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八闽雕龙始祖”郭怀与他的南派雕艺(下)
【发布日期:2019-02-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国孟】
  置身于南潮宫,情不自禁抚摸着件件生灵活现的石雕作品,令人仿佛隔绝了尘世的喧嚣与浮华,自然而然会想起开创了蟠龙石柱的“八闽雕龙始祖”郭怀的不凡功绩。作为地道的度尾镇砺山村顶厝门人,他生于1748年,卒于1835年,是一位石匠世家传人。其父郭力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石匠,在家庭氛围影响下童年时就对石雕情有独钟,少年时进入私塾读书6年,青年时弃学跟随父亲学艺;18岁起他不满足于父亲的雕技,游走天下,博采众长,从各地木雕、玉雕、石雕中领悟到雕刻艺术之真谛,终于开创了“蟠龙石柱”这一独门绝技,开辟了中国南派石雕技艺之先河。
  由于生性聪慧、勤奋好学、融会贯通,对雕刻极致追求的郭怀29岁时,已然成为一个身怀绝技,徒弟成群的石雕大师,并于公元1804年应家父和宗亲的召唤,返乡参加同村处士郭瑞英捐资的南潮宫重修工程,前后历经27年如愿带领徒弟为南潮宫雕出石龙柱等石雕精品。他取材生活,表现的大多是人和大自然的生生息息,如鱼鸟、花草、亭台楼阁、农夫、商人,还有的是民间传说、历史故事。
  目前,出自他师徒之手且存世成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度尾镇的南潮宫、剑山杨泗宫、中岳锦溪宫和仙游东门石坊、仙游县文庙等。像南潮宫这样,每一件石雕作品都尽善尽美,无可挑剔,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严谨的艺术追求,仍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辉。如蟠龙石柱上方用月宫表示天堂,用海浮石表示大海,意在表现蟠龙能上天入海的传说,用祥云翻滚、闪电阵阵表现龙为雷电的化身。他淋漓尽致、无与伦比的精湛雕刻技法在八闽无人可及,如那细如火柴梗似的石锄棒,荷花叶上一棵棵突出的小刺,蟠龙背脊上如毛细血管似的软骨……还有那令人难以想象的隐藏于蟠龙和祥云之中的正八面形石柱,八面平整均等,八个边之菱角线条笔直,柱子与蟠龙结合得天衣无缝,整体造型令人感到蟠龙似乎活着一般,使人心生敬畏。在他的雕件中,处处突显看不尽的世间美景,幅幅表现可贵的人间冷暖,在冰冷坚硬的石头和石像中,他雕琢了诸般温馨惬意的生活意境,让人体验到诗情画意,在表现自然和谐之美的同时,还在呼唤世间安康幸福,呈现的是一个富贵平安、幸福吉祥的人间天堂。
  “因在他之前,人们建房立柱时为了在柱子上便于粘贴、凿刻对联,柱子都保持着外表光滑的模样。郭怀却一改雕梁画栋的传统,在石柱外围雕刻蟠龙、凤凰、花鸟等动植物造型环绕于柱,增添了建筑美感,让人们在享受房屋居住功能的同时,也品味造型艺术的雕刻美,为世人打磨了石雕艺术殿堂,这在八闽建筑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据特级教师郭秋维介绍,南潮宫的蟠龙石柱淋漓尽致展现了郭怀典雅精致老到的雕刻技法,宫内那对四方形的石雕柱上,四面雕有八仙、人物、花鸟、亭台、船等,人物形神俱备,花鸟栩栩如生,甚为罕见。在这些作品中,他明显地把木雕、玉雕技法融为一体,完全不同北方石雕那精旷豪放的风格,而别辟出精细、灵巧的表现手法,开辟了中国石雕的“南派”风格,并一直流传延续至今。
  郭怀一生传徒万人,清末时期福建“三安”(惠安、南安、同安)的石匠艺徒无不出于郭怀门下,现时还有各地石匠来仙游仿样模技,学习他精雕细琢的石匠精神。许多徒弟学成出师后更是在全省各地雕刻出众多影响力超凡的蟠龙石柱,如安溪文庙、惠安东岳庙、福州于山法雨堂等省内许多古建的蟠龙石柱上都可觅到郭怀雕刻技艺的印记。如出身惠安县石雕世家的石雕艺人蒋瓦水是崇武五峰村人,这个村是惠安石雕的发源地,据载他曾参加人民大会堂等国家重要工程的建筑;蒋瓦水的祖父蒋国衡,系郭怀的得意弟子,因于清道光年间参与郭怀师徒承建的仙游东门石坊建造而闻名于崇武,声名鹊起,清末在厦门港开设“蒋泉巷”石材店,盛极一时,可见郭怀技艺对惠安石雕技艺发展的影响极大。
  令郭怀生前万万想不到的是,不仅他独创的南派雕艺早已在八闽发扬光大、后继有人,而今他家乡砺山村所在的度尾镇正在巧挖“八闽雕龙始祖”这一文化资源,大手笔开发美丽乡村游。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