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公山,简称壶山,海拔710.5米,它像一位执笏的官员屹立在兴化平原西侧。它体势雄健,灵秀多姿,群峦叠嶂,奇泉怪石,奇花异草处处皆是。唐代诗人黄滔有诗云:“八面峰峦秀,孤高可偶然。”壶山兰水自古就是莆田的象征,更有“壶兰雄邑” 之称。壶公山是莆田人心中的灵气之山,更是莆田的佛教名山。 壶稳日月光,山行天地气。壶公山自古就有36岩18寺院之称。早在陈朝年间,僧人就在壶公山结庵崇佛,取名宝台庵,即后来的宝胜寺。唐朝贞元年间有僧号法通,于绝顶独禅,昏行至降虎。法通曾下山,遇两虎争一牛,乃叱而隔之,分令而啖之。于是便有唐代诗人黄滔“井通鳅吐脉,僧隔虎栖禅。”的诗句。 壶中佛理大畅,山间寺院遍布。既有闻名遐迩的凌云福源寺、清净寺,又有南宋皇帝昺驻驿的白云寺,还有宋名僧佛印挂单驻杖的善庆堂;宋抗元名将黄孔应脱凡升座的名山宫绍兴寺;抗战时期闽中老区领导人黄国璋、苏华领导沿海民众抗日的指挥部翠峰寺…… 凌云福源寺位于壶公山南面山腰,由唐代名僧妙应禅师创建,初名“凌云岩精舍”,元延佑年间重建。明嘉靖年间,兵部侍郎郑岳舍守墓茅舍募资重建,并于嘉靖六年(1537) 上表朝廷,赐匾“凌云灵霄殿”, 简称凌云殿。 郑岳,字汝华,号山斋。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 生于莆田新度镇蒲坂村。孝宗弘治六年(1493) 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广东按察副使,江西按察使,兵部侍郎等。他升任江西按察使时,不畏权势,揭发宁王阴谋造反劣迹,遭诬陷入狱。宁王武装叛乱失败后,郑岳任都察院左御使,再度巡抚江西。由于他处理宁王叛反平定后的善后事宜有功,并向皇帝“四上疏,皆切时政。”嘉靖皇帝提拔他为兵部侍郎,并把外国进贡的花斛(俗称花斗) 赐予。于是,他就把御赐的“凌云灵霄殿” 匾额和花斛一并送到凌云殿,御赐花斛便成为了凌云殿的镇殿之宝。郑岳辞官返乡后,归稳山林,他在凌云福源寺精心着述,编着了《莆阳文献》和《山斋集》等着作传于后世。后人为了纪念郑岳的功绩,在凌云殿和福源寺中间,把原来郑岳着书的书斋改建成郑岳祠堂。直到上世纪90年代祠堂中还供奉着郑岳的画像和一些名人题字石刻。 凌云福源寺向西约一公里处,就是栖云寺。顾名思义,这寺的四周在春夏季节,时有云丝飘浮其间,整个寺变成了栖云处,寺在云中时隐时现,真是“云开松翠山犹润,风定钟鸣寺更幽。” 凌云殿向东约一公里就是清净寺。也就是当年黄濂起义的指挥部,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濂又称十六叔,1862年生于莆田灵川硋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为人忠厚豪爽,见义勇为,常为贫苦农民排忧解难,受到农民群众拥护。辛亥革命时,他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但辛亥革命后,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他认识到,辛亥革命后,“名为民国,事无异皇朝;政号共和,祸更烈于专制。”1912年6月他以“凌云刮斗” 为信号,把界外三十乡的贫苦民众汇集在壶公山凌云殿揭竿起义。吹响了打倒北洋政府的号角。 “青松翠柏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壶山白云寺创建于唐宋年间。宋祥兴元年(1278),陆秀夫拥幼帝赵昺路过莆田,曾驻驿壶山白云寺。至今寺内还留有陆秀夫《吟白云寺》诗的石刻。“松华冉冉点苍苔,屋角梧桐次第开,人依栏杆犹未去,一双白鹤破山来。” 陆秀夫(1236~1279),字君实,晏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人。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士杰并称宋末三杰。德佑二年(1276) 临安沦陷,陆秀夫、张士杰等人带着宋度宗的两个儿子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入闽。同年赵昰在福州登基,是为宋端宗。端宗任命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坚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 端宗死,陆秀夫与张士杰拥立广王赵昺为皇帝,定年号祥兴。端宗生母杨太后垂帘听政,封陆秀夫为左丞相。祥兴二年(1279) 元朝张弘范大军进攻崖山的赵昺流亡朝廷。在崖山战役中,陆秀夫背负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宋军全军覆灭。赵昺流亡朝廷南逃莆田时曾驻驿壶山白云寺,至今秀屿象山还有陆秀夫的衣冠墓。 在白云寺还流传着皇帝昺向小和尚学莆田方言的故事。一天皇帝昺与小和尚一起玩,问小和尚,“无聊” 莆田话怎么说?小和尚教他说:“白云寺无文。”结果小皇帝用官话说了一句,“白云寺无蚊。”蚊子一听皇帝下旨,纷纷飞离白云寺。从此白云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不受蚊子侵扰。 作为殿后,抗击元兵的都统大元帅黄孔应带着三十六营兵马走到壶山名山宫绍兴寺时,当他听到陆秀夫与皇帝赵昺在崖山殉难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在壶公山名山宫绍兴寺前投井殉国。而他麾下的三十六营士兵,看着主帅忠贞殉国,也就地在壶公山周围隐姓埋名,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莆田界外有名的三十六乡。创建于宋高宗绍兴年间的名山宫绍兴寺也以创建年号得名。传说黄孔应将军的遗骸就安葬在名山宫黄帅爷神座下面。 黄帅爷,姓黄名孔应。江西吉水县人,生于南宋乱世时期。其父在乡村当私塾先生,父母家教甚严,常以义方志节教育孩子,从小给他讲述历代忠贞报国,孝敬父母长辈的故事。他在“教化笫一,忠孝无双” 家风熏陶下,从小立下传承祖德,报国护民之誓言,从儒崇武,文武双全。投笔从戎后,在抗元名将张世杰麾下,他英勇善战,屡建战功,被封为都统元帅。南宋末年,他带领三十六营兵马随陆秀夫、张士杰一路护卫南宋小朝廷南逃,最后在壶山名山宫绍兴寺前投井殉国。后人称他为“抗元扶宋名山帅,护国庇民忠烈魂。” 在壶山石鼓峰后面阴司坑还有宋朝丞相陈俊卿请旨敕建的石泉寺。宋艾性夫《过石泉寺》诗云:“苏壁作怪画,石泉操古琴。藤多山木老,僧瘦道根深。白鹄随人饭,青猿抱佛吟。”人置身其间更有“石上清泉滚出头头是道,山间明月照来色色皆空” 之意境。 “朝壶山来,眼前草木有灵气;悟其道去,身外乾坤无俗尘。”辨香起壶山,佛音绕山间。遍布山间的寺院,历史久远,宗风弥长的佛教文化,更彰显了壶公山作为莆田人心中灵气之山博大精深的底蕴和多姿多彩的雄姿。 壶公山不愧是莆田的灵山佛国——佛教名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