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鹏也是一个有名的“强项令”,敢于碰“硬”,不怕开罪权贵。《清史稿》本传还说了一件事: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顺天乡试中主考官和副考官串通豪强作弊。彭鹏当即上疏“劾顺天乡试中式举人李仙湄闱墨删改过多,杨文铎文谬妄,给事中马士芳磨勘通贿”。康熙将他的奏本发下九卿察议。主考官和副主考官以及主持考试的人有一个很严密的关系网,官官相护,以致朝廷会议讨论的结果竟是查无此事,还说彭鹏诬告,并摘录了他奏本中的原话:“臣言如妄,请劈臣头,半悬国门,半悬顺天府学”,说他狂妄不敬,应予夺官。彭鹏上书反驳,说:“会议诸臣,徇试官徐倬、彭殿元欺饰,反以臣为妄,乞赐罪斥。”最后的结果是:“上不问,而予倬、殿元休致。”就是说,康熙让那个主考官、副主考官退休回家,而彭鹏的官照做。康熙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决断呢?因为康熙了解民情和官员政绩的渠道很多,其中还有一个密折制度。康熙在全国各地分布了很多人,可以秘密地写奏折,装到一个密折匣里,就可以直送康熙手里,所以这个官是贪、是廉、是勤、是懒,康熙心中都有数。那个主考、副主考通同作弊,康熙通过密折以及其他渠道已经掌握了不少情况,所以能力排众议,断然做出决定,把贪污作弊的人免职,保护了清廉谨慎的官员。 彭鹏屡屡开罪当朝权贵,最终还是被排挤出京,外放治江南河工。但彭鹏并未因此颓丧不振,其“直声”仍熠熠昭人。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起,他连续三年被朝廷升用:先回京补刑科给事中,再任贵州按察使,后升佥都御史,巡抚广西。在广西任上,他省刑减税,弹劾贪官,积弊为之一清。《清史稿》本传中说他:“鹏在官省刑布德,减税轻徭。广西旧供鱼胶、铁叶,非其土物,赴广东采运,鹏疏请免之。”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彭鹏因政绩突出,调任广东巡抚。时值当地久雨成灾,他广开仓廪赈灾,救活了不少黎民百姓。他“视事勤敏,遇墨吏纠劾无少徇”,就是对那些扰民、残民、敲诈盘剥的官吏不讲客气。直至去世前一年,彭鹏还禁收私派银捐数10万两,并致力昭雪冤狱,开释无辜受诬者300余人,备受当地民众拥戴。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彭鹏因积劳成疾而卒,时年69岁。他留下的着作有《古愚心言》《中藏集》《万寿敷福集》《两粤疏抄》《渡江草》等。 彭鹏一生颇值得后人敬佩的是他的“官守”。他由知县起家,历经黄门给事、贵州按察使,及广西、广东二省之巡抚。无论是在无名无利之场,还是处极难极苦之地,他都秉持着“为儒食贫,为吏清白”的信条(《古愚心言》卷二《寄仲弟季弟语》)。这八字信条“说易行难”,为儒食贫属个人操守,与旁人全无影响;而为吏欲守清白,做到一不贪污,二不搞“关系学”,殊非易事。俗话说:“三分做事,七分人事。”一个人一旦入仕为官,不讲究官场关系学,不遵守官场潜规则,在长官与同僚之间不搞人情应酬,尤其对上司不“打点”、“表示”,你的官能做得轻松吗?你就只能“做有份,赏没份”了!可是你若把“关系学”搞到家了,你的屁股还干净吗?难得的是彭鹏就认定一个死理,于己决不收受任何非法所得,于上司同僚也决不应酬送迎。正是由于他“身正”和“屁股”干净,所以他能“气壮”而无所畏惧,敢讲别人不敢讲的话,敢揭别人不敢揭的事,故当时人们把他与着名御史郭琇并称,留下了“彭鹏郭琇,劾人无救”的口碑。好在彭鹏是幸运的,他的直声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所以他才能做得了、做得久清官。在《清史稿》中,彭鹏是与于成龙、陈瑸、施世纶、陈鹏年等四人同列一传的,他们都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屡见康熙皇帝的亲口褒扬嘉奖。彭鹏的清正为人和赫赫政绩被后人糅合敷衍而写成公案小说《彭公案》,为广大人民所传颂,至今一版再版。 彭鹏作为乡贤,对故乡人民也影响深广。走进宝树庵,其佛堂内的墙壁上镶嵌着一通石碑《修复宝树庵记》,那是被誉为“清御史第一人”的江春霖撰文并亲笔题写的,其书法工楷,字如其人,透着一股清正刚直之气,这也是宝树庵的一宝。正是这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以,江春霖特为题碑,并称颂彭鹏“吏治章疏,载在国史,尤吾莆有数人物”,并希望彭鹏曾就读过的宝树庵能与宋时郑樵的“夹漈草堂”、林光朝的“蒲弄草堂”同为乡贤古迹并传,千秋保护,不使湮没,从此也成为对后人进行传统教育的“讲诵之所”。 彭鹏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不媚流俗、清正廉洁的品格,必将在莆阳大地上流传开来并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