行”“蹀步”等基本功,也练嗓子,练唱腔,念曲白,除了排戏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念曲白。师父特别注意学生的身段表情,他教戏时,要求学生做某些动作时,身体上哪一部分要用劲,怎样用劲,哪一部份要放得轻松,才能有正确的姿势。师父还学生怎样去练眉、眼、鼻、口动作的功夫。师父常常教导学生:“看衫做戏,看台做戏”,意思是讲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就要像什么样戏中人的性格动作。依凭聪慧禀赋和勤学苦练,四个月后,他便能上台扮演重要角色,颇得师傅张福钟爱,号其艺名曰“仙笛”。
  张福逝世之后,他又跟随师兄黄奋继续学旦三年。这段时间,他每天坚持早起床练功,练嗓,练手法、步法、眼神等……十多年中,他一直在“高舞台”戏班担任主要演员,他生旦兼演,最擅长扮演风流潇洒的文生人物,主演了一百多出戏,成功塑造了梁山伯、郭华、李陵、王魁等一系列出身、个性、经历、情感各不相同的艺术形象,远近闻名。他逐渐成为当时莆仙戏生角演员中的佼佼者,戏迷们都称其“生仔狄”。
  1919年起,25岁的“生仔狄”兼任教戏师傅,先后为莆田“高舞台”、“上天仙”、“新传奇”和“新国民”等戏班传艺排戏,各场演出都得到好评。1924年,“高舞台”戏班解散,他才到别的戏班串戏谋生。
  1927年,文狄应莆田“双赛乐”戏班之聘,任戏班教戏兼主演员,不久,他跟随戏班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巡回演出,以演李陵、王魁、梁山伯、头美王等生角,驰名海外。戏班在近4年的海外演出中,所到之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精彩的表演受到海外侨胞和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1930年,“生仔狄”随戏班回国后,常与来莆田授艺的徽剧、闽剧等艺人交流经验,使他的艺术观念得到更新。他在莆仙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营养,丰富了自己的表演技巧和导演技能,并且对莆仙戏传统表演艺术进行革新,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凡是他执导的戏,总是精益求精,戏班演出都非常成功。尤其是他扮演的生角,都是十分出色,给观众耳目为之一新,声名大振,被誉为“生角通才”。
  解放后,文狄担任莆田实验剧团导演,在此期间,也给莆田县各专业剧团执导数十个传统剧目。其中,最富有表演特色的传统剧目有《瑞兰走雨》《朱弁回朝》《米烂思妻》《千里送》《荆钗记 》《百花亭》《陈三五娘》《仙姑探病》《高继祖》等。凡是他执导的传统剧目,尤其是生角,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又各寓特色,演出了光彩和深度。据说,那些年,莆田民间广为流传这样的说法:“仙笛好手工,着手便出笼!”意指文狄演技精湛,每演必轰动。
  他挖掘整理了几十个濒临湮没的莆仙戏古典剧本,如《拜月亭记》《荆钗记》《高文举》《高继祖》《严明嫂》《百花亭》《千里送》《仙姑问》《陈三五娘》《姜孟道》等。使这些传统剧目的表演艺术特色代代传承不绝。
  为适应莆仙戏发展的需要,1956年,黄文狄和多位莆仙戏着名老艺人建议,经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创办莆田县莆仙戏艺术训练班,黄文狄等一批老艺人被选聘担任教学工作。当年,莆仙戏艺术训练班和实验剧团同在城关城隍庙内。剧团旦角“妹丕”经常登门向老师求教旦角表演技艺,黄老师很爱护“妹丕”这个学生,总是先笑呵呵夸奖一番,然后再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在大师不断指点下,“妹丕”的演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同年,文狄加入中国共产党,又先后当上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1958年,县莆仙戏艺术训练班改名为“莆田县戏曲艺术学校”,黄文狄被任命为莆田县戏曲艺术学校校长兼艺术顾问。从此,他全身心投入到莆仙戏表演艺术教育之中。在传艺中,他要求每一位学子:“艺要日日学,功要天天练,演什么行当要像什么行当”。他常说:“作为一名演员,不仅要用唱腔、动作来表达剧情,更需要用心来演绎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演员要认真体验生活,找到生活中的‘模特儿’,深入挖掘的原型素材进行艺术再加工……”他连任莆田县戏曲艺术学校多届校长,倾心全力传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莆仙戏后备人才。
  精心编纂《莆仙戏科介》
  为了传承莆仙戏的传统表演形式,在表演艺术上推陈出新,1959年,黄文狄着手编写《莆仙戏科介》一书。他组织县艺校教师和多名莆仙戏着名老艺人,参加该书的编撰。经朱国福、谢秋雁、陈宗杰三人记录整理,他和黄宝珍等一批艺校学生担任本书部分绘图的“模特儿”,并请黄觉予、黄槐群二人写生绘图,历经两年时间的编绘,将莆仙戏各行当的表演科介全面挖掘,分门别类记述,全书由“凡例”、“旦角之部”、“生角之部”、“净末丑之部”等部分组成。“凡例分腿脚、手腕、身段、面部、摺扇指法等基本功,以及舞台与台位等。其他部分都附有莆仙戏着名剧目片断为例加以阐述。如“旦角之部”有《梁祝恨》的“书房谈心”、“吊丧摆椅”片断;“净末丑部分”有《赵氏孤儿》的“岸贾打”、“救孤儿”片断。书后附有黄文狄的《剧艺生活五十五年》和《论莆仙戏唱腔》等文,全书18万言,插图一千五百余幅,并多次修改定稿,书后附莆仙戏史和莆仙戏唱腔简介,对莆仙戏各行当别具特色的表演程式,如生角的“抬步”、“摇步”、“拖步”,旦角的“蹀步”、“摇步”、“千金坠”,净角的“挑步”,末角的“老步”,丑角的“七步跳”等以及各行当的精湛扇法、肩功,全部以图解方式做了精确的描述。
  1961年7月,《莆仙戏传统科介》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全国仅有的由莆仙戏老艺人编写整理的戏曲表演着作,也是莆仙戏表演教学第一部系统的教材。在全国剧坛引起强烈的反响,行家学者赞叹不已,评价极高。1961年8月7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给黄文狄的一封信,评介说:“记述精详,附有各种图解,尤能说明传统艺术特点。”并题词一首:“莆仙科介,传统芬芳;有图有解,新见发扬。斯编荟萃,生旦净丑;形态不同,风神富有。后生苦学,高峰能到;党培养下,勿忘创造。”
  《莆仙戏传统科介》发行之日,省文化厅在莆田召开“发掘、继承传统戏曲艺术现场会议”,全省各地市100多位专家、学者及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家汇集在这个古老的县城,研讨《莆仙戏传统科介》的学术价值,此书被誉为福建省发掘戏曲传统艺术遗产的一座宝藏。
  同时,黄文狄还组织编撰《莆仙戏传统舞台美术》一书,1963年夏编辑出版,全书分《舞台与舞台造型艺术》《戏衣》《戏帽》《武器》《砌末》《犯装》《四箱与四机交场》七个部分,共2.4万字,图例564幅,工笔彩绘,对莆仙戏各种戏衣、戏具、脸谱、发式的名称、规格、用法作了较详细考证说明。本书调查记录对象“以50年前兴化七子班为中心”;脸谱部分系邀请80高龄龟山寺慈云和尚绘制。慈云和尚原名陈乌铿,是紫霞班靓妆,保存40年前莆仙戏传统特殊风格。此书是研究20世纪初期莆仙戏舞台艺术面貌宝贵材资料,现仅存一部,为福建省戏曲研究所资料室珍藏。
  1964年4月,为了抢救莆仙戏大师黄文狄的传统表演艺术,省里通知古稀之年的黄文狄与名旦黄宝珍合演传统剧目《访友》,由福建省电影制片厂拍摄成为戏曲舞台艺术纪录片。由他和“妹丕”扮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对一位七旬的老头来说,拍摄电影要求表演动作一个一个的分解,一部戏曲电影一拍就是一个月多,演员表演拍摄辛苦可想而知。
  黄文狄先生从艺六十多年,为数十个戏班排、演成功的剧目不计其数;培养了许多出色的生、旦表演人才,其中有姚玉坤、王玉耀、祁玉卿、杨玉粦、陈先镐等十多位生角表演艺术家;还有陈玉兰、陈细毜、陈金标、吴钱铿、陈国珍、黄宝珍等十多位旦角表演艺术家。他为莆仙戏的表演艺术、导演艺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奉献。他生前还是福建省文史馆馆员,其史略与功绩载入《中国戏曲志·福建卷》。
  1967年,文狄不幸因病逝世,享年72岁。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