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漫话筷子
【发布日期:2019-12-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筷子,我们吃饭离不开的饮食器具,它在中国人心中无形地刻了一个深深的印记,抹不平,去不掉。它可谓中国的国粹,平凡的两根棍子,一跃成为餐桌上的重要宾客,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文明” 的标志。
  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挟”, 汉代时称为“箸”, 明代开始称为“筷”。 《礼记曲礼上》提及“羙之有菜者用挟”, 《礼记》郑玄注“挟,犹箸也。”直到明代才始称为“筷子”。 明代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 与“箸” 谐音,故改“箸” 为“快。”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 音,他们最怕船停“住” 没有生意,更怕船被虫“蛀” 而漏水,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 反其道呼“快子”, 以图吉利。明代李豫亭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 为“快”, 但清康熙皇帝并不承认民间将“快” 加竹字头的“筷” 字,因而《康熙字典》中只收录“箸”, 而不收入“筷” 字。我们莆田方言也一直把“筷子” 称为“箸。”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很多,一说姜子牙受神乌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在野外就餐时,为节省时间,用两根树枝挟取熟食而发明筷子;还有一说,商朝妲己为博纣王欢心用两根玉簪夹菜而发明筷子。
  《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王为象箸,而箕子怖。”可见三千多年前,中国商朝就已经出现了象牙筷子。
  传说商纣王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菜肴太烫。结果,很多厨师和侍人都成了他的刀下鬼。宠妃妲己每次侍宴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菜肴咸淡不可囗若怒纣王。
  有一次,妲己侍宴,尝到纣王喜欢吃的一道菜肴太烫,可调换又来不及了,为讨纣王欢心,她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的长玉簪将菜挟起,吹了又吹,等菜稍凉了一些再送到纣王口中。纣王龙颜大悦,认为由妲己挟菜喂饭是件快乐的事,于是天天要妲己挟菜喂饭侍宴。为了方便,妲己就让工匠用象牙特制了两根长玉簪用来挟菜,这就是玉箸的雏形。这种挟菜的方式逐渐传到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筷箸” 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和咏箸诗文。
  传说,刘伯温第一次去拜见朱元璋时,正赶上朱元璋在吃饭,急于求贤的朱元璋看着手中的筷箸灵机一动,立即以筷箸命题,让刘伯温咏诗一首,以观其志。刘伯温见朱元璋当时用的是一双湘妃竹制的筷子,就吟咏道:“一对湘竹并玉肩,二妃曾洒泪痕斑。”此时朱元璋已面露不屑之色,但刘伯温随即继续咏道:“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借间。”诗中巧妙地隠含了张良劝汉高祖不要分六国的典故和自己远大的抱负,终于博得朱元璋的赏识。
  传说宋绍兴十九年(1149),史学巨匠郑樵负籍徒步到杭州献书时,宋高宗在临安赐宴召见他。在侍宴时,高宗皇帝对着桌上的筷箸咏诗一首:“出身山野入厅堂,不见餐桌不起床。百姓王侯频握手,人间美味他先尝。”高宗令郑樵和诗一首,郑樵思考片刻,便献诗一首:“身体生来几寸长,竹家村里是家乡,吃尽多少辛酸味,侍宴君王心愧安。”高宗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对他极为赞赏,当即赐封他为右迪功郎兼枢密院编修。
  传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定亲时,因家道贫穷,所以只能用一双筷子作为定情信物。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附上:“少时青青老来黄,每结同心配成双,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来时要共尝。”卓文君看后感动不已。相爱、相知、相濡以沫,成就了名闻史册的一段爱情佳话。
  更有宋代诗人朱淑贞在《咏箸》诗中把筷箸比喻成娇娘,“两个娘子小身材,揑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还有“一双玉臂千人抚,酸甜苦辣他先尝。”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
  在莆田民间,筷子除了用来吃饭,在婚、丧、喜庆等礼俗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结婚教祖仪式上,长辈给新人送筷子,寓意成双成对,珠联璧合,快生贵子。小孩对晬择物时放上筷子,寓意快吃、快乐、快成长。乔迁(过厝) 时,放上一把红筷子,寓意合家团结,乔迁快乐,快快发家。老人祝寿时,寿面上放双筷子,寓意白头偕老,快乐永驻,福寿双全……在莆田民间使用筷子还有许多忌讳。三长两短:用餐时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不吉利的。当众上香:把一双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会被视为大不敬。迷箸刨坟: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停地扒                                                                                                                                拉 。执箸巡城:手拿筷子,旁若无人,用筷子在菜盘里巡找,不知哪里下筷为好,典型的缺乏修养。品箸留声:把筷子一端含在咀里,用咀来回去嘬,并不时发出噝噝声响,这被视为下贱吃法。击盏敲盅:用筷子敲击碗盅,这种行为被视为乞丐要饭……一双小小的筷子用法,让人们看到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我们每天用的筷子里面都充满哲理,举手投足皆有理念,这是中国人的通达和智慧。大人陪小孩吃饭,一双筷子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较早地把筷箸介绍到西方国家的是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的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他的着作《中国札记》中,对箸的用法和箸文化都有过描述。而以“筷子” 取代“箸” 的最后一幕,则是其英语翻译。据说还出自来莆田创办哲理中学的传教士蒲鲁士夫妇。他们来到中国后,看到中国人吃饭时,用两根神奇的棍子施展出挟、挑、翻等功能,钦羡不已,并以自己学会使用它进食,而倍感高兴。经测定,他们认为使用箸,使人手变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于是他们就在文体课中举办用箸挟乒乓球比赛。他们在介绍这一活动时把“箸”译作《chopstiok》意为“快速的棍子。”虽然他们未必了解“箸” 改称“筷子” 的典故,却歪打正着地把“箸” 改称“筷子” 传播到欧美等西方国家。
  据说法国旅游协会还制定一项“金筷子奖”, 以表彰出色的中餐行业。在德国还有一所“筷子博物馆”, 里面收藏了上千种不同历史时期的筷子。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
  筷子,它看似简单,却可登大雅之堂。它不仅让人品尝食物,更让人品味人生。它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生在中国,却名闻世界。它不仅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餐具,更是颇受中外收藏界青睐的收藏工艺品。它是伴随我们一生的生活用品,更是伴随我们成长的教科书。它不愧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的国粹。

      □郑银华  张碧华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