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县巷”幽思
【发布日期:2020-03-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郭大卫】

  莆田市兴化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工程一期涉及庙前和坊巷2条古街, 已于2020年3月1号开工,预计工期到2020年9月30日。据悉,该次修缮工程总投资3.18亿元,主要包括大路街、县巷、后街、衙后路、庙前街和坊巷等六条古街沿街商铺、历史建筑及原兴化宾馆及其广场的修缮和改造,配套建设公共停车场、古街沿街周边公厕及垃圾收集点,增补街区内消防设施以及改造街区原有的微型消防站。
  每个城市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老街,每条老街都有自己说不完的故事。“古六街”被很多人戏称为莆田版的“三坊七巷”, 不仅是明清民三代莆田县城的中心,也是明清两代莆田官宅的聚集地,有不少的官式大厝被列入莆田市或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这是一个怀旧的时代,这次老街修缮牵动了几代人的怀旧情结,老街那种种熟悉的气息正在迎面扑来……

  一城里的府与县,相隔一箭之遥。那么,县衙置于城中,周遭的街肆自然就繁华起来,商业面貌日益兴隆。位于莆田县府之东侧的巷道,顾名思义,称之为“县巷”。这条不足10米阔的巷子,与其说是一条商业街,不如说是莆田县府的城垣,丝毫不夸张。县衙里的人声喧哗或官员说话声这里只一墙之隔。
  南北走向之笔直的小街“县巷”,恐怕是因为紧挨着衙府,一般的平民百姓不敢乱建房子,恐怕都是外地的商人寓居于此,再者一些被政府禁锢的行当也不敢在此弥留。清乾隆《莆田县志》载曰,县巷前后两端于明洪武三年(1370),莆田县衙自右厢迁至东北广节营旧址,东门左右有“申明”和“旌善”两亭,俱东向衢路,南“善俗坊”,北“淳风坊”。嘉靖十年(1531年),知县王矩改路南坊匾曰“文献名邦”……倭寇陷城,堂宇毁尽,时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三年之后,知县徐执策奉恩给币银重建如制。大门左为四厢馆总铺,右为榜谕房,重建“莆阳文献”和“海滨邹鲁”二坊。逮万历十六年(1588),知县孙继改为“壶兰雄邑”和“文献名邦”二坊。清末知县徐承禧及邑人江春霖先后重修。命运多歹的县巷二木坊,本为县府设立的官方公益性的牌坊。四十多年后惨遭歹运,民间传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那年春节,全城群众庆祝抗战伟大胜利,夜间不慎失火。先是在文峰宫起火,烈火蔓延至相隔约30米的县巷南端“文献名邦”木牌坊。“壶兰雄邑”牌坊于1952年拓宽衙后路时被拆除。
  一条不足300米长的巷子竟然立了两座牌坊,不仅给县衙增添秀色,也给巷道抹上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两牌坊恐怕是吾莆古代唯一的弘扬地方人文、祈愿文教昌盛的美好赞颂。如今,人们虽然见不到昔日的文化标识牌坊,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还能记清“文献名邦、壶兰雄邑”八个字,鼓励莘莘学子发愤读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秋冬季节,从县巷南端向北行走,凛冽的东北风扑面而来,让人清醒;从县巷北端朝南行走,那徐徐的西南风沁人心脾。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繁华,除了一些服装、刺绣、金银加工、家具等店铺外,更多的是文化工艺行道的店铺,诸如古董、字画裱褙、文房四宝、艺术培训、修理匙锁、刻章、中西医门诊等,成为荔城一条文化专业街。追溯历史,位于现在的荔城区政府右侧,20多年前为“赛洛阳”老字号,该店专营文房四宝兼古董、瓷陶器、铜器等。据传,“赛洛阳”主人戴氏喜好诗联,逢年过节举行全城性诗会活动,向社会征集诗词楹联,取前三名优胜者进行重赏。这种自费搞文艺活动,在旧社会里实属罕见,传为佳话。小巷子中段,有一较为特殊的招牌“吉祥如艺”,主人周金春专营名家书画,兼有盆景、根雕、古董和装裱业务。这家古屋宇,原为关氏人家,估计是清末进士、兴郡中学堂监督关陈谟故居。三进两天井的古建筑物,前有小庭院,后有小花园,一座完整的四间厢重叠式构造,成为吾莆明清代典型建筑。七年前,作家、书法家郭可植创办的“郭尚先书画院”,就设立在这里。
  继续朝北数十米处的左边店铺,是青年画家陈飚创办的“飚尚艺术馆”,他早期学习油画艺术,近年兼学国画,还经营古董、玉器、紫砂等,亦掌握裱褙工艺。假日还办起小画家培训班,教授素描、水彩、速写等。前不久,在其店铺对侧林家古屋租赁了一幢古房子,修缮一新,办起“胡同里茶院”。院落充满着古色古香,房间里取其美名“书香苑”“清凉阁”“师竹轩”“洞天台”等等,的确是目前荔城难以寻觅的一处供人休闲、品茗、叙旧、交流文化的好地方,甚或是文人墨客笔会、吟咏诗文的绝佳去处。抚今追昔,这座古老房屋便是民国时期莆田名师林远堂故居,该院落原是林家的师塾讲堂。其实,这一片古建筑本为台湾总兵游金辂故居,游家乃为明万历年间建造的购置过来。嗣后游金辂将军赠于其女婿林氏,从此,这一片院子归属林家所有。
  “县巷”乃为“九头十八巷”其中的一条古巷。在这“十八巷”之中,县巷可称“老大哥”,它以悠久的历史,“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优势,人们在冥冥之中,许许多多文化行业云集于斯。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间,“县巷”形成文化街,带有文人斋号字眼的店铺比比皆是。譬如醉榕阁、雅艺斋、墨宝阁、集古斋、积玉轩、听雨阁、缘墨斋、珍品阁……不一而足。其间,画家吴信的“古闽艺术馆”,集收藏、装裱、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馆舍。谷城书画院院长张峭,开设一店铺既是画室,又是书画展销的场所。青年画家卢松青的“缘墨斋”,集艺术展示与创作为一体的精舍。青年油画家陈君峰的画廊,平素是工作室,假日是教室。“万木堂”主人黄宗枝,是裱褙装框的能手,那大匾额的字迹乃出自时任省美协主席、福建师大教授翁振新之手。
  古老的“县巷”,完全成为荔城的文化街,游览休闲街。徜徉其间,各家店铺的招牌各有千秋,万紫千红,竞相争妍。那鳞次栉比的大厦高楼与古巷构成鲜明的对照,那区政府大院里的人大办公楼及大门楼两幢,为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乃是工程师郭颐堂设计建造的,成为一项文物。
  信步在这一步一样的古巷道,仰首欣赏阅读那五花八门的招牌,是一道风景,亮丽的人文景观。走进古巷,恍惚进入一个幽深典雅的艺术世界,充溢着极其浓郁的传统文化形态意象的艺术天地。
  在即将要改变面目的古“县巷”,它将以何种形式及格局迎接川流不息的行人游客。人们期待着一个崭新的面貌、另类的文化品格,为荔城争光添彩。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