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山儿子的茶园情结
【发布日期:2013-03-19】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钱碧云】

    日前,记者一行从市区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好不容易来到目地的——仙游县游洋镇河星村米升茶叶合作社。在认真听取合作社理事长张美新的情况介绍后,记者一行参 观了茶园及茶叶加工场,边走边看边聊……

 

货车司机变身茶农

 

    张美新告诉记者,1994年,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河星村,为了脱贫致富,他和许多人一样,走出山里走向城里,2000年初,他在一家物流公司当货车司机,专跑莆田至晋江 的线路。尽管他起早贪黑来回奔跑,可到头来,除了个人开支外就所剩无几。
    艰辛的奔波使他认识到,在外给人家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还有许多后顾之忧,于是,他便萌发了回家寻找致富的门路。可是路在何方?通过仔细调研,他发现自己的家乡有着很好的茶树生长环境,作为高海拔山区,这里昼夜温差明显,森林覆盖率高,山溪间常年云雾缭绕,具有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优势,近年来,虽然也有办茶场,但由于疏于管理,一直处于低水平运作状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张美新,说干就干。2005年,他租赁地、雇请劳力、定购茶苗,风风火火地干开了。在开山种茶的日子里,白天,他和工人们一起开山整地;晚上,他还要要灯下钻研种茶技术。经过几个月的奋战,40亩茶园全部种上铁观音。为了保证一炮打响,他坚持走科学种茶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种植上,严格按照50公分的深度开挖种植,然后在种植沟里按每亩200斤复合肥的标准施底肥。管护上,坚持施用有机肥、农家肥、沼渣沼液和菜籽加工后的下脚料;采用茶籽壳和树叶覆盖的方法来保温保湿,并坚持人工除草,不用农药;修剪上,严格按照培养树冠、整饰树型的要求适时进行修剪。
    由于科学种植,精心管护,三年后,他种下的茶树获得了好收成。他指着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茶园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看来,我当年选择回乡种茶的路走对了。”

 

创办合作社  发展茶产业

 

    成功,既坚定了他走种茶致富路子的信心,也让其他茶农看到了希望。为了把种茶业的市场蛋糕做大做甜,深知靠单打独斗是难以形成规模上档次,只有抱团运作,方能实现“船大好冲浪”的终极目标的张美新,决定通过成立合作社的形式,将本村几家零星茶农吸聚过来,形成利益的共同体。拿定主意后,他便开始挨家挨户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开初,有些人有思想顾虑,怕“大锅饭”容易“烧糊”。为了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他苦口婆心向他们讲述单干的种种弊端,讲述抱团经营的诸多优势,大伙看他说得头头是道,于是便纷纷加入合作社,2010年,米升茶叶合作社诞生了,张美新担任理事长。
    作为合作社的头儿,他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为了不负众望,确保合作社能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壮大,在集思广义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及运作方案,并采取“统一园地规划、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种植苗种、统一生产加工、统一销售经营”的“五一统一”管理模式,进行科学运作,规范管理,从而使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通过连续三次的增资扩股,至目前,合作社有成员11人,种植面积已达200多亩;效益逐渐显现,年可出产茶叶50多担,其中名优茶叶20--30担,产品销往福州、莆田等地,实现年总收入50万元。

 

建立加工厂  打造茶品牌

 

    规模上去了,可效益也得跟上。为了让刚成立的米升茶叶合作社真正办成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的合作社,张美新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他多方筹资50万元,创办茶叶加工厂,购进杀青机、揉碾机、烘干机等茶叶加工设备;一方面,选派两个年轻人到茶叶专业学校学习,一个学茶艺,一个学营销,同时,还派两个人到安溪学习茶叶制作技术,此外,他自己还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经营管理的水平。
    他告诉记者,只有坚持走“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才能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并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过得硬 ,叫得响。他还表示,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做活做久,就必须以质量求生存。基于此,他始终坚持“诚信立市”的经营理念,将打造一流的质量作为创建品牌的基础,作为品 牌长盛不衰的源泉。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他从源头抓起,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实施病虫无害化防治技术,增施有机复合肥等,为产品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1年,米升茶 叶合作社生产的清香型铁观音,在参加莆田市名优茶(秋茶)鉴评大赛中一举成名,获得特等奖;2012年11月,他们选送的清香型铁观音,在参加莆田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举办的 秋季复茂杯茶王大赛中,又获得二等奖。
    谈及今后的发展前景,张美新满怀信心地说,今后,他将带领合作社员乘党的十八大强劲东风乘势而上,一是注册自己的品牌;二是扩大生产规模;三是争创名优产品,增添自动化加工设备,提高加工技术,提升包装档次……


莆仙茶叶需要自己的文化

 

 

    山和莆田龟山、林山等山区已成片种植。自北宋名人蔡襄的《茶录》问世之后,莆仙茶叶更是流芳百世。元代莆田诗人洪希文所写的《煮土茶歌》,道尽莆田茶叶的奇妙:
    论茶自古称壑源,品茶地出钟灵泉。
    莆田苦茶出土产,乡味自汲井水煎。
    器新火活清味永,且从平地休登仙。
    王侯第宅斗绝品,揣分不到山翁前。
    临风一啜心自省,此意莫与他人传。
    宋元时期,仙游度尾东山寺僧制作的药丹花和赖店岩里寺制作的九条茶都是十分著名的药茶。南宋时,日本僧人到岩里寺品尝过九条茶,如获至宝,求购带回日本。明清时,九条茶还出口到日本及东南亚各国。明万历年间(1573-1620),龟山寺每年上贡茶达100多千克。所产“肿香”名茶,驰名中外。
    1924年,仙游园庄枫林古马山“涌泉寺”行圆法师和枫林村人曾席儒从武夷山引进水仙、黄袍茶良种在枫林村种植,1933年郑加祥当任枫林村书记期间又从安溪引进铁观音、色茶等良种。此后,莆田的茶叶品种繁多,有佛手、水仙、黄旦、福云、乌龙、桃仁、大白茶、大卷茶、大红、奇兰、肉桂、菜茶等20多种。
    新中国成立后,莆仙茶叶产业迅速发展。据1991年统计,全市共有园庄、龟山、梅洋、白云、度尾等茶场347个,年产茶叶1322吨,产品远销海外和国内各大城市。其中仙游园庄枫林茶厂生产的佛手茶,1983年获全省茶叶鉴评会乌龙第一名;度尾茶厂出口的茉莉花茶,多次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
    近年来,茶业文化的不断发展,莆田的茶文化相应得到发展,在“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的带动下,莆田市民间资金投资茶业的热情不断高涨,全市已有投资上百万的茶叶生产企业十多家,茶叶产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成立了“莆田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2012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70000亩,年产毛茶6千多吨,产值达13亿多。有机茶叶种植500多亩新品种,无公害茶园30000亩
    全省名优茶鉴评活动是福建省最权威的茶叶评比活动,由省政府委托农业厅每两年举办一次。这次鉴评活动,共收到参评茶样326只,其中乌龙茶样品295只,花茶样品31只。鉴评活动参照农业部名优茶评选评分标准,采取密码评审的办法分茶类进行鉴评。莆田茶业能突出重围,在与泉州、三明、漳州等乌龙茶传统产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莆仙茶叶品种在获2010年上海世博会名优茶金奖2个,福建省农业厅举办的全省名优茶(秋季)鉴评活动中总体得分荣列乌龙茶样品第一名,被评为“名茶·金奖”,荣膺茶王称号。多家企业还被评为“优质奖”。 “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获得金奖”、“2011年澳大利亚茶博会获得金奖”这是莆田市茶叶生产的重大突破,销往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质量达到国内外标准。大大提高了莆田市茶叶的知名度,为莆田市茶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此,作为莆田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发起人”莆田当地比较公认的茶品鉴者郑仲阳深有感处,他认为莆仙需要自己的茶文化,同时还要有自己的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共九目。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