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梧塘有直街横街,大家再清楚不过。然而,散落在村庄里的那些小街,随着时代的更替,环境的变迁,却成为人们鲜为人知的事物。小时候的伙伴阿敏先生前些天叫写篇“梅岭——梧塘街——梧塘桥头”古商道文章,这个建议很好,但手头缺少相关资料,且大多数老人已作古,或言语表达不那么清楚,因此得留下继续挖掘。今天就先来谈谈梧塘那些小街吧。
沁后街
十几年前,特地跑到沁后去看那条小街,当年电影《状元与乞丐》,还在那拍摄了不少的镜头呢,那次去时两边的房屋已是断垣残壁,依稀可见其踪迹。
现在虽不能说荡然无存,但只留下那么一小段旧址了。随着征拆,这条旧街也将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沁后街是旧时莆田山区白沙、东泉、西亭、田厝洋、龙西等地群众前往梧塘、涵江的必经之路。民国初期就形成了一条长约100米的小街,开设海产品、糕饼、猪肉、豆腐、酒、等商品店,还有中药铺、饮食、理发、裁缝、补鞋、箍桶等的店铺,有一家是杂货店与邮政代办所兼容。
凡是能在梧塘街采购到的物品,绝大部分都能在沁后街购买到。挑山货出来出售的山区群众返回时,不少人也要在沁后街驻足停留,或买点物品,或吃点点心,沁后街曾经辉煌过。
直巷街
松东村直巷街从未到过,这次算是圆梦了,但见旧街还保持完好,宽慰!
沁后背后是尖山寨,山的背面即白沙的“领土”。而松东的背后是囊山山脉,其背面是萩芦的“领土”,与萩芦的晏井、水办、梅洋、白云等地,相距仅六七公里,只有一岭之隔。当年萩芦这头的人要挑山货出来,要不往江口,要不到梧塘。据说,当年萩芦那边的山民常从隔岭头直下肖甲到直巷街歇脚,在这脱手所挑出来的山货等。
人员出入多了,街道也就逐步形成,同样有理发店、补鞋、饮食猪肉、裁缝等店铺,这些店铺生意都很兴隆。据说,当年有3家酿酒店、2家中药店并有中医坐堂门诊,还有纸扎店。这个村的黄清泉先生是黄氏纸扎的第六代传人,他曾经受邀带着作品到北京参加“农民艺术展”。
直巷街今日向外围拓展,小超市、小市场,甚至有电器店等等。直巷街不老,如同附近的那棵古榕树一样葱绿!
新店前
位于囊山脚下、与松东村相邻的九峰村,那里的古厝名气莆田。据说九峰村的人精明,过去在外经营莆田干货的人很多,如桂圆干、龙眼干等等,富甲一方。当年该村有位叫阿标的人,利用私宅五间厢的厅堂用做店房,经营起粮食、油料、大豆、兴化米粉、食糖,并兼出售日杂用品,生意做的蛮大的。在霞峰(即霞楼至九峰)公路、荔涵大道未开通前,人们等要往囊山及囊山寺游玩,就得经过那条古街。
大同小异,这条街道同样开设那些店铺,出售那些日常物品。
这条街道繁荣的原因是,历史上就有一条驿道从东部囊山寺前经九峰村,向西进入松东。
集市是因需求而形成的。话说当年,塘头可是整个莆田瓦窑的集中地。改革开放前,人们从324国道往福州,在那一带会看到烧砖烧瓦的烟窗林立,天天黑烟滚滚。为杜绝污染,后政府下决心予以杜绝掉。
九峰靠山,不但当地群众将柴薪挑到塘头出售,萩芦深固等地的山民,也翻山越岭将柴薪挑往塘头出售,回程时常在新店前带回些物品。这也是九峰新店前小街的繁荣原因之一。如今,铺在路面上的原石块,已被水泥覆盖了,但往日的店面依稀可见。
漏头桥头
找到漏头桥头不易,但穿越荔林沟河小桥之间,有点江南之美。漏头村桥头集市还存有那么一些“镜头”,虽被周围新房淹没了,但仍可窥探出昔日的风骚!
与上述那些村庄相比所不同的是,漏头处于梧塘的平原地带,是个水乡。能生长荔枝树的都是沟道比较发达的地方,漏头就是。这条街或叫集市,集中地在漏头桥头,那也是码头地,据说当地及及三山、沁后、渭阳等周边群众的土特产就是从那起运到东边的涵江、西面的城里。
当地有一位姓梁和两个姓许的人家 ,就充分利用沟道发达的优势,购得沟船往返于城里、涵江,每天往返一次涵江或城里,载运客货,使群众购得日用品方便多了。同样,这条街道上商店多达20来家,除食杂店外,还有茶叶店、药铺、碾米厂、豆饼仓等。村里有位叫梁启元的店主,一年间豆饼就销售1500片。
我们过去步行进城必须路过漏头这条街。
漏头桥头能形成集市,除了以上原因外,主要是周边有那么多的村庄与其相邻,如现属西天尾镇的澄渚、东黄,下郑、碗洋、半路店等,这些周边群众不仅成为漏头桥头的消费者之一,而且他们也把自己种植的蔬菜等挑到那出售。
当年,哆头人挑担到处出售海产品,据说那时一两个哆头人是天天挑去鱼鲜小杂海到漏头桥头出售。
林外街
在梧塘,林外街,如同福建之福州外的厦门,莆田县城之外的涵江。
当年,广大山区包括永泰县部分群众要往莆田县城或涵江,林外街是“咽喉”。旧时没有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能经过林外街,因此给林外街带来的必然是繁荣。
有记载说,清末的林外街是仅次于梧塘街的一条商业街,其长达300来米,梧塘直街的长度也不过如此,可见一斑。
这条街道上开设了多家粮油杂货店、多家猪肉铺及竹笠、补鞋、面条加工、酒、裁缝、理发、海产品、豆腐、中药等店铺。
民国时期,在这条街上还出现了西医诊所。林外街的米烂、方糕当时很有名气。
当年整条街有百来家店铺。在这条街上甚至出现过典当铺,可想而知,其繁荣的程度。
在街的末端,有家邮局服务枫林和东张、双亭的群众。而那家理发店成那一带的“信息中心”。
周围群众多,加上相邻的沁后,还有现为萩芦镇的东张、田厝、灵慈、加邱、洪度的群众都是林外街的消费者,生活在洪南的岳母眼下还经常到林外街买菜购肉等。
说起林外街,有两点补充:
一是林外街往梧塘方向不远处即梅岭,也有条小小街,可以说是林外街的延伸,开有中药、理发、染布、京果,油条、碗糕、糖果等十多家的店铺,有一家布店代办邮政。
二是林外街往萩芦方向近百米处有条溪,当年倭寇在莆田横行时只杀到溪的林外街这边,所以后来有了一个太平桥头。随着溪心的变窄,加上两座新桥的出现,原太平桥桥板也湮没掉,将成为后人的考古项目。
在梧塘,其他村庄肯定也藏有小街,如往日处于较为封闭的东南、西林两个村,还有东坡村(现分为前东坡、后东坡、新丰三个村)等,但有名气的要算沁后街、直巷街、新店前和漏头桥头等,而林外街当属“头筹”。那些古小街现在难再现原来的繁荣,随着不断拓宽延长,过去只有马车穿梭的林外街,现在是车水马龙,菜市场、超市等更加完善,比起古时也更加繁荣了,而当年梧塘供销社林外门市部还能见到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