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仕行道
时在两省任职、后与光朝五联官曹、并官至丞相的故友周必大,道出其年半百而科试出仕的用意,说,“区区一第,何足为公重(看重),欲其因仕行道耳。夫未仕而乡人之善者,以为师友;通国之人,皆谓之贤。既仕则又为之喜,由是天子察而用焉。兹岂声音笑貌所能致哉!”周必大作为官场故交,这是对林光朝年五十而从政的一种合理解释。从林光朝自号“艾轩”,也可见林光朝的心迹。 林光朝倡导践履之学,以实行为本。出仕为官,是要在更广阔的政治课堂上,以官行道,实践儒家的政治主张。在其后十五年的从政经历中,极其鲜明地表现了对儒家治国之道的独特理解与实践。 林光朝登第后,初调袁州(今江西宜春)司户参军。当时孝宗初执位,重用原王府亲臣,以培育心腹势力。任命龙大渊、曾觌知阁门事,遂沽恩恃宠,窃弄威福,御台谏官纷纷弹劾,仍安然无事。时林光朝未上任,与新拜着作郎的弟子刘夙,以名儒一同荐对。林光朝谈史论道,清晰表明对治国之道、为君之道与用人之道的主张,及其直言不讳的风格。由于触及孝宗痛处,遂改任左承奉郎、知永福县(今福建永泰县)。 数年后,刘夙病卒,光朝哭吊甚哀,对友人说:“宾之(刘夙字)爱君均于爱亲,忧国过于忧身。古有遗直,今难其人。”刘夙之忧国爱君情怀,正是来自恩师光朝教育熏陶的结果。因而,也可视林光朝自身奉行的志节。 由于大臣识知林光朝乃治国大器,即使未为孝宗重用,仍“论荐不已”,于是在乾道五年(1169)始,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官,历任着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广西、广东提点刑狱,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等职。 淳熙元年(1174),林光朝在广东任上遭遇“茶寇”,来势凶猛。孝宗皇帝下诏光朝为转运副史。但林光朝留于军屯,拦击敌人,直至“茶寇”奔逃。他急公好义、勇于担当的精神受到孝宗喜赞:“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
妙论中庸
耿直廉洁
五天后,孝宗宠臣曾觌推荐吏部郎官谢廓然,除殿中侍御史,赐同进士出身。面对孝宗喻旨,林光朝不畏祸忍耻,不避诛斥,奏陈封缴词头之由。林光朝毅然拒绝书命的行为不仅因其端直敢言之性,更出自对所奉执政之道的忠诚如一,当时人论称赞他“此举为过江后所未有”。 宋孝宗见林光朝坚决不肯奉诏,改任工部侍郎,林光朝不拜,请外,以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金华),引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第二年,林光朝一病不起,卒年六十五。 林光朝无论居官何职,都能做到两袖清风、不贪不占。但这只是林光朝为官操守的一面,林光朝“居官而不贺权幸,遇乱辄以身当”。林光朝的风骨,时人早有评论“其高风特操,表表在人,尤非时贤所敢望以及者”。 陈俊卿与林光朝交游四十年,称为“三益之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作《哭林艾轩》诗赞林光朝之廉洁:“出为岭峤澄清使,归作甘泉侍从臣。百担有书行李重,十金无产橐中贫。经旬把臂言犹在,昨日题诗壁尚新。清晓访君呼不起,寝门一恸泪沾巾!”
文节名世
林光朝作为名儒,仅仅口授学者,从未着书,以至故后仅有遗文数卷。林光朝儿子林成季曾汇集他的遗稿,但不轻易示人。后林光朝族孙林同叔,搜罗获得得诗文若干首,为十卷,请名臣陈俊卿作序。之后,林光朝外甥方之泰搜求遗逸,辑为二十卷,刻于江西鄱阳,刘克庄作序。到了明代,两种宋刊本均已佚。经郑岳访求抄本,择优为九卷,附录遗事一卷,题《艾轩文选》,即今传世的《艾轩集》(《四库全书》)。明代林俊曰:“艾翁不但道学倡莆,诗亦莆之祖,用字命意无及者。后村(刘克庄)虽工,其深厚未至也。” 明代莆人状元柯潜在《蒲弄草堂》诗中赞叹曰:“艾轩先生鸣大宋,绝世文才岂天纵?横经讲道倡莆中,别构茅堂向蒲弄。蒲弄山高矗天起,倒影平湖三十里,渡头频系问奇船,门巷纷纷向珠履。一从观化去不来,旧基零落荒苍苔。高林日暮鸟相语,废圃春深花自开。花开花落几今古,风教何曾化尘土,绵绵书泽犹在人,满邑弦歌比邹鲁。我来曾过山之陬,夕阳驻马空回头。九原之魂不可作,临风一啸云悠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