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外底”渔村的沧桑巨变
【发布日期:2011-11-08】 【来源:】 【阅读:次】【作者:】

    赤岐村位于鹭峰山西侧,与平海镇上林村接壤,是个旮旯渔村。近年来,这个被称为“界外底”的渔村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探个究竟,记者节前夕,晚报记者前往探访。 

    换乘几站车,驱车一个多小时,记者终于来到赤岐村,走进村子,但见高山与大海交相辉映,绿树环拥中的宽阔平坦街道两旁,盒式楼房鳞次栉比,各种店铺次第开放,大小车辆来回奔跑,农贸集市生意红火,高音喇叭歌声嘹亮……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和勃勃生机。置身于这如诗似画般的世外桃源,记者不禁发自内心的感叹:多美丽的赤岐,多可爱的河山!

 

又到紫菜丰收时

 

    又到了紫菜收成的季节,在赤岐村的千亩紫菜养殖基地,便呈现出一派收割紫菜的繁忙景象。11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该养殖场,与渔农们一起采摘紫菜,并从中了解今年紫菜的收成情况。
    尽管秋风渐凉,但赤岐村的沙滩上活跃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排排竹架上挂满了黑黝黝的紫菜,一脸裹得严严实实的渔农麻利地采着成熟的紫菜,海面上采收紫菜的小船星罗棋布。在不远处的海岸边,一排排电力大风车正迎风飞快地旋转着,与紫菜收成场面构成一幅和谐壮观的场面。看着不少养殖户们摇着小船到养殖海区采摘紫菜,记者的心中不禁“痒痒”的,便主动提出要上去试试撑船的“滋味”。养殖户张玉双说:“有兴趣的话,可以驶到我家的紫菜养殖基地,我家今年种10多亩紫菜,最长的紫菜都有1米多长了,今年收成不错。”
    长五尺、宽一尺的小木船看似简陋,操作起来灵巧,速度也快。记者上了小木船,试着撑船:两手握住固定的把手,准备奋力撑着,没想到滩涂不深,又因为有淤泥,没等人使劲,船儿已经在泥面上飞快地滑行起来,海风在耳畔阵阵刮过,轻松得如在陆地上的滑板车。眼看着船儿要在滩涂上转弯了,张玉双赶紧上前抓着把手用力撑着。
    坐着小木船冲向紫菜基地,在张玉双的指点下,记者抓着一把紫菜的根部,用力地从竹架上扯下,不料柔韧的紫菜没有一下子扯下来,记者反被咸咸的海水溅得袖子都湿了。约有20分钟的时间,记者采摘了一小盆的紫菜,却感到手臂酸痛,甚至于腰都有点直不起来。而年过半百的张玉双,她快速地采摘着紫菜,黝黑的脸上带着丰收的喜悦,丝毫不觉得困乏。
    据养殖户介绍,赤岐村的紫菜味甜爽口主要得益于这里的海水咸淡比例适中,海水涨退潮有序,紫菜日照充分,生长迅速。一般紫菜苗放置海水中养植50多天后即可收割,用淡水洗去海水咸质及砂粒等杂质,再甩干水份,然后把蓬松的紫菜盘成形晒干。一两天后即可包装发运。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赤岐村今年的几千亩紫菜可望获得较好收成,价格也比较乐观,目前,每斤头水干菜售价在80-90元之间,而每亩养殖场,大约可收头水干菜约50-60斤。由于头水紫菜口感幼嫩、清香叶甜,各地经销商前来收购络绎不绝。
    在紫菜采摘到筐中后,养殖户就把其倒进袋里,用板车运送到岸上,他们清洗紫菜去除污泥并晾晒,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在赤岐村的山坡下,海滩旁,村民的房前屋后,摆满了一排排竹匾,上面晒着一簇簇紫黑发亮的紫菜,其形成了渔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新村建设如火如荼

 

    陪同采访的村党支部书记张伯通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赤岐村的沧桑巨变只是近十年的事。以前,头戴穷帽,脚踏宝地的赤岐人,祖祖辈辈仅靠“一条小船,三分脊地”养家糊口。尽管人们常年累月,起早贪黑地干,可到头来,仍然摆脱不了“养猪为过年,捕鱼换油盐”的窘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科技兴海的东风给赤岐人带来福音书。赤岐人在重新审视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后,乘势而上,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五六千亩的浅海成了紫菜和海带养殖的风水宝地。由于精心耕作,科学管理,海水养殖业越搞越好,年均总产值不下两个亿,成为该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新村建设注入了活力,村民们把大量的资金用于新房建设和旧房改造。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全村1300多户人家已有七八成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部分人家还在城里置下房产并买了小车。村民张亚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家的新楼房就是靠养殖紫菜盖起来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可道路交通却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了彻底结束“路不平,车难行”的历史,自2001年至2003年,用了3年时间,总投资1000多万元,开通了赤岐至下屿总长6.8公里的水泥村道。水泥村道的开通,一通百通,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据介绍,自从开通了水泥村道,村里便有了乡村班车,每隔30分钟一趟,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出行。8年前,因交通不便,赤岐村紫菜滞销、价廉,养殖面积不过1000亩;山上储藏量相当丰富的石头,只能小打小闹,大材小用。有了水泥村道,赤岐的山海资源才得以充分发掘,如今,该村的紫菜养殖面积高达2500亩,近期,每天都有不少商贩开车进村收购紫菜,不单销路畅,而且价格高;山上的花岗石头,被切割成一块块巨大的方料运往四面八方,有的还出口东南亚国家,年创效益四五千万元。
    路的问题解决了,水的问题又被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为了解决群众的饮水难问题,自2007年开始,该村斥资上百万元,进行自来水工程建设,全村百分百村民都饮上了又卫生又甘甜的自来水。这日子越过越甜美。张伯通还表示,为了加快新村建设步伐,目前村里正在多方筹措资金,力争年底完成230盏路灯的安装任务。届时,偏僻渔村的夜景将更美丽……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赤岐是人口大村,也是经济大户。近年来随着山海资源的深度开发,各种矛盾纠纷也随之而来。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村里成立了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成员由村调解、治保及老协会员组成。近年,调解中心共成功化解各种矛盾纠纷100多起,涉及的范围包括海区、石场、宅基地、水沟及邻里、婆媳、夫妻之间等。调解中心的同志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矛盾不出村、化解不过夜”的工作原则,一边大力开展普法宣传,一边主持公道,不辞辛苦,耐心化解。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得力,调解成功率达约90%。近年来村里没有发生一起民转刑及群体性上访案件,实现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长治久安、政通人和的目标。
    与内地发达地区比,赤岐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显得单调、枯燥了点。为了不断丰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村里因势利导,舍得投入,先后斥资修建了一个颇具特色,可容纳千余人的大戏台,经常邀请莆仙戏剧团进村演戏,有了戏台,村里一些人家大厦落成、老人祝寿、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也要请剧团或电影队前来热闹一番。每当喇叭一敲,村民们便从四面八方涌向戏台,就连邻村的不少男女老幼也纷纷赶来,一饱眼福。村老协会会长张文誓告诉记者,前年,村里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三层楼房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中心开设有图书室、音乐室、棋牌室等,每天,数以百计的老人们便来这里或读书看报,或吹拉弹唱,或下棋,或聊天,玩得那么投入,那么开心。就连村里的不少年轻人和孩子,一有空就往活动中心跑,活动中心俨然成了村民们学习、娱乐的一方乐土。
    在张大爷的陪同下,记者走进了活动中心,只见老人们在打十番,他们有的在拉胡、有的在弹琴、有的在唱莆仙戏……袅袅乐音,引来了人们的围观,博得阵阵热烈的掌声。据介绍,目前村里拥有两支十番队,有队员20来人,逢年过节,两支十番队便成了香饽饽。不少人家,孩子结婚、新屋升迁,老人祝寿等都要请他们去吹、拉、唱一番,多几分热闹,添几多喜气。此外,十番队还积极配合村里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宣传、造势,如给应征青年送喜报、给五好家庭送匾额等。为此,张伯通书记称他们是快乐王子,是村里文化的“轻骑兵”。     晚报记者 钱碧云 周晓露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