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南宋理学家林光朝(下)
【发布日期:2018-07-19】 【来源:今日头条】 【阅读:次】【作者:】

  因仕行道


  宋隆兴元年(1163),年已五十的林光朝,一改授徒布道之业,再试临安,终于登进士第。其时林光朝早已闻名士林,因其交游的朋友与艾门弟子,为官显达者已多,大家争相祝贺。
  时在两省任职、后与光朝五联官曹、并官至丞相的故友周必大,道出其年半百而科试出仕的用意,说,“区区一第,何足为公重(看重),欲其因仕行道耳。夫未仕而乡人之善者,以为师友;通国之人,皆谓之贤。既仕则又为之喜,由是天子察而用焉。兹岂声音笑貌所能致哉!”周必大作为官场故交,这是对林光朝年五十而从政的一种合理解释。从林光朝自号“艾轩”,也可见林光朝的心迹。
  林光朝倡导践履之学,以实行为本。出仕为官,是要在更广阔的政治课堂上,以官行道,实践儒家的政治主张。在其后十五年的从政经历中,极其鲜明地表现了对儒家治国之道的独特理解与实践。
  林光朝登第后,初调袁州(今江西宜春)司户参军。当时孝宗初执位,重用原王府亲臣,以培育心腹势力。任命龙大渊、曾觌知阁门事,遂沽恩恃宠,窃弄威福,御台谏官纷纷弹劾,仍安然无事。时林光朝未上任,与新拜着作郎的弟子刘夙,以名儒一同荐对。林光朝谈史论道,清晰表明对治国之道、为君之道与用人之道的主张,及其直言不讳的风格。由于触及孝宗痛处,遂改任左承奉郎、知永福县(今福建永泰县)。
  数年后,刘夙病卒,光朝哭吊甚哀,对友人说:“宾之(刘夙字)爱君均于爱亲,忧国过于忧身。古有遗直,今难其人。”刘夙之忧国爱君情怀,正是来自恩师光朝教育熏陶的结果。因而,也可视林光朝自身奉行的志节。
  由于大臣识知林光朝乃治国大器,即使未为孝宗重用,仍“论荐不已”,于是在乾道五年(1169)始,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官,历任着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广西、广东提点刑狱,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等职。
  淳熙元年(1174),林光朝在广东任上遭遇“茶寇”,来势凶猛。孝宗皇帝下诏光朝为转运副史。但林光朝留于军屯,拦击敌人,直至“茶寇”奔逃。他急公好义、勇于担当的精神受到孝宗喜赞:“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


 妙论中庸


  宋淳熙四年(1177),宋孝宗巡幸太学。此前臣僚建言:祖宗朝幸太学,皆命儒臣讲经。孝宗说:“《易经》、《诗经》、《书经》,累朝皆曾讲。如《礼记·中庸》篇,言‘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最关治道。前此却不曾讲。”巡幸之日,孝宗礼祭先圣后,于崇化堂赐诸生诏书,命“朝讲《中庸》九经”。光朝讲解时,对“九经”(九条法则)之道细加训释,认为君主治理天下国家有九经,即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人,尊敬大臣,体谅群臣,视民如子,招徕百工,怀柔四夷,安抚诸侯,而要使这些得到实行,全靠“中庸”。因此孔子说,君子言行符合中庸,是因为时时处在适中的位置上,小人违背中庸,是因为其言行无所忌惮。因此,中庸之道是至高无上的。孝宗赞许林光朝所论,赐林光朝三品服。第二天,林光朝上劄子请求,将孝宗赐诸生诏书,镌刻于玉,镶于堂壁,借以激励天下四方士子。孝宗认可其奏,并高度评价林光朝的讲义训释,宣喻云:“前日讲义甚好。如训释‘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一乃中主庸'。此说深得圣人之旨,盖先儒来及。”


 耿直廉洁


  不久,林光朝授官为中书舍人兼侍讲。但林光朝曾上表状请辞,朝廷没有批准。林光朝上任才几天,接连二次封还词头(皇帝命官喻旨),抵制王命。三月二十一日,枢密院编修官沈瀛知梧州(今属广西)。林光朝以其“懦而无立,惟知干进”为公论所不容,若与州郡之职,难以示劝惩,“公论自此不立,为害甚大”,奏请孝宗寝罢除命,“以为浮躁不知耻者之戒”。
  五天后,孝宗宠臣曾觌推荐吏部郎官谢廓然,除殿中侍御史,赐同进士出身。面对孝宗喻旨,林光朝不畏祸忍耻,不避诛斥,奏陈封缴词头之由。林光朝毅然拒绝书命的行为不仅因其端直敢言之性,更出自对所奉执政之道的忠诚如一,当时人论称赞他“此举为过江后所未有”。
  宋孝宗见林光朝坚决不肯奉诏,改任工部侍郎,林光朝不拜,请外,以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金华),引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第二年,林光朝一病不起,卒年六十五。
  林光朝无论居官何职,都能做到两袖清风、不贪不占。但这只是林光朝为官操守的一面,林光朝“居官而不贺权幸,遇乱辄以身当”。林光朝的风骨,时人早有评论“其高风特操,表表在人,尤非时贤所敢望以及者”。
  陈俊卿与林光朝交游四十年,称为“三益之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作《哭林艾轩》诗赞林光朝之廉洁:“出为岭峤澄清使,归作甘泉侍从臣。百担有书行李重,十金无产橐中贫。经旬把臂言犹在,昨日题诗壁尚新。清晓访君呼不起,寝门一恸泪沾巾!”


文节名世


  林光朝病逝后,谥号“文节”,其学为当世所宗,其节为天下所仰。大儒朱熹尊其为师,名臣陈俊卿称其为友。大臣周必大作墓志。林光朝去世六年后,莆田人于是在城南建祠奉祀,陈俊卿撰《祠堂记》,称“艾轩之学行文章,为吾里宗师”。林光朝对东南理学传播和后世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范式,深为历代各地民众所景仰。至今在广西、浙江、福清、东峤等地,建有林光朝祠庙。
  林光朝作为名儒,仅仅口授学者,从未着书,以至故后仅有遗文数卷。林光朝儿子林成季曾汇集他的遗稿,但不轻易示人。后林光朝族孙林同叔,搜罗获得得诗文若干首,为十卷,请名臣陈俊卿作序。之后,林光朝外甥方之泰搜求遗逸,辑为二十卷,刻于江西鄱阳,刘克庄作序。到了明代,两种宋刊本均已佚。经郑岳访求抄本,择优为九卷,附录遗事一卷,题《艾轩文选》,即今传世的《艾轩集》(《四库全书》)。明代林俊曰:“艾翁不但道学倡莆,诗亦莆之祖,用字命意无及者。后村(刘克庄)虽工,其深厚未至也。”
  明代莆人状元柯潜在《蒲弄草堂》诗中赞叹曰:“艾轩先生鸣大宋,绝世文才岂天纵?横经讲道倡莆中,别构茅堂向蒲弄。蒲弄山高矗天起,倒影平湖三十里,渡头频系问奇船,门巷纷纷向珠履。一从观化去不来,旧基零落荒苍苔。高林日暮鸟相语,废圃春深花自开。花开花落几今古,风教何曾化尘土,绵绵书泽犹在人,满邑弦歌比邹鲁。我来曾过山之陬,夕阳驻马空回头。九原之魂不可作,临风一啸云悠悠。”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