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秋季开学一个半月左右,田野上的水稻金灿灿的,一派丰收的景象。各个学校就要放“农忙假”了。 农忙假,是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地区性不规律的假期,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放农忙假的时间和周期也不同。一般城市里的学校没有农忙假,不同地区的农村学校放农忙假的日期和长短也不一样。在我的家乡,过去一般是在晚稻收成的季节,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确定放农忙假的时间和期限,以不超过两个星期为限。至于为什么要放农忙假,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过去农村学校的民办教师多,他们亦教亦农,农忙季节要回家帮忙。此外,农忙假可以让学生回家帮家长干农活,也是接受劳动锻炼和学习农业生产知识的途径。 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就上初中了。记得在小学三年级前,比我小的那些孩子,放农忙假时学校会要求他们拾稻穗,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保证粮食颗粒归仓。假期结束时班主任还会组织评比,看谁拾获的稻穗多,给予表扬奖励,或一支带橡皮擦的铅笔,或一本练习本。所以,那些小学生在农忙假期间,经常提个篮子在已经收获过的稻田里寻找失落的稻谷,有时为了能多捡到一点稻谷,连脱粒后已经扎成把子的稻秆也要仔细翻查一遍。四年级至六年级,放农忙假时,学校还会要求他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家长,分担家务和干一些简单的农活,比如收割稻谷、看晒谷场等。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放农忙假,就是要回家充当劳动力,帮助家里不误农时地把农活干好。在我当学生的那个时代,家里只有少量的自留地,没多少农活可干。因此,在初中之前,放农忙假期间主要是到山上打柴,为家长减轻负担。初中以后,放农忙假期间则直接参加生产队里的农业生产劳动,也为家里挣点工分。 我记得初中毕业的那年,放农忙假由学校统一安排我们到梧塘公社东坡大队去劳动,而且要求住在那里。当年我们住在一个宫庙里,自带粮食,自带“饭罐”,统一蒸罐,吃多少,自己决定。除了不用交柴钱外,其他的全部自理。 班主任在动员会上说,今年放农忙假意义重大,一方面是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另一方面是不违农时,大力支援生产大队的秋收冬种,尽量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在“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年代里,第一天上午,学校就请了一位“苦大仇深”的老贫农,进行了一场“忆苦思甜”的教育。下午便投入到的紧张的劳动中去了。女同学去割水稻;男同学去整麦畦。劳动中,谁都不敢乱说话,只是一个劲儿的干活。记得有一个男同学手上起了几个血泡,被另外一个同学发现后,就给他扣帽子:“那是资产阶级的接班人,真正贫下中农的后代,手上只有老茧,不会有血泡。”这话却被班主任听到,他对扣帽子的同学说:“咱们还是学生,以读书为主,你们这次到这里劳动锻炼,主要就是来向贫下中农学习的,同学手上劳动起血泡,说明他劳动很卖力,应该表扬才是,千万不可以随便乱下定义。” 一个星期的农忙假结束了,班主任非常满意我们的劳动表现,他还叫大家把双手翻过来,一个一个地看,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双手都有起血泡的痕迹。 我还记得,那些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什么农活都能干,在插秧、收割稻谷、整麦畦等活儿,比一些上了年纪或体弱的妇女还强。因此经常得到生产队队长的鼓励和表扬,他们感到很自豪,干起活来也更来劲了。 有些同学喜欢放农忙假,还因为这时大家可以在干农活的同时,还可以去捉鱼摸虾,晚上点着火把去照螃蟹,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队伍及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形式都有了许多新的改变,学生们学习的压力也很大,况且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经成了国法,如今农忙假的取消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是,我在想,事物都是具有两重性的,如果条件允许,让孩子们接受一下劳动锻炼和艰苦环境的磨练,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爱惜粮食等品格,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