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加略(1679—1716),是早期中法宗教文化交流重要使者。黄加略又名黄嘉略,清代莆田县人。他出生于天主教家庭,七岁丧父,自幼聪明,有志向,母亲将他托付传教士抚养。他从小刻苦学习中文,又学习神学,还学拉丁文。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文化学习成绩,深受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青睐,决定派他到欧洲意大利罗马和法国巴黎深造,学成后再回到莆田布道。 早在明万历年间,传教士利玛窦就从海路经广州到中国传播天主教。清康熙时,天主教也在莆田传播开。1702年2月,天主教莆田区主教梁某带黄加略和另一位教徒,经厦门,乘船前往意大利罗马,向教皇反映、汇报“礼仪之争”处理意见。他们经伦敦、巴黎,前往罗马。翌年到达罗马。边从事神职工作,边学习,边了解、熟悉欧洲。1706年到达巴黎。他先教法国人学汉语。之后,凭借他深厚的中文和法文功底,被聘为与康熙皇帝同时代、并齐名的法国国王路易中文翻译官。 黄加略是福建省最早留学欧洲,是第一位定居法国巴黎的中国留学生、传教士。他在罗马深造后,侨居法国巴黎期间,边教书,边当中文翻译官,边整理传教士信函,翻译皇家图书馆内所藏中文经籍,边与一群学者交往。他曾将中国古典小说《玉娇梨》译成法文(据传现存巴黎国立图书馆),又用法文编写《汉语语法》《汉法字典》,成就了早期法国汉学史上一段佳话。林加略在法国翻译的中文经籍,编写的字典对于中法文化交流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711年,他因在翻译方面的贡献,荣获“法国皇家文库中文翻译家”称号。可见黄加略在与康熙皇齐名、有“太阳王”之称的法王路易十四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在当时法国翻译界的地位和影响。因此,黄加略在法国巴黎声名鹊起。 当时,法国和整个欧洲一样,正掀起流行百年的“中国热”。黄加略在法国巴黎期间,主动融入法国上流社会,与法国学者广泛接触、交往。其中有着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植物学家茹西欧、汉学家加朗、地理和天文学家德利尔,以及后为汉学家的弗莱雷、傅尔蒙等。1713年10月至12月,黄加略与孟德斯鸠多次会面、交谈。他向孟德斯鸠详细介绍了中国宗教、刑法、服饰、墓葬、家庭观念、文学、科举、妇女地位、国家性质等问题。孟德斯鸠整理了“关于中国问题与黄先生的对话”。后来,孟德斯鸠在他的着作《波斯人的信札》《论法的精神》中,大量引用了与黄加略谈话的内容。 黄加略在巴黎居住了十一年,编撰了《汉法字典》《法文汉语语法》,翻译了中国小说,培养了汉学家弗莱雷、傅尔蒙,传播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中法和中西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当代学者许明龙评说,黄加略是“中法文化交流的先驱”(《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三期)黄加略是清代前期中国译坛的先驱,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作出重要的贡献。他于1716年10月15日,病逝巴黎寓所。年仅37岁。 黄加略虽长期沉寂,不为家乡人们认知,但他的业绩和贡献、影响和地位是不会泯灭的,终究会发光。当代学者范大祺撰文指出:黄加略既是中国汉语对外传播事业的拓荒者,也是向世界译介中国的奠基人。 □金文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