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江南柳帘烟雨,充满诗意,我这“江南”岁月峥嵘,多了人文色彩。 学过一点历史,又工作于上海,知道上海高雄路上有个江南造船厂,也了解一些它沿革的情况。其前身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于清代同治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年改名江南造船厂。2008年,因上海世博会建设和自身发展需要,“江南”从黄浦江畔整体搬到了长江口上的长兴岛,遂有了“江南长兴”造船基地。规模宏大了,功能更齐全了。 “江南”向来被誉为“中国第一厂”,见证了一个半世纪的沧桑,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民族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祥地、产业工人的摇篮,是以1978年冬为肇始的中国工业战线改革开放的先驱。它创造了一百多个“中国第一”:第一部车床、第一炉钢、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代航天测量船、第一艘潜艇……读大学时集体去“江南”参观过,但见船坞里多为民用船只,排水量都不大,船台上工人挥汗如雨,对“江南”有了初步印象。工作后又去了“江南”,同行的有《上海商报》记者,那是去采访厂长、老乡陈金海。他是上海交大70届毕业生,进厂后从小车间到大车间,从技术工人到车间主任,再到副厂长,一步一个闪光的脚印,直至被国务院任命为这个百年大厂的正厂长,统领员工逾万,期间送走了23个春秋。 交谈得知,金海是莆田黄石人,黄石历来属于莆田县,当地百姓的日常用语就是莆田方言,难怪他的莆田话讲得那么流畅,特别动听。他娴熟地操作乡音:“我们莆田人听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组织上的话,工作积极’肯死拼’,困难再大也不怕。我没有别的本事,就凭这些。”说完,朝我身旁的上海商报记者举手表示歉意,用普通话把上面的话复述了一遍。我明白,这么“抠”自己是谦虚使然,其实他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和对员工的亲和力,以及接受紧急任务时的组织施工能力,都是常人所做不到的。 “露珠亲细柳,润枝长情意。”陈金海不忘家乡的教育栽培。他认为“制定校训很重要,校训是教育总方针的个性化体现,是校风的策源地,是师生的指路牌,凝聚了一所学校的精气神”。这番言辞极富概括力、智慧可掬,佐证了:凡是担大任者,首先必定是一个思想者。他说,初中母校黄石中学(现为莆田第八中学)、高中母校莆田一中的校训,一个是“励志,笃学”,一个是“进德、力学、求实、超越”,对他影响深远,终身受益。 我想弄清他是“江南”的第几任厂长,金海笑了笑说:“我才上任不久,事情来不及做,没时间去弄清楚,这也不重要。在我看来,厂长就是要全面负责,多担待,就是要比员工看得远一些,解决问题方面要考虑更周全一些。”咀嚼陈金海对莆田人的“评语”和对厂长职责的“剖析”,我不由想道,直面内心,坚持对自己的真实,这不就是莆田人的诚恳和实在吗?小时候伫立于黄石宁海古渡,从宁海桥东眺大海的陈金海,日后终于勇立潮头成大业,在“江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可谓苍天不负苦心人。 后来,我们又有过数次接触,沟通仍用莆田话,了解随着岁月深。市场竞争残酷,墨守成规并非上策。本着“源于造船,高于造船”的发展目标,陈金海敢为人先,亲力亲为,对江南厂进行了两次重大改制。先改变企业属性,再改变经营模式。他果断决策:民用和军工双翼齐飞。民用船舶强调产品多样化,接连造出了超大吨位散装船、油船、液化气船、集装箱船和自卸船;军用船舶紧贴强军需求,先后造出了导弹驱逐舰和多种型号的海军新型舰船。不管是民用还是军用,无不极端重视高技术、高难度和高附加值,使得江南厂在国内外船舶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改制后的江南厂除了研制船舶产品,还研制大型非船产品。有件事鲜为人知:桥梁大师林元培主设计的上海卢浦大桥,其全钢拱形主桥,就出自于江南厂。一个林元培,一个陈金海,两位莆田男子汉强强联手,“双龙抱珠”,为大上海作出了大贡献!在中国矢志复兴、“上天入地,走向深蓝”的伟大行列中,纵令是“中国第一厂”,也有琴心剑胆、家国情怀的莆记儿女的身影,我为“爱拼才会赢”的莆田人感到无比自豪!……我期待重逢,再听听他的乡音。然而,单程的个体生命风雨变幻,今年8月9日,微信群里突然传来噩耗: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原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金海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6岁。不祥之鸟扇动翅膀,掀起了一阵阵伤悲,霎时间志哀的声音充溢了我主持的“莆仙人在上海”微信群。这样的群体膜拜式哀悼,从来没有过,这是第一次:因为他是陈金海,在沪莆仙人的一面旗帜! 福建省驻沪办事处发来唁电:“……陈金海把他革命、光辉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造船事业,为江南造船厂和外高桥造船的改革和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为祖国船舶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陈金海先生一直积极推动闽沪两地交流合作,关心和支持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在上海福建人的骄傲……” 陈金海实至名归,获得了中国造船行业内外的多个崇高荣誉。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和原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等相关部门领导,为陈金海先生告别仪式送上了花篮。 中国造船业失去一位栋梁之材,我失去一位英模乡贤,令人扼腕哀伤、悲而泪流,叹医术回天无力。但是,他说过的“自强不息、打造一流,这就是江南精神”,我铭记于心。而人们对他的哀思,“江南长兴”造船基地不眠的灯火,行将离坞出厂、设计上又提升了高科技含量的新舰船,证明这种精神将得以永续,并发扬光大。 “采访江南梅初开,厂长本行话技改。茗香绕上新缆绳,推杯引我上船台。家珍如数情豪迈,乡音加持添精彩。时任总理亲有令,向海男儿可信赖。”往事未必如烟,江南最忆是金海! □曾元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