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庙前”采撷
【发布日期:2020-03-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从社衙头之“长寿社”右侧,拐北一条古街就是庙前路。街之南与后街及大路接壤,再向前100多米之左侧就是“铁树里”,这条称街又叫巷的古街旧称“橄榄巷”。据传因为巷道旧时多植橄榄树而得名。又传言,宋尚书陈仁璧及其子仆射靖居于此,所以橄榄巷又称“陈宅巷”。到了明朝,一代国师、礼部尚书陈经邦购置了此宅第。大门坦之顶书有“大宗伯第”横匾,为明代状元罗万化所书。大宅第曾辉煌于莆阳,乃至八闽,流传了许多奇闻逸事。大宅第前后六进,有的是林氏与其同源异流的陈氏人家,原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早年居于此。现在的“大宗伯第”,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间也将这庞大的大宅院管叫“铁树里”。其名字兴许是因为曾经种植铁树而得名。
  就在“大宗伯第”对侧,便是“陈经邦祖祠”,祠堂一分为二,一半为长寿街居委会,另一半为长寿小学教室。长寿小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因旧城改造时被拆毁。陈经邦祠正名为“宫保尚书祠”,莆田县曾以其祠创办公立“普通小学”,后改为“普东小学”。1929年改为县立“第一区第五小学”,抗战时迁住柳桥村,改名为“南霖乡中心小学”。抗战胜利后迁回庙前复改为长寿小学,“文革”期间改名“立新小学”。旧城改造时,宫保尚书祠拆迁往东岩山北隅。
  如今,梅园路横穿过庙前,北端的城隍庙被莆田医院(现为莆田市儿童医院)围住一部分。这座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兴化府城隍庙,奉祀陈瓒。上世纪50年代,城隍庙被改为莆田县戏曲学校,又是莆田县莆仙戏实验剧团,并又改为剧场,“文革”期间被改为粮油贸易公司。
  城隍庙不同于一般的社庙殿祠之类的宗教圣殿,属于地道的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范畴,形成独特的城隍文化。历史上,城隍庙之前,有三个大公祠,即忠勋祠,四贤祠、二忠祠。这些名扬四方历史功勋者,为民除害,治国安邦,被人们奉为神明。
  在庙前中段西侧有一幢西式砖木结构洋楼,单走廊柱子采用六角菱形立面,大破传统的柱子之圆型或四角型,别拘一格。红砖砌成的中西合璧楼房,被人称为“红楼”。主人柯柏棠先生早年毕业于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回国后任上海亚东医大教授兼协和医院院长。“大革命”时期担任黄埔军校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国民革命军军医处长,嗣后在上海任东南医学院教授,尔后回莆在家开设“伯棠医院”。解放后先后在莆田平民医院、涵江医院任医师。“红楼”曾一度是莆田地区司法局机关。这座素有百年历史的建筑物竟成为吾莆红砖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不足两百米长的“庙前”路,古迹林立,故事多多。其间有四座族祠,即金紫林氏祠堂,为林宋可进士后裔建造;中宪祠,为明正德进士宋卿后代建祠;“布政祠”,曾一度被改为长寿居委会、城关派出所及城厢纸箱厂等。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位于橄榄巷的“仆射坊”,为宋代尚书陈靖而立。
  诸多名胜古迹都因时代历史沧桑之种种原因所打劫而被毁废,也遭到人为的破坏。这些古迹的建造,都以表明“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时代表征,历史的印记,成为一代又一代莆田人的骄傲和历史的曾经辉煌。如今“庙前”路——南北走向的城市街肆,兴化古城一段灭不掉、抹不尽的历史痕迹,清晰地铭刻在地方古文献书籍里,深刻地镂刻在吾莆历史人文专辑里,穿越历史时空隧道,那一座古祠堂、古牌坊、古府第,依街而筑,不难看出这一方六合无疑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现在,古老的“庙前”路,开设有餐饮业、服装业、戏服裁缝业、金银珠宝业,以及钓鱼用具、生活用品等。白天人群川流不息,熙熙攘攘,若是节假日,更是摩肩接踵,充溢着浓郁的古荔城风韵。□郭大卫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