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屿区三面环海,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该区领导认准区域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提出了大力实施“海洋强区”战略,积极实施项目带动、科技兴海、可持续发展和依法治海战略,带领沿海群众大念“海”经,向海要“宝”,请看晚报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专题报道组发自秀屿的报道,详细解读秀屿“海文章”——
9月5日,秀屿区南日岛,风平浪静,晴空万里。在东禹鲍鱼育苗场,育苗工人老杨边挑拣着鲍苗,边向记者展示即将长势良好、色彩鲜艳的鲍苗,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鲍苗繁育又获得巨大成功,看来又是一个鲍鱼的丰收年!”……在沙洋村,村妇杨洪花正忙着清理和收集龙须菜,她笑咪咪地告诉记者:“今年在镇水技站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第一次引进和种植龙须菜,收成不错,销路也可以。”……记者采访组一行迎着初秋徐徐的略带咸味的海风,一路领略南日渔民靠海吃海、海里淘金的醉人画面,亲眼目睹了一幅幅耕海牧渔的“闹海”场景,深切地体味到勤劳勇敢的秀屿群众与海和谐相伴、海里淘金的浓浓海滋味。从中热切感受到该区正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决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做好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高端临海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和现代海洋渔业。
海洋经济正成为秀屿区的支柱产业
随行的区海洋与渔业局人员介绍,今年1-8月份,全区水产品总产量32.81万吨;渔业总产值26.5亿元。不言而喻,这个沉甸甸的数字正显示出这样的一种景象:海洋经济已不折不扣地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亮点频现。那么,其发展秘诀何在?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深入探访,以解读其内在的“海文章”。 秀屿区三面环海,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该区领导认准区域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提出了大力实施“海洋强区”战略,积极实施项目带动、科技兴海、可持续发展和依法治海战略,大念“海”经,向海要“宝”。 谈及水产养殖,不得不提及秀屿区的海带养殖业,它不仅成功地带领渔民丰收致富,更助推了鲍鱼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秀屿区立足于“海”的优势,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因地制宜、盘活资源的原则,大力发展藻类养殖,孵化藻类养殖基地。通过提高养殖海域及设施利用率和发展藻类轮、间、混养技术来巩固传统养殖,使海带养殖逐渐成为藻类养殖的支柱。该区技术人员通过教育培训、专家指导、新技术推广等方式,建立起“一村一品”、“一师一品”的扶持模式,培养了一支能育苗、能生产、能收益的海带养殖队伍;通过靠前服务,精心指导,有效地提高了海带的养殖产量:通过早安排,早准备,实行镇、村、组干部包干责任制和引进奖惩机制,将养殖任务分解到村,养殖面积落实到户;通过产前苗种供给、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市场信息互通等提供一条龙优质服务。海带养殖面积在全区海水养殖水域规划(2011-2020)的框架下,不断增加,如今已形成了5万亩的养殖规模,年产量达14万吨,年创产值10亿元。 平海镇上林村原是省定贫困村,但上林人人穷志不短,不等不靠,以干促上,充分利用沿海地理气候条件,进一步发掘资源优势,念好‘海’经,在技术部门的指导下,扩大海带养殖面积,改进养殖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年人均纯收入的提升,不少养殖从业人员由此致富,盖起了新房,渔村面貌焕然一新。
南日鲍的兴起吹响了科技兴海的号角
此外,鲍鱼产业的发展更是“科技兴海”的一个成功范例。该区通过引进优质鲍鱼亲本,开展鲍鱼杂交育种实验并获得成功;积极探索推广鲍藻套养、鲍贝底播、南越北度等养殖新模式和五栏敞口式养殖网箱等新设施,在全国首创浅海浮筏式鲍网箱养殖模式,鲍鱼养殖规模迅速扩大,鲍鱼存养量达3.5亿粒。“南日鲍”继2007年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后,2010年又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目前正积极申报全国驰名商标,此举有效地提高了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谈及鲍鱼养殖发展史,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辛建生如数家珍:1997年在南日镇引进试养皱纹盘鲍15万粒,获得成功,浅海浮筏式网箱养殖成活率高达60%—70%,该养殖技术填补省内空白,走在全国前列。 在采访中,记者紧扼“海水养殖”这个事关海洋经济发展全局的着力点进行探寻。经剖析,原来,近年该区着力从调高、调优养殖结构和品种入手,不断增强海洋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近几年,该区在大力推广渔业“五新”技术上做足了功夫,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据区水技站负责人介绍,成功引进的龙须菜,仅南日一万亩水域每年就可增收1.2亿元;从中科院引进的抗高温坛紫菜,提高产值达30%以上;推广鲍藻套养、参藻套养、鲍螺网箱混养、双季花蛤养殖等新技术,提高了海域利用率,进一步推动了名优高值品种的发展。 在发展海洋经济中,平海镇党委、政府针对近年来境内海洋资源不断衰减的情况,积极引导渔民调整优化养殖结构,特意聘请了省、市海洋水产养殖专家到平海湾实地考察后,最终确定引进龙须菜这一养殖时间短、见效快的新品种,使海洋养殖的空闲时间得到有效利用,极大地拓展了养殖户的增收渠道。目前,该镇辖区内龙须菜养殖面积已达1800亩,年可增收2400多万元。记者在与龙须菜养殖户林珍发聊起发展前景时,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去年我单养殖龙须菜一季,就净收入4万多元,明年我将要再扩大养殖规模。”据了解,该镇还与省水产研究所、省淡水研究所、市水科所等多家科研单位合作,突破了牙鲆鱼、龙胆石斑鱼、东方鲀等名特优水产品技术难关。
育苗业迅猛发展使海水养殖业后劲十足
有道是:好苗好种创高产。但是,曾几何时,秀屿区的鲍鱼、海参、海带等水产品养殖主要依赖从外地调苗,既费时,又花钱,一时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打破这个“瓶颈”,该区的海洋水产科技人员与省、市渔业技术专家合作,以科技指导,认真开展工厂化育苗试验,终取得成功。为扩大育苗规模,该区积极发动和引导养殖户采取股份制集资,引进技术入股的办法,新建、扩建育苗场21家,投入育苗设施建设资金5620万元,并重点建设鲍鱼、海参南北对调养殖等实验示范基地,推进鲍鱼、海参、龙须菜等名特优水产品的引进和推广。育苗业的迅猛发展,将有力增强了全区海水养殖的发展后劲。 传统的养殖、名优的后发、崛起的育苗,不断推进临海养殖业发展,而现代渔业生产发展资金系列项目,更是为秀屿区的海水养殖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几年来,共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5805亩,通过池塘的标准化改造示范和辐射带动,虾、蟹、贝混养、轮养生态养殖技术全面推广,池塘养殖的产量、产值和效益提高10%以上。
水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提升附加值
“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是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中之重。”谈及秀屿区海洋经济发展前景时,区领导一语中的。缘于这深刻认识,近年,该区采取了领导项目挂钩、跟踪服务责任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水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提升水产品附加值。2005年,谊来(福建)鲍鱼制品有限公司引进全国首家鲍鱼加工项目之后,汇丰食品、海帝食品、汇龙海产等公司也相继引进国际先进的鲍鱼加工生产线。2011年,汇龙海产的“宴厨鲍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在“9.8”成功牵手意中人,并启动该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鲍鱼深加工突破;今年,汇丰食品和海帝食品两家公司各新增一条鲍鱼加工生产线,开发带壳鲍鱼、鲍鱼软包装、寿司、即开塑罐鲍鱼等新品种,产品销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可新增鲍鱼加工产量500吨,新增产值1.3亿元。目前,谊来、汇丰、海帝三家公司每年能产鲍鱼罐头2500吨,产值超6亿元。 海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秀屿区海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现状得到极大的改观。同时,也极大缓解鲍鱼、海带、龙须菜等销售渠道相对狭窄的矛盾,促进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生产效益。 在采访中,业内人士为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随着海产品精深加工业在秀屿区的蓬勃发展,该区海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现状将得到极大改观,价格可上涨10-30%,并且也将有力带动着与之密切相关的运输、包装、内外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路耕海牧渔,一路鱼虾满舱。通过一番番劈波斩浪的奋勇进军,秀屿人的闯海精神更开拓,发展眼光瞄得更远。据介绍,“十二五”期间,秀屿区提出以品牌渔业、高效渔业、生态渔业为核心,着力构建海洋生态养殖区、种质资源保护区、水产品加工集聚区、渔港经济区等四大核心区和平海、石城、后海、南日等四大休闲渔业经济带,推进渔业向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渔业产业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海洋渔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秀屿区作为莆田市海水养殖的核心区域,正积极优化海洋经济结构,筹建水产品专业加工区,培育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加工龙头企业,提升海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形成养殖、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实现由海洋大区向海洋强区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