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莆田涵江江氏民居
【发布日期:2019-01-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李福生】
  梅洋村是一个位于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山旮旯的小山村,被绵延起伏的群山温柔地簇拥着,环抱着,安详地静卧在充满烟雾的帷幕中,在梅洋村的一处山坡上,有一座气势恢宏的“百廿间大厝”,是涵江江氏民居。2009年11月16日,定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群山环抱中,江氏大厝呈现出一种神秘和沧桑的色彩,依山傍水的形势,高低错落的灰瓦屋檐,前方恬静的田野山林,周边连绵拱卫的村舍,构成了江氏大厝颇有意味的地理环境。清代监察御史江春霖,就诞生在这座方圆百里家喻户晓的大宅里。所以大厝也称“清御史第一人”江春霖的故居。江氏大厝前的小广场上江春霖的石雕像让人穆然起敬。
  江春霖(1855—1918),字仲默,一字仲然,号杏村,晚号梅阳山人,莆田萩芦乡梅洋村人,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官至新疆道,兼署辽沈、河南、四川、江南道监察御史。访察吏治,不避权贵。前后六年,封奏六十多起,与庆亲王、袁世凯、徐世昌、孙宝琦等权贵抗争,声震朝野。宣统二年(1910)因弹劾奕匡,被罢御史之职,一怒之下请辞归里。从此,厌谈政治,致力于公益事业,任修筑韩坝海堤、萩芦溪大桥等董事。其传世着有《江侍御奏议》、《江春霖集》等。
  江春霖御史的一生中,经历了甲午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庚子事变、辛亥革命等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见证晚清国运衰微、民生凋敝的社会现状,故政治交往颇多。返归梅山后,其足迹遍及福、莆、仙各地,此时虽脱离官场政治,然其社会影响力仍然存在,从他晚年的社交中略见一斑。
  江春霖故居是他居住地,为江氏入莆之六世祖奋銮公首建于清中、后叶的乾、嘉年间 (1796-1820),咸丰、光绪年间维修。坐东南朝西北,总平面图为长方形,长76米,宽58米(包括内外埕),占地面积约4408平方米。建筑为三进七开间悬山式土木结构,计有正屋125间,具有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的风格,简朴实用,至今有200多年历史。历代有增建、扩建,形成今日之规模。如今是146间。鼎盛时,大厝住着江氏400多名后人.。基石、围墙采用本地的杂石块堆砌,除少量的石阶梯及天井围栏外,均由不规则的杂石块细心堆砌而成。墙体为干打垒的夯土,梁、柱、椽为杉木,屋顶为灰瓦,结构简单,朴实无华。
  中轴线建筑由“外大埕”“大门洞”“内大埕”“下厅”“顶厅”“月堂厅”组成。中轴主建筑的左右两边各有三座“护厝”,分别为“新厝里”“楼顶里”“二弄”和“尾楼”组成闭合式的结构。故居的右后角原建有“铳楼”,为全屋的最高建筑,四面设有“观察孔”“射击孔”,有防匪防盗的功能。
  故居共有大小“天井”18个,排水系统自后而前,由高而低,曲折蜿蜒,形成独特的排水体系。有两大出口往外大埕下阴沟与“芋田”水沟相通,从不淤积。在上世纪70年代,江氏后裔为拓宽住房面积,原部分平屋内增建半楼,形成当前的布局。
  由外大埕进入内围墙中间有一简朴的小正门,门上的对联“源从济水,派衍淮阳”,显示了江家自河南衍派而来的源流。门边立有“江春霖故居”和“涵江江氏民居”两块石牌。
  由内大埕而上进入大厝主体建筑之“下厅”,大门的门当上有一“文魁”匾,系江春霖之父江希濂于同治乙丑科(1865)中举人时所挂。大门联为:柏叶家风古,笔花春色新;门楣为:国恩,家庆。
  二进为“顶厅”,功能为家族重大活动的场所,原有三块匾,一为“进士”,系江春霖甲午科中三甲进士时所挂,另二匾为七房、八房“谢恩”“祝寿”匾。
  第三进是“月堂厅”,即“述志堂”。堂里供奉着江家历代祖先牌位,是一年四季致祭之场所,同时也是江家子弟励志笃学、习文会友之场所。第三进地势最高,比第二进高出一米多,雄踞在高平的石台基上,显得特别轩昂开敝,光线充盈。凡江氏子孙要走出梅洋江家大院或从外回乡,都要到此祭拜祖先,并向祖先叙述自己的志向。
  述志堂厅内,挂着两对对联,一联是江春霖同科一甲第三名(探花)郑源所书,上联:柏府树清标千古风霜留谏草;下联:笔亭传好梦一门孙子种奇花。另一联为江氏家族传宗联句:上联(命名时排辈分用):祖宗启瑞应昌年声振云来寿扬天作;下联(结婚写表字时用,与上联一一对应):孙子承光联肇锡书尊孔孟学宪圣贤。述志堂正中拜台上,供着江家入莆始祖牌位,为江春霖御史所书,黑底金字。
  故居护厝之一“新厝里”在光绪乙未年(1895)扩展为“二层楼房”,命名为“半耕书室”。此时江春霖已考中进士,后来他专为该书室写一篇跋(收入《江春霖文集》)并制一匾悬挂,“示子孙毋忘稼穑艰难也”,告诫后世子孙“食旧德,服先畴,入为肖子,出为良臣”的家风。“新厝里”大门有江春霖第二子江祖芑所书之四言对联:儒臣门第,耕读人家。门楣为“省三,勿四”,取自孟子之“三省”和朱熹之“四勿的儒家规范。“半耕书室”这为江春霖归隐后的起居所在地,二楼南墙上原挂有三幅像:中间为慈禧太后像(三彩瓷雕立体像),左为光绪皇帝像,右为其母林太淑人像,足见江春霖以“忠孝”立身传家的儒臣懿范。
  其实江春霖的故居,在江氏古民居里仅有几间。江春霖一生为官清廉,身后几乎没有什么财产。江御史曾住过的卧室,如今,小屋依旧,可是早已物是人非,只有斑驳的灰墙,拥着痕迹沧桑的旧家具。
  在故居的左侧原有一座“社公”和一座“江氏宗祠相连,完全按”左祠右社”的中国传统布局。江氏宗祠曾作为“县立梅阳国民小学”校舍,后圮毁。仅有一对联(刻于石柱,保存完好),为清末宣统皇帝国师闽县陈宝琛所书,上联:一经传业基忠孝,下联:百世闻风起懦顽。江氏祠堂内原有江春霖自京师归隐时所带回的仪仗牌等物,计有”肃静”“回避”牌一对,武英殿撰修,国史馆协修,及五道监察御史大牌等文物,可惜均毁于十年浩劫。
  故居“新厝里”内曾存放一套“围屏”,计有十二扇,每扇分三格,上为红底金字,中、下各为精工细雕花鸟、松鹤、蝙蝠、麒麟等民间传统吉祥物,三重浮透雕。“围屏”上的字及内容为“探花”郑源所书,该“围屏”系江家逢重大喜庆家事时(如结婚、祝寿、谢恩等)摆放大厅,可惜“围屏”在文革中全部毁掉,已无从考证,复制。
  江氏大厝除“述志堂”“半耕书室”外,梁、栋均无雕刻贴花,显得朴实大方,这也符合江氏节俭治家的宗旨。江春霖从这样的家庭走出梅洋,从小所养成聪颖好学,刚正慧直、言行一致的良好品行,注定了他在官场上难以容身。
  从江氏大厝的布局和家风家训,不难看出江家尊师重教,读书明理的思想传统。江春霖祖父江文波(秋潭公)是名秀才,“身虽青衿,犹桔槁灌田”,堪为勤奋节俭、纯朴家风的表率。江春霖的父亲江浠廉饱读诗书、一生节俭的行为,江春霖一直铭记在心,母亲的贤惠包容、刻苦耐劳对幼年的江春霖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使他心中暗暗立志,秉承家风,不忘初心,不改本色。江春霖自幼便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读书,并得益于严谨的家教。他从小敬仰诸葛亮、包公和海瑞,推崇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立志要当个正直的监察御史。
  江春霖任监察御史期间,访察吏治,不避权贵。前后六年,封奏六十多起,与庆亲王、袁世凯、徐世昌、孙宝琦等权贵抗争,声震朝野,身后留下了许许多多激荡人心的故事。
  江春霖在京都为官期间,其母亲、夫人和弟弟全家仍留在深山老家,过着艰苦的农村生活。江春霖一生无意当诗人,正因为一身正气,其诗词也自抒胸臆,透出一股豪迈凛然之美。
  江春霖从小就练就一副好书法。据说在他十七岁时,邑人让江春霖父亲给村里的昭灵宫题匾,其父正在构思之中,江春霖已经写出来了,邑人见其字刚劲入木,便欣然采用。江春霖后期的书法,瘦劲有骨气,字如其人,也是如今收藏者的最爱。
  江春霖为何受到莆田人的爱戴,他在京时,曾3次疏陈莆田官吏上下勾结、田赋不均,请饬限期清理。江春霖回故里后,对家乡的社会公益事业,无不竭尽心力以赴。如主持修建江口九里洋水渠、涵坝海堤、镇前海堤、南埕海堤、梧塘沟尾堤、哆头陡门等水利工程,以及募建萩芦大桥和林尾、唐安、泮洋、陈墩、霞坂、双霞溪等石桥,对施工财物,点滴归公,并亲捐资以助,力促其成,万人德之!
  涵江“下孝义二十四乡””中的陈桥、梧塘(南梧塘)、沟尾等村,因地势低洼,面临大海,水患频仍。当地父老请江春霖主持兴修水利之事,他慨然允诺。亲到陈桥、沟尾等村观察地势,认为筑堤障海,是保护农田水利根本大计。
  江春霖还十分重视涵江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文物的保护,在其文集里,我曾读到他亲自撰写的文章,如《劝募涵江兴仁医院经费序》、《募修雁浔塔围墙序》、《倡修黄冈祠募捐序》及《募修国欢崇福寺序》等,点点滴滴,无不留下他对家乡对贫苦民众深沉的爱恋之情。
  改革开放后,省市区各级政府先后拨款400多万元,进行整修。故居前左边立了江春霖塑像,右边建了阁亭,前方竖立戒石铭,为朴实的故居添光溢彩。
  站在江氏古民居屋后的小山坡上望去,江氏大厝并没有莆田许多古厝那高高翘起的檐角,屋顶、墙体、门窗和普通平房无异,这些都印证了江氏子孙不事张扬和俭朴的个性。其传家门联“儒臣门第,耕读人家”,“省三,勿四”,是对江家人最好的诠释了。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