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以来,每天都有许多游客前往不久前跻身全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仙游县砺山村南潮宫揽胜,零距离探访品鉴出自“八闽雕龙始祖”郭怀之手的蟠龙石柱、方形石雕柱、石雕扁柱、石楹联等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石雕古迹。众人无不叹为观止这位石雕巨匠100多年前创造的流芳后世的精湛雕刻技法,由衷慨叹郭怀的南派雕艺是八闽最美的,堪称中华石雕艺术之瑰宝,仍然闪耀着灿烂的艺术光辉。 坐北朝南的南潮宫位于回族自治行政村的度尾镇砺山村洪家埔,原为宋代书院,明代改为宫宇,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到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完工,由门厅、主殿、两旁廊庑和厢房组成,占地800多平方米。南潮宫依山骑峦,景似巨龙戏水,宫旁植立古榕一棵,苍翠枝叶随风响彻时,似飞马摇铃势不可挡,风平浪静时又如一沉肃处士遥望着对面的砺山,似是思索着南潮的历史与未来。 南潮宫主要奉祀妈祖、陈靖姑、李妈(据传是李世民的亲妹),宫门旁竖立的石雕楹联“庙对砺山观虎变,灵昭潮水庆龙兴”,默不作声赞赏着南潮宫的恢宏气势,是清代嘉庆年间着名书画家、进士、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导师郭尚先撰写的,内容切题切景,实为南潮宫点睛之作,遒劲有力,享有“龙筋虎骨”之盛誉。宫中上殿另镌刻有“神镇潮川昭日月,龙兴洛水会风云”的楹联,传说这对魂宝当时不是雕出的,而是经五年时间用铁杵磨来的,其寓意激发着世居南潮宫周遭、600多年前河南播迁而来的唐代郭子仪后裔、砺山村郭氏努力奋发,感昭日月,与时代共会变幻风云。 来到精致壁画满墙的南潮宫,最不可错过的是众多散发着历史气息与文化底蕴的经典石雕古迹,其精湛的雕刻艺术和灿烂的文化积淀让人惊叹直呼如入石雕艺术迷宫。你瞧,未进宫门,只见门前一对石狮端坐两旁,憨态可掬,笑口张开似在欢迎进宫的宾客,又似恭送离去的善男信女;抬脚迈入,宫内两对蟠龙石柱、两对方形雕柱以及边柱、廊柱等五十余件石雕构件上的蟠龙、麒麟、骏马、飞凤、花鸟、人物、云屯等图像,神情俱备、栩栩如生,件件堪称石雕魂宝。 是呀,“八闽雕龙始祖”的高超雕技果然名不虚传,可谓构思独特、布局严谨、形象逼真、寓意深刻:郭怀雕刻的蟠龙石柱,让人震撼的是那一公一母两蟠龙的头部设置在离地1.5—1.8米之间,同人的身高一般,他把人们想像中的腾云驾雾、雷霆万钧的神圣使者雕得温顺儒雅,在人来人往中,它同你摩肩擦背,似乎高高在上的神龙就在你我之间,高大但不神秘,神圣却可亲;远视近观都给人协调惬意的妙感,蟠龙环绕整个石柱,周围点缀祥云和人物,底下配有流水和海浮石,整体看上去错落有致、和谐流畅,象幅山水画卷,舒心养眼,百看不倦;石柱上的蟠龙由牛头、马嘴、鹿角、虾眼、鸡脖、蛇身、鱼鳞、凤尾、虎掌、鸡爪等诸多毫不相干的部件巧妙地集于一身,惟妙惟肖,特别是那紧抓石柱的龙爪孔武有力,掌臂上隐约可见青筋、四爪因用力而鼓起疙瘩、背鳍随龙身扭动而翻卷,以及弓起的龙尾似在拍打海水而发出阵阵巨响……惊心动魄的画面中蕴含着那种神力和艺术的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