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靖平生多谋划,决策,建树颇多,尤其体现在农事方面。他终其一生劝农营田,大力推行井田法、劝农法,主张“计丁分配田地,上田每丁授田百亩”,曾将历年来所陈奏的有关农事章表编辑为《劝农奏议》一书,以至去世22年后,宋神宗读后,不禁大加赞赏,特追赠陈靖尚书左仆射,褒扬他的执政功绩和改革精神。 陈靖(948-1025),字道卿,北宋兴化军莆田县人。他初任阳翟县主簿(今河南省禹县),改任将作监丞,在朝历任御史台推勘官、秘书丞、直史馆、兵部郎中、太常少卿、太仆卿、左谏议大夫等职,在外历任河南、京东转运使及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泉州、苏州、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建州(今福建省南平市)等知州。他精忠报国,建言献策,被后人推为有宋一代300年间少有的12名“循吏”之一。
请兵平乱,献策安边
太平兴国二年(977)七月,陈洪进率领同僚官吏到汴京觐见,陈仁壁因为年纪已高,就让次子陈靖代其随行。陈靖敏而好学,颇通古今,秉性至孝,办事公道,热心善事。兴化军治所从仙游县游洋迁至莆田县城内时,曾经捐献家宅,帮助修建。 太平兴国四年(979),游洋人林居裔凭借地形险峻聚众称王,祸害百姓。陈靖徒步前往福清拜谒转运使杨克让,讨求平叛之策,被授予清源军德化县尉,参议军事,平乱后因功入朝赴阙,被授予阳翟县主簿。 端拱元年(988)九月,契丹侵犯边境,攻占涿州(今属河北),再攻长城口,四面齐进,宋军屡屡失利。陈靖关注边境局势,关心国土安危,分析时弊,胸有成策,派遣从子上书朝廷,请求入朝献策。太宗就下诏问策,陈靖献上五条策略:“明赏罚,抚士众,持重示弱、待利而举,帅府许自辟士,而将帅得专制境外。”五条策略深得军事政治的治理精髓,陈靖被太宗视为异材,改任将作监丞,不久又担任御史台推勘官。
劝农营田,赋诗课子
因为长期战乱后,地荒民逸,政令不力,为此陈靖建议:法规不能马上变更推行,应该先让州县先行核查登记荒地及逃亡百姓的田产数量,登记在册,招募百姓耕作;并责令州县地方官劝课农桑,鼓励百姓耕作,上交赋税;凡是县管垦田,按照高低等级予以赏罚;等待数年以后,再全部罢除官府所屯的田地,全部分给百姓,按照人口授给土地,丈量土地,平均赋税。陈靖大致按井田之制,主张“计丁分配田地,上田每丁授田百亩”,并以此为授田的原则,颁行各地。太宗接奏后特意召见陈靖,诏令陈靖担任京西劝农使。 至道二年(996)七月,陈靖再次上疏太宗,建议从京机周边地区率先劝课兴农试点,实行一揽子安民兴农之策。提请广募游民耕垦,不计赋租;耕桑之外,植树种果,饲养牲畜;营造民房,修订制度。太宗览章大喜,令陈靖逐条奏闻。陈靖提出:委托农官核实农民身份,授予田地,建立户籍,不服差役;官府应出借种子、耕牛或者资助百姓生产;划分土田优劣等级,搭配授田;五年后再计算田租,减租免差。但因朝廷众议不一,太宗没有实施。不久陈靖出任婺州知州,后又迁升为尚书刑部员外郎。 真宗即位后,陈靖又一如既往地论劝农事,不断提出着眼全局、事关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与政治设计,他忧国忧民:国家在西北防御戎敌,仰仗于东南的供给,如果东南供给不足,就会延误国家大计;应该诏请在京东、京西及河北各州大力推行劝农法,以此来评价州县官吏的政绩等级,这样每年可节省江浙、两淮的漕粮百余万石。陈靖在奏议中请求朝廷,下令让各州刺史都要施行春耕之礼,县令要劝勉百姓耕种,给讲求孝悌、努力耕作的人赏赐爵禄;同时设置五保,相互监督,监察盗贼;登记游民,供给必要的劳役及耕作任务。陈靖所提出的厚农薄赋、奖民安土、劝人复本的策略,不仅利于恢复经济,安定社会,增加国家财赋,也利于官员政绩考核,显示出陈靖的深谋远虑及体念朝廷的忠心。真宗下令三司议论,但最终朝议不一,陈靖的奏议无疾而终。 陈靖是个性情专一、志向坚确之臣,于事无巨细,动必其成。所议劝农之策,虽然被朝议所阻,但他并不灰心,仍然不遗余力,为民分忧,兴农富国。不久,陈靖因丁忧回家守丧,在家乡,他关心农桑,课子读书,还赋诗《题燕》一首给儿子:“秋去春来不倦遥,流莺相伴语交交。儿孙各自飞鸣去,犹拣新泥补旧巢。”诗人以燕设喻,形成对比,勉励子孙锐意进取,不废学业,自强自立。全诗诗意浅显,寓情隽永,又富有新意,给人以启发,产生读书的推动力。守制三年后陈靖回朝,升任为直史馆。
建章立制,革新除弊
太宗采纳了陈靖的建议,付诸实施。于是诏令两省三馆文学之士实行“糊名考校”,按照优劣划分等级。改革后的第一场省试,应试举子达一万三千名之多。太宗亲至崇政殿复试合格进士,显示宋太宗对科试选士的重视,同时也反映“糊名考校”、改革取士弊病的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科举制度史上一大改革创新。 此后不久,陈靖担任秘书丞、直史馆之职,仍然一如既往,关注时政,建言献议。淳化三年(992)十月,陈靖在百官轮次奏事、论议时政阙失时,针对官员选任、考课制度之弊,提出改革意见。在他《上太宗乞天下官属三年替移、一年一考》奏议中,陈靖引经据典,阐述古制的三年考绩、升降善恶、贤愚官员的道理,以及按官品分级评判、依善恶升降赏罚的方法,针对当时对幕职州县官员考课,往往“假声窃誉”,“课实责虚”,以及官员“争驰互竟,厚援广交”,相互攻击,贪名冒进,以至“下位者唯用心而图上,在上者诚自固而不皇,亦何暇恤民忧国,而成功着业者哉?” 陈靖提出九等品士科目,重视德行、理才、政才、学才、武才、农才、工才、商才、杂才的分类考核;并针对古代考课升迁年限,多达九载,少则六年、四年,提出“天下诸色官属,依旧三年升迁调动,仍一年一考是非,三考然后升降;“有绩者赏,无劳者罚,善最特异者,锡以殊劳;累任无状者,置之散地”;达到职事大治、政教风行、民康俗阜、争讼平息、廉逊兴隆的考核效果。 陈靖的这篇奏议,洋洋洒洒,共有2000多字,他一吐而快,丝毫不避触犯龙颜的顾忌,畅论考课之制,详酌古今之宜,革弊立新,又切实可行,受到太宗的重视。
《劝农奏议》,真知灼见
天禧元年(1017),陈靖以兵部郎中、直史馆出知越州兼两浙东路安抚使,累迁太常少卿,进太仆卿。后又以集贤院学士出知建州、泉州。乾兴元年(1022),陈靖以秘书监致仕。天圣三年(1025),进颍川郡开国伯,不久去世,享年78岁。 陈靖平生多谋划,决策,建树颇多,尤其体现在农事方面。陈靖曾经对自从淳化、成平以来的30多篇表章通加编录,取名为《劝农奏议》,共计30卷,另着有《经国集》10卷。其中不少奏议,被后人冠以“名臣奏议”传播今世,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明代邑人史家周瑛曾作《陈靖传》,盛赞陈靖谋划农事可谓完备、周密,太宗、真宗都曾有志实行,但因一时朝议不一,致使付之东流;驳斥朝廷不能详审情势。周瑛认为陈靖之法不能实行,真正原因在于“未得其人”,因循守旧,不敢革弊布新。应该得其法,更应该得其人。通过陈靖的传世奏议,今人看到的是一个古代臣子忠君报国、匡时济世的宏伟志愿,还有不折不挠、勇于改革的精神。难怪陈靖官位不高,却能跻身于有宋一代300年间12名“循吏”的行列,陈靖去世22年后,谏臣特向神宗进呈其《劝农奏议》,神宗嘉奖陈靖所议,特追赠尚书左仆射,褒扬陈靖的执政功绩和改革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