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莆田:文献名邦 崇德向善
【发布日期:2018-11-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志平 吴震】
  位于福建东南的莆田市,史称“兴安”“兴化”“莆阳”,陈光大二年(568年)从南安郡析出置县。因盛产荔枝,别称“荔城”。
  就这么一个并不显眼的小地方,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宝库中,莆田不但能以其光辉灿烂的累累文化硕果为世人所称颂,而且能以其求真、向善、重教、崇德的文化特色,在各地域文化中独领风骚,并在海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自唐以降 1200 多年间,涌现出 2800多名进士14名状元,8名宰相,98人在中国二十四史中立传,99部着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曾涌现“祖孙三代御史”“一家九刺史” “一门五学士” “一户六进士” “一科两状元”“魁亚占双标” “兄弟两宰相”“六部尚书占五部”“父子兄弟同朝为官”之辉煌。他们恰似灿烂的群星,在历史银河里闪烁,各领风骚,垂范后人。


 黄冈祠的书香气


  唐朝中后叶,一位离任的广西桂州刺史,乘船回福建福州老家颐养天年。途经福建中部沿海时,为了躲避海盗,从涵江三江口进入内河。来到延福山时,被这里的山清水秀给迷住了。于是,弃船上岸,置地盖房定居下来。他就是入莆黄姓开基始祖黄岸。
  黄岸(674-756年),唐顺圣皇后圣历元年(698年)以“四德”兼全及第进士。担任桂州刺史三年间,居官清正廉洁,培养和选用一大批清官良吏;出台许多法规教令,劝导桂人为善防奸,力务农桑畜养,厉行节约;建学宫,启民智;收集民情民意,严惩为非作歹的官吏;针对当地瘴气伤民情况,亲手配制“辟厉方”为患者治病,挽救无数人的生命。因不屑攀附权贵,屡受诬陷和攻击,以生病为由辞官。
  定居涵江后,黄岸仍把此地命名为黄巷。接福州父母到涵江,旦夕不离左右地侍奉着,历经十余年不改。首设学堂,开创涵江文化教育的先河,换来“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局面。撰写乡规民约、训句,如“修身为本留余庆,素位而行止越思”“但求清夜安魂梦,勿以黄金累子孙”等,引导乡民向善向上。去世后,他的裔孙在黄巷建黄冈祠祀奉他,现被列为“莆田市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受黄岸崇德、重儒的影响,从黄冈祠走出的后裔,枝繁叶茂,科第鼎甲,仕子显赫,曾出现“十状元十宰相”“六会元三榜眼三探花”和“四尚书四贡元廿三解元五百进士千名举人”之盛况,蔚为东南一大望族。黄璞(867—950),唐代着名的历史学家、大学问家、文学家,莆田也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学者。据载,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经过黄巷,听说是大儒黄璞的家时,命令士兵将火把熄灭。一个令整个盛唐都地动山摇的起义军领袖,毕恭毕敬地为一个读书人熄灭火炬,可以想见黄璞的学识人品。福建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撰者黄滔(840—911),晚唐五代着名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他悉心辅佐王审知治闽,建议“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为闭门天子”,使福建在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的情况下,能够独享太平30年。宋代有丞相黄镛、状元黄公度,明代有方志学家黄仲昭、良臣黄巩,清末有发动农民起义的黄濂、参加辛亥革命的黄纪星,近代有闽中游击队司令黄国璋、着名农学家黄震等。还有两位名闻遐迩的得道高僧妙应祖师和本寂禅师。妙应先后创建国欢寺、石室岩寺等寺院,并化缘重修灵云岩(今广化寺)和紫霄岩。由于德行高善,在囊山建寺院时,得到闽王王审知的援建,成为八闽禅宗丛林之一。本寂是妙应的弟弟,曹洞宗创始人之一。曹洞宗是与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沩仰宗并称的禅宗五大宗派之一。


 一桥飞架便利百姓


  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泉州洛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着名跨海梁式石构桥,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千百年来,一提起洛阳桥,不能不提北宋一代名臣蔡襄。
  蔡襄(1012-1067),莆田市仙游县人,北宋名臣,政治家、园艺学家。19岁登进士第。曾作诗歌《四贤一不肖》支持范仲淹的改革,震动朝野,名列“庆历四谏”。任职地方,兴办学校,禁止陋俗,兴修水利,绿化道路,多方造福于民。洛阳桥就是他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的。建成后,向来行人视为危途之洛阳江从此是一桥畅通,行人凌波而过如履康庄;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时民谣赞之:“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他悉心研究荔枝品种和加工,所着《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着作”;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在宋代贡茶中最为珍贵,所着《茶录》总结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他的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代着名书法家,《宋史》称他“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
  “区区微利较锥刀,济险由来属俊髦。三十四桥尚无恙,秦皇鞭石笑徒劳。”这首出自明代兵部侍郎、莆田人郑岳的诗,赞的是宋代时称“乐善之士”第一人、“千载殊绝”的李富。
  李富(1085-1162年),莆田市涵江区人。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富有爱国心的李富,毅然捐献家财,招募义兵3000人北上抗金。后因南宋向金割地称臣,杀害岳飞父子,李富也备受秦桧排挤,愤而辞官归乡。
  回到莆田后,李富传承父母热心公益的处世之道,尽心造福桑梓。免费兴学授徒,培养不少名人,理学名士王进之、龚遂良等皆出其门下。
  在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绶溪钓艇”所在地的绶溪上,至今尚存一座建于1127年的石桥延寿桥,它是古代闽东南主要交通驿道。归隐后的李富目睹绶溪“雨期泛滥无际,时酿巨灾,殃民无数”,决心修桥除患、造福百姓。该桥历经四载建成,距今近千年,风采依然。
  这座桥仅是李富主持修建的数十座桥梁之一。史称,“(李)富好施与,尝于郡境内造桥梁凡三十有四所”。是他,用这些桥梁将水网密布的莆阳大地连接起来,方便了交通,繁荣了一方经济。
  蜿蜒的萩芦溪是莆田第二大河流,涵江的母亲河,横卧其上的萩芦溪大桥蜚声四外,为莆阳一大景致。
  时萩芦溪水流湍急,石峻湾多,跌宕起伏,南来北往之行人唯赖村民造筏为渡,“婪索争攘,屡濒于危,行者苦之”,虽多次建桥都毁于水患。 有“直声动天下”、晚清“谏官第一人”的监察御史江春霖(1855--1918),辞官归故里时途经此溪,惊心于山洪肆虐,险象万千后,慨然有修桥之志。经过江家三代的不懈努力,于1934年竣工。萩芦溪大桥的建成,使千百年来莆田山区与兴化平原间的天堑变成通途,造福萩芦溪两岸的群众,它是莆田市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夹漈草堂与志书缘


  夹漈草堂位于涵江区新县镇海拔600多米的夹漈山上,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这里山深林密,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曾是郑樵着书立说之地。宋乾道五年(1169),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为瓦房,题额“夹漈草堂”,供后人瞻仰。
  郑樵(1104—1162),世称夹漈先生,宋代伟大的史学家和科学思想家,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青年时期的郑樵要求抗金报国被拒后,隐居山林三十余年,专心读书教书着书,“昼理简编,夜观星象”“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困穷之极,而寸阴未尝虚度”。郑樵得知金兵抢走宋廷的三馆四库图书后,决心以布衣学者的身份,为南宋廷着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大《通志》。为了得到着书所需学问,他独自一人前往东南各地求借书读,三十刚出头就读遍东南各地藏书。时人称颂他“惟有莆阳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绍兴三十一年(1161),长达 200 卷、600 多万字的划时代、纪传体史学巨着、有“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之称的《通志》终于完成。梁启超说:“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一彗星焉。”
  莆田历史上与修史立志结缘者璨如繁星。唐代黄璞着的《闽川名士传》,纪录唐代福建名人自薛令之以降54人,系福建省第一部人物志;李俊甫的《莆阳比事》集莆田宋代以前地方掌故之大成,是研究本地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还有全国唯一现存的宋代县志《仙溪志》。明代,史书志乘的修撰在莆田文化人中成为一种风气。黄仲昭的《八闽通志》系福建省第一部通志,因其保存大量的地方史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同时还编写《延平府志》《兴化府志》等书;周瑛、黄仲昭的《兴化府志》是兴化郡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府志,是研究莆田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柯维骐的《宋史新编》从维护正统的观念出发,对元人编写的《宋史》进行全面匡正。明代比较有名的志书还有:郑岳的《莆阳文献》、陈迁的《仙溪新志》、黄天全的《九鲤湖志》等。清代林清标的《敕封天后志》,图文并茂,是一部研究妈祖文化的重要专着,保存不少海外交通和民间习俗的文字图片资料;陈池养的《莆阳水利志》是莆田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全面的水利专着;吴任臣的《十国春秋》记述五代十国创建、发展、巩固、衰亡的全过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自然引以为傲,但更应以谦虚笃实的态度好好理解这份遗产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更应以自信开放的态度传承好这份遗产。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