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置闽中郡”之后,由于华亭区域纳入了中原王朝的行政序列,成建制的行政队伍和开劈新区所配置的强有力的军事组织,便应运而生,而华亭地区由于区域地理优势,便在当时成了军事基地的首选之点,也由于本地的治安状态逐渐有序,中原地区的一些望族便很自然地随政、随军进入华亭地区,加上原来由于中原地区的政权更迭、包括天灾人祸所产生的南迁族群诸如九鲤湖的范氏、五云朱氏、赖厝周氏、走马亭赵氏、后山许氏和宫利的陈氏以及前黄的黄氏等,华亭地区已成为几乎整个莆仙地区范围内特别发达的区域,其重要的地标式证据便是这一龟四脚(桥)建筑。当初的华亭人已经将今天的华亭中街(有总兵官邸石匾)左侧的龟形双叠石定为龟头,并认定今天的整个华亭社区是风水学里面所讲的龟穴,同时因生活需要而决定在通向前黄、圳头、下铁灶、后山四个方向兴建四座桥梁,这四座桥梁统一一墩双孔,也统一用长五六米、宽70-80公分、厚60-70公分的花岗岩石料架设,并且这四桥的桥墩和桥头堡石构件也皆为粗重条石砌就。这样的建筑规模,即使用现代人的眼光衡量也是难度很大的,需知当时(两千多年前)尚有每24小时两次海潮作祟,其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这种风水学意义上的龟穴设计方案,在下铁灶陆氏家族来莆之前被提出并付诸实施,此事即便是在当初的整个福建地域也属首屈一指之举。作为华亭的后代的我们仰望这些先辈的战天斗地杰作,也真的只有惊叹的份了。真的,小时候在这四座桥上走过时就在想像,桥面凸出部份被磨得这样光滑,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人踩踏,直到今天才知道这原来是华亭人、包括与华亭有关的人,用两千多年的人走马踏造就的。真的是瞠目结舌难描敬意。让我们从磨石桥说起吧。 四桥之一的东南桥——磨水桥,在古时候是前黄村与华亭街的必经之路,也是官府公干和历代士子应试以及走商行贾之通衢大道,此桥建于何时至今莫衷一是,但较为一致的看法便是相当古老。让我们把眼光收回到唐朝圣历二年(公元699年)莆田的“析城西三十里置清源县”时期 ,这城西三十里已有不少文献证实便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后山园头西湖小平原(当时木兰溪未改道)里的今天后山村。当时的县令为徐栋,后来再经过近两百年的对于仙游东西乡平原地区的开发后,迁县治在今仙游县衙。试想,若是当时的华亭地区没有已初具规模的集市贸易和较为发达的交通条件(四桥已成,包括后山、西湖、甚至于宫利的七座大石桥),县府衙门是不可能选择落脚华亭的,而且首任县令在感叹于前人的丰功伟绩之余,慨然挥笔在象征龟头的华亭中街双叠巨石上写下大气磅礴的“壶天”二字(此景点底座巨石已毁,但题字“壶天”并署名“清源县令徐栋”的手迹尚在)。所以,可以认定这磨水桥早在清源县建县之前的某个时期已然建成。那么,这桥比公元699年早多少呢?试从莆域移民历史推测如下。如上所述,华亭地区的第一波移民应是秦治闽中时随军随政而来的族群,或许有人会说,我们莆田不是南北朝时的陈光大二年才置县的吗?且不说那秦代只是置县,翻开历史“秦置闽中郡”时,福建并不止只建两县,只是因为失传的原因,才导致我们现在争论不休。但就华亭的历史而言,因为许多迹象比如总兵山军事基地、北斗军港包括盐仓、“总兵官邸”匾等无不将第一波移民指向秦汉时期,今天后角村尚存的“衙门里”地名也可从侧面提供佐证。因为若无此第一波移民携资带众、众公协力,至今见在的许多古建筑出自谁手便无从解说。因为种种迹象表明,此事与后来的第二波移民应无关系。那么第二波移民是哪些族群呢?西晋八王之乱以后,紧随着便是东晋时期的五胡乱华,此时中原板荡,族群南移,史书上称之为衣冠南渡。这一百五十年左右的中原大乱,先后进入华亭地区的至少有陆氏、伍氏(下铁灶)、谢氏(西许)、蔡氏(西版)、赖氏(五云)等族群,这些族群作为新生力量加入华亭地区人文建设,为华亭带来了不少生机,并且很快便由下铁灶的陆氏(陆机、陆云后裔)取得了话语权,现在的华域“文赋里”“华亭”,包括三紫山的紫微(天文知识)、紫云(人文思想)和紫霞(地理概念)等村庄地貌的冠名便是此时产生的,以至于我们作为华亭的子弟常常在与外人谈及故乡地理冠名时,为凭空多了这许多款古雅资本而沾沾自喜。第三波来的族群更多,包括随王审知入闽五十三姓中的诸如赖厝黄、隆兴林、南湖蒲,西许徐、埔头杨等。应该说明的是,公元前一百年左右,汉武帝打击东越王余善时,由余善从闽北欧越等地随军进驻华亭地域的那一波族群,由于后来凡涉事家族都被强行迁徙(充军)至三千里外的江苏省今天的兴化地区,此时本域人口骤然减少(由于战争缘故)了许多,但就像现实社会一样,往往“刑不上大夫,乱不及富豪”,不少家族仍以各种形式在华阜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前黄的磨水桥(包括其它三桥)至少有二千年左右的历史。那么由一些什么人参与建设呢?很简单的道理,此桥座落于前黄,当初参与建设的肯定有黄姓族群在内。 至此,黄氏作为甚至比仙游大明山黄氏更早进入莆仙区域的族群,他们完全有资格将本族群称之为前黄,因为比黄巷黄都早了许多,更别说后黄、下黄、郑黄诸黄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