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读书科举,成为文士的普遍选择和人们心目中的正途。而攀上科举顶峰的状元,更是为人们所仰慕,在朝廷上下受到特别的推重与礼遇。所谓“邑聚千数百童生,拔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拔百数十人为进士” 。状元郎黄公度正是近300名进士的榜首,是名符其实的“天子门生” 。他既是南宋的第4位状元,也是莆田状元史上的第二人。
四异同科
历史上确有其事。南宋邑人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一书中记载着这一科举风流:“绍兴戊午(八年),大魁黄公度,亚魁陈俊卿,林邓以年七十三为榜尊,龚茂良以年十八为榜幼,皆莆(田)人,一时荣耀,以为‘四异’。” 是年,由于皇帝不亲策(即没有举行殿试),所以,省元黄公度就被宋高宗特旨赐为状元及第,陈俊卿也就成为榜眼。当时,莆人有旗句曰:“枌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 相传,发榜后光禄寺摆宴,皇帝亲临祝贺,兴化军名重天下,高宗皇帝称奇,就问状元和榜眼:“卿土何奇?”黄公度答道:“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从兴化特产上回答了家乡资源的奇特。而陈俊卿回答虽不那么具体,却更深一个层次,他说:“地瘦栽松柏,家贫读子书。”高宗听罢连连点头称赞。
书香门第
他出生在一个世代簪缨的封建家庭,曾祖父黄陟,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贡举,官至大理寺评事;祖父黄邈,字彦达,与其父及两位兄长同时中举,“家乡人莫不引以为荣” ;父亲黄静,字至一,于政和元年(1111年)中举,名列第一,升补上舍生,第二年再登甲科进士,初授参军。数年后,诏令升秘书省正字,转国史院编修,又升任校书郎,通判澧州(今湖南澧县),敕差提举京西路茶盐事,以功累赠中奉大夫,官终朝奉郎。 父亲一生为人正直,为官廉明,对儿子影响极大。黄公度取名,因其父钦慕东汉隐士、先祖黄叔度(名宪),故用师宪为黄公度的字。 黄公度小的时候,曾寄居于涵江鳌山村姑母家中,在附近的登瀛阁读书。登瀛阁东濒大海,四周苍松翠柏交蔽,清静宜人,是一处绝佳的读书场所。公度或仰青松之高直,或临大海之壮阔,感受松涛海浪,作文赋诗尽得大自然之灵气,文章、诗句具有松骨海气,自成一格。 黄公度大魁天下时,高宗皇帝亲自书写“登瀛阁” 三个大字赐其读书处,以示嘉状。为谢皇恩,黄公度写下了《御赐阁额》诗二首: “杰阁侵霄汉,宸章焕壁奎。内庭颁宝宴,中使揭璇题。信誓山河固,庞恩雨露低。寒儒倚天禄,目断五云西。” “功掩萧何第,名超崔氏堂。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金碧飞翚外,鸾虬结绮傍。落成纷贺燕,弱羽得高翔。” 而立之年的他,此时的喜悦之情,凌云壮志,跃然诗上,令人赞叹。 “登瀛阁” 原为木制的匾额,明崇祯年间,由黄公度的后代黄鸣乔和黄鸣俊等重修。再修时,临摹原字,改为高1.6米,宽0.8米的长方形石刻,上款为宋绍兴八年高宗皇帝御书赐状元黄公度读书处;中间为“登瀛阁” 三个大字;下款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其裔孙等重立。可惜的是世事沧桑,“登瀛阁”后遭毁坏,唯“登瀛阁”字摹石刻保存完好,至今仍嵌在鳌山村雁阵宫门口的墙壁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