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龚茂良与宋孝宗(上)
【发布日期:2019-07-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林劲松】
  龚茂良,宋兴化军莆田县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宋孝宗初年进京参政议政,官至宰相,后来因为“五年不说恢复”即恢复对中原的统治被罢官,贬至英州,“父子卒于贬所”。冤案平反后,“上曰:‘茂良本无罪。’遂复资政殿学士,谥庄敏。”为此,莆田市明弘治《兴化府志》的《龚茂良传》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弘治志说:“张浚视师江淮,茂良言:‘本朝御敌,景德之胜,本于能断;靖康之祸,在于致疑。愿仰法景德之断,勿为靖康之疑。’除监察御史。”
  “景德之胜”即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亲征,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当机立断,派人和辽谈判,于十二月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靖康之祸”即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面对金军犯境,不是效法宋真宗带领精兵良将亲征,决一死战,狠狠打击来犯之敌,而是视敌如虎,一味求和,老想逃离东京,缺乏信心,最终败得一塌糊涂。幸好北方人民自发组织义军,到前线抗敌,保家卫国,打得金兵丢盔弃甲,最后掳走徽钦二帝,逃离东京。眼看就要灭亡的宋朝从此起死回生。
  隆兴元年(1163)五月,宋孝宗不听周围大臣的劝谏,一意孤行,悍然发动了“先发制人”的北伐战争。十二日,张浚渡江视师。李显忠自濠梁渡淮,收复灵壁,首战告捷。十六日收复宿州。《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八说:“捷闻,帝手书劳张浚曰:‘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
  但是,一星期后即二十三日,面对金军强大攻势,李显忠连夜弃城逃跑。次日,金兵“追至符离,宋师大溃,赴水死者不可胜计。金人乘胜,斩首四千余级,获甲三万。于是,宋之军资殆尽。”
  六月初四,“张浚乞致仕,且请通好于金,帝不允”。
  胜败虽是兵家常事,但却是衡量政治家是否成熟的试金石,北伐战争失败后的宋孝宗便是如此。失败了,他的态度和他人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冷静,沉着,勇于承担责任。他不是惊慌失措,马上派人去谈判,而是首先稳住军心,立足于备战。《续资治通鉴》说:“初,宿师之还,士大夫皆议浚之非。帝赐浚书曰:‘今日边事,倚卿为重,卿不可畏人言而怀犹豫。前日举事之初,朕与卿任之,今日亦须与卿终之。’浚乃以魏胜守海州,陈敏守泗州,戚方守濠州,郭振守六合,治高邮、巢县两城为大势,修滁州关山以扼敌冲,聚水军淮阴、马军寿春,大饬两淮守备。”
  在那时,宋孝宗为什么会懂得那样做?学了弘治志之后,我们才知道这是龚茂良急中生智,科学地总结了历史经验,纠正了“主战派”失败之后往往会变成投降派的毛病,立了功,得到了宋孝宗的信任,授予监察御史之职。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