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4日,师范同学聚会于仙游凤山,得游处于凤顶村九座山脚下的无尘塔。无尘塔孑然独立,四周修篁弄影。若非慕名而来,盖是处在深山无人识。幸得一见,感慨不已,古朴典雅,稳重端庄,巍然屹立,陡生欢心。 走近无尘塔,四周杂草丛生,杂石乱土,并无刻意整修,更显塔之自然质朴。据介绍,这塔重建于1166年(宋乾道丙戌年间),仿楼阁高塔建筑,建筑风格留有唐代遗规。其前身为木质空心结构,乃唐咸通六年(865年)由智广祖师创建,为寺僧圆寂荼毗之所。塔二层有石刻文字四行共50多字:“上二层绍兴丙寅冬僧家藏衣以遇草寇及为所焚塔亦百难□乾道丙戌命拆去伐石重造□□因斋戒后来住山麓都绳福唐陈显”。可见,无尘塔于1146年被匪寇焚毁,1166年伐石重建。无尘塔座北朝南,以花岗石砌就,八角三层空心,高14.22米,内径4.45米。塔基以条石砌筑,五级台阶通底层,底层槛墙、须弥座的束腰均浮雕,以花卉、云纹、波纹、蟠龙等纹饰。塔外东南、西南壁各浮雕护塔将军一尊。塔南面左右瓜楞连质石柱上剔地起突雕蟠龙各一条。塔身南、北设门,东、西设窗;二、三层四面均设有门洞,内、外设有回廊,外回廊设护栏,供人凭眺。塔尖为莲花葫芦顶。每层沿塔内壁设有石砌踏道以通上层内回廊,周圈内回廊下是自下而上渐出挑的五层叠涩,三层顶部为四皮花岗石叠涩出挑并形成塔内顶部的藻井,塔内底层通透塔内顶部藻井。每层塔外檐下出三层叠涩,塔顶残存相轮塔刹。石塔每层八角为瓜楞形连质石柱,柱顶端有明显卷杀。塔南面残存祭台石。 面对无尘塔,我心中充满了虔诚,并无登临之意。因为塔是佛陀和佛法的象征,礼拜佛塔,也就是礼拜佛陀和佛法。我虽无礼拜,却存礼拜之心,虔心流连于塔内外,总有看不完的情意。整座塔粗犷质朴,却构造牢固,匠心独具。八面宝塔,比之四面,或六面,整体承受力更强,更具抗震能力。叠涩石条,层层错叠,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整体。而要建这样一座四平八稳的宝塔,不知要用多少石条?并且石条的大小长短,甚至某些斜度都是有特定的尺寸,建造如此工程若非能工巧匠,焉可担当?当时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建筑工具也比较简单,要建造这样一个宝塔,不知要花费多少物力和精力呀! 流连于宝塔四周,石柱上腾云驾雾的蟠龙,线条流畅,虽经岁月侵蚀,依旧活灵活现;护塔将军,脸部微向门口,或拔剑待发,或立剑凛然,高大威武,虎虎生威;旁边的波浪纹饰,浪花翻卷,蛟龙出海,栩栩如生;还有其它纹饰,可观可赏,令人浮想联翩。 有道是,有塔必有寺。古代的塔,大多是僧人圆寂净化之所。《仙游县志》记载:“无尘塔院西半里正觉禅师之塔也,唐乾宁二年(895)赐塔额。”塔是智广祖师身前建造的,陈智广因创建九座寺,南播少林禅宗有功,圆寂之后,唐光启二年(886年),朝廷谥封他为“正觉禅师”。宋元佑六年(1091年)加封慈应禅师,宋崇宁中(1102-1106),徽宗皇帝再赐塔额并御书“无尘”二字。隆兴元年(1163年)又加封普济禅师。“正觉禅师”荼毗后,获舍利四千余粒,晶莹似冰雪。禅师舍利一半为泉州、建州二太守请去供养,一半塔葬于溪西双峰之下,即无尘塔下地宫里。 佛塔,并非一般建筑。因世人大多存有恭敬礼佛塔之念想,佛塔能得以长期保持完好,弘扬佛法。就像这无尘塔,若非匪寇焚烧,一般会历千年而完好。就是被焚,也有“敬心”者再造。也因佛塔流传久远,而使名僧事迹得以代代相传,流转不灭。就像这无尘塔,如今依旧能引发我之幽思。站在塔前,依旧超越时空,去感受历史风云变迁。 佛塔,不仅能促僧徒观经想佛,还可让更多的信众易于礼拜。因此,世人视建塔为一种无上功德,《摩诃僧只律》云:“真金百千担,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团泥,敬心造佛塔;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礼佛塔。” 无尘塔,不单是一座石塔,一座佛塔,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符号,是一个昭示世人的惊叹号!“无尘”二字,不仅仅是对僧人修身养性、超尘脱俗之褒扬,也是对身处“滚滚红尘”中的众人一种警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站在无尘塔前,我不敢高声语,只是默默地观看,静静地默想着。(黄鸿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