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李富:爱国爱乡 热心公益
【发布日期:2019-10-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志平】
  在莆田市区胜利路中段,有座被誉为莆田“四大丛林”之一的梅峰寺。古时,寺内遍植梅树,花开时清香四溢,每天拂晓钟声悠扬,莆田传统二十四景之一的“梅寺晨钟”由此而来。几百年以来,这座古寺吸引着四面八方游客前来参观、礼佛。
  这座古寺捐建者为宋代李泮。
  李泮,今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人,莆田古代有名的慈善家。据康熙六十年(1721年)《陇西李氏宗谱》记载:白塘洋尾李氏系唐朝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江王李元祥之后裔。
  比邻风光秀丽的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白塘秋月”的洋尾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宋时,此地即为李氏族人聚居的地方,为莆田望族。在这块科甲鼎盛的土地上,热心公益、传递大爱的种子一直在这里生根发芽,传为美谈。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李泮因中年喜得贵子——李富,其妻黄氏便舍梅峰百亩之地,将亭扩建为寺,即梅峰寺。
  李富(1085-1162年),字子成,号清轩。由于家境殷实,李富既学儒术,又习武艺。同时,受母亲耳提面命和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家风的熏陶,爱国爱乡、热心公益的思想从小就融入李富的血液之中。
  乐善之士 千载殊绝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绶溪钓艇”所在地延寿村,一座古桥飞架绶溪两岸。这座名为延寿桥的石桥建于1127年,建桥者就是李富。
  史载,延寿溪曾“雨期泛滥无际,时酿巨灾,殃民无数”,李富决心修桥除患。他涉足急流险滩、察看水文,倡议并发动社会贤达建造桥梁。历经四载,造型古朴的14孔石桥建成,至今历尽千年,仍不改原貌。
  其实,这座桥仅是李富主持修建的数十座桥梁之一。
  在涵江南部集奎,早在宋代就开辟了官道(即驿道),该地当时就是涵江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因原石桥破烂不堪,影响交通,带来隐患。1131年,李富在此主持兴建了一座长石桥——“新桥”,该石桥跨度长12丈、宽1.2丈。“新桥”的建成,使兴化至省城福州的官道在涵江畅通无阻,道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桥下桅樯如织、灯光点点,两端商铺比肩、栉次鳞比,为闽东南重要的水陆货物集散地。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据史志记载,李富一生先后主持兴建桥梁达34座之多。史称,“(李)富好施与,尝于郡境内造桥梁凡三十有四所”。明代兵部侍郎郑岳曾赋诗赞他:“区区微利较锥刀,济险由来属俊髦。三十四桥尚无恙,秦皇鞭石笑徒劳。” 正是这些桥梁,将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的兴化平原联成一片,使之如诗如画,婀娜多姿,风采独具,为莆田赢得“桥乡”之誉。这一道道石桥,展现的不仅是人文与自然和谐,更是李富以自己的朴实举动,传承并践行着李氏家族热心公益的优良家风。
  除建桥外,他还捐家财修筑海堤,围垦造田3800亩,重修囊山寺、梅峰寺、重兴寺和满月院,建凉亭2座。可贵的是,李富与他父母一样,做善事“不立名、不徼福,不希功。”但善良的莆田人民还   是“喝水不忘挖井人”,每当称“乐善之士”时,必推“李制干”为第一人,称他为“千载殊绝”的人物,将他和蔡襄、陈俊卿、林光朝、陈宓相提并论。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