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仲夏,我随同本土几位作家应邀前往民族功臣魏昇(1460-1517年)将军故里龙华金沙(旧称仁德里黄花)采风,回来后交了一稿《抗倭王牌魏家军》。此文章刊出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两千多字的篇幅无法承载我内心对这位被誉为“仙邑长城”(语出邑侯林汝常,原文:邑侯林公汝常,因执将军手谓之曰:“仙之人民,由公再生;仙之城郭,由公再造。公其仙邑长城哉!”)的布衣英雄的崇拜之情。 恰巧,今春莆田市林龙江文化研究会卢永芳会长四处征集明代兴化军民及戚继光率大军赴莆田、仙游抗倭史料,于是巧借东风我催促他再次踏进英雄故里,寻访魏将军及魏家军(又称“金沙军”)的踪迹。经过几次实地调查,卢永芳以莆田市林龙江文化研究会的名义与魏将军的后裔们商定举行一次魏昇暨魏家军抗倭文化研讨会,算是献给这位明代旷世英雄559诞辰的一份薄礼。十分荣幸的是,第一次研讨会竟请来了着名戏剧家、莆仙戏新编历史剧《林龙江》编剧郑怀兴和仙游地方文史专家郑秋鉴两位先生莅会指导,他们俩对500多年前南征北战,救莆仙、漳泉人民于水火的魏将军表示了同样的崇敬之情。会议结束不到三周时间,郑秋鉴先生就传来喜讯,失传百年的清顺治年间记述魏将军光辉一生的重要历史文献《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清顺治十七年侯绍岐刻本二卷,以下简称《壮烈志》)从国家图书馆找到了,这真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该书对于进一步研究探讨魏昇、魏家军及兴化军民抗击倭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指导意义。 当我从卢永芳会长转来的《壮烈志》后,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翻到上卷时忽然眼前一亮,发现书中有一段文字详尽描述了魏将军青年时期为了实现报国宏愿,研习武艺,苦练本领,冥冥之中竟然得到了少林寺异僧指点,密授“万人敌”兵法。“万人敌”是指代能敌万人的兵法或谋略,最早出现在《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壮烈志》载到: “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年),将军二十四岁,忽有异僧叩门谒将军,曰:我少陵(林)寺正觉和尚也,特来访子。” 将军见来人不凡,立即延之上坐。寒暄过后,“正觉遂于坐上开陈五步、六步、七步之旨,指示五伐、六伐、七伐之方”,之后正觉和尚又开示将军说:“大凡天下事,当因时制宜。事有可行于古而不可行于今者,有可行于今而不可行于古者;孙吴之法可行于古而不可行于今,今时之法可行于今而不可行于古。子不闻赵括能读父书,不能用父法,竟罹长平之坑乎?又不闻房琯昉古车战,竟致潼关之败乎?故兵家有以法法者,有以不法法者,传而授之,在乎其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子何不学今之阵法、兵法,日待时用乎?” 魏昇听罢,随即答道:“(魏)昇有志久矣!如禅师不弃,愿学焉。”这时正觉和尚从袖中掏出一卷秘笈对他说:“此正当今万人敌兵法也。后数月,必来教子。”说完,拂袖而去。“将军阅之,皆兵法、阵法也。朝夕展玩不置。踰数月,异僧复至,谓将军曰:子可以教矣!既为耳提,又为面命。不数日,尽得其解。异僧辞去,竟莫知所之。” 魏将军有幸得蒙正觉和尚耳提面命及赠书后,欣喜不已,高兴地说:“吾旧熟孙、吴兵法,又新得正觉心法,将何坚不破,何战不胜哉?”尤其是正觉书中密授的“三变不穷、三战不测之术”,使他如鲸向海,如虎添翼,相继撰写了《中国形胜说》及《九边论》《四夷考》等,凡三十卷。另据县志记载说,魏昇另着有《金沙武略》一书,这可能是他一生积累的精武用兵韬略和经验结晶,可惜今已失传。 以上正觉和尚与将军的对话,虽然是后世着书人假借唐代高僧正觉禅师托梦显灵,隔空传授魏昇武艺精心构思的幻境,形似飘渺,但事出有因。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当年魏将军一定是得到了少林高僧指点或亲灸,所以领会贯通,武艺高强,忠勇盖世,堪比长城。 对于《壮烈志》书中首次出现并提到的少陵(林)寺,我曾有过疑惑,为什么少林寺会写作少陵寺?后来我从《楚辞疏》训诂研究论文中找到依据,原来“陵”“林”的上古读音相近,两者声母相同,为通假字关系。故《古字·通假会典》将二者收录其中,并举例说明。如,《礼记月令》:“山林不收。”《吕氏春秋季春纪》《淮南子时则》“林”作“陵”。闻一多先生曾指出:“陵林声近,古书往往相乱。”何剑熏先生亦认为:“(陵林)古二字来母双声,故可通用。” 至此,文中描述正觉禅师与魏将军初次会晤时竟开门见山直称:“我少陵寺正觉和尚也”,此处少陵(林)寺当指武术界及南少林研究学者近年来争论不休的福建南少林祖庭——仙游凤顶九座寺。 正觉和尚,名智广,又名九座禅师,仙游县归德乡万善里留坡村(今度尾镇帽山村)人,凤顶九座寺创始人。智广幼承祖训,苦读诗书,宝历元年(825),年十八,出家,初上富洋山(鲤城),潜心参禅佛理。如其驻锡之东山(度尾东山岩)、菜溪、桃源(榜头)、云顶(郊尾)、狮子岩(龙华金沙)及福州桃枝山等寺,皆留下神奇之传说。咸通六年(865),正觉禅师建庵九座山,又于岩西立院,四方祈祷辄应,人谓龙树化身。咸通十年(869),智广奉诏进长安参迎佛骨大典。其间,禅师演讲《法华》、《上光》两佛经,轰动京师。懿宗赐封凤顶九座寺为“九座山太平院禅寺”,钦命智广为该寺方丈。 “由此可见,抗倭大将军魏昇是正觉祖师的隔世弟子。”(卢永芳语)距今359年前成书的《壮烈志》叙述的“少陵(林)寺正觉和尚”史料为我们进一步揭开福建南少林之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魏昇及魏家军是明代仙游军民抗倭的一面旗帜,是坚不可摧的,名副其实的“仙邑长城”。魏昇父子为国殉难后,仙游军民继承遗志,弘扬崇文尚武精神,亡羊补牢,加固城墙,养精蓄锐,严阵以待,四十七年后的嘉靖四十二年(1563)丧心病狂的倭贼乘兴化府城被攻陷的余焰又大肆举兵进犯仙游县城,结果遭到了仙游官民的铁拳抵抗,全城上下,同仇敌忾,坚守56天,保住了县城安全,最终迎来了戚继光增援大军,粉碎了倭贼妄图吞噬仙游县城的美梦,从而自掘坟墓,使自己陷入了灭顶之灾。郑秋鉴教授总结其原因,认为首先“须归功于魏昇将军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造就了仙游人民勇于保卫家乡的传统,激励了仙游人民敢与倭寇拼死战斗的勇气。当然,郑纪尚书在事发前数十年大力倡议筑城亦功不可没。” 魏昇辞世后,兴化知府冯训为他撰写祭文,亲自致祭,用官礼上敛,并在仙游县城建壮烈祠以作后世纪念,称他为“魏将军”,其子瑞周以及部下共难义士林德泰、翁泗达、郭怀志、雷法英陪祀。魏昇父子墓均在金沙葫芦山和高阳山下,现保存尚好,已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魏昇将军的相邻大济镇三会村民还自发修建了一座紫田宫,将正觉禅师和魏昇将军同时迎请至大雄宝殿内供奉,千秋景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