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三年居全省9地市首位。)
(▲向莆铁路开通,莆田影响力日益凸显。)
编者按:据莆田调查队调查,建市以来,伴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莆田经济基本上与全国经济周期一致,在波动中快速发展。30年间,我市GDP以年均14.5%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周期波动逐步由“大起大落”型转向“高位平缓”型,总体呈现出位势提高、波幅缩小、波长加长的新态势,稳定性和协调性显著增强,经济正朝着又好又快方面发展。 自1983年撤地建市以来,莆田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市人民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用自己的双手,抒写了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辉煌篇章。建市30年,是我市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的30年,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30年,是发展活力不断迸发的30年,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30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30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最显著的30年。
(▲市民生活居住环境日新月异。)
总量快速跨越的30年——GDP连续跨越100亿、500亿、1000亿元台阶
建市以来,我市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5%,尤其是1991-1995年间,年均增速达到22.9%。GDP在1995年跨越100亿元,时隔12年后再上新台阶,2007年突破500亿元,2011年又突破1000亿元。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市三次产业共同发展。201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07.24亿元,是1983年的5.1倍,年均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689.65亿元,是1983年的169.5倍,年均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403.49亿元,是1983年的52.8倍,年均增长14.7%。
质量迅速提升的30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两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建市以来,我市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着重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财政收入实现了与经济同步增长,财政总收入在2011年跨过100亿元后,2012年达到129.03亿元,是1983年的175.9倍;人均财政收入由1983年的不足40元,增加到2012年的4592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90元,比1983年的386元增加24303元,年均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10311元,比1983年的252元增加10059元,年均增长13.7%。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央决定减免农业税和增加对农民的补贴,不断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农民的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摆脱了增长缓慢的局面,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市社会经济呈现出和谐、持续、良性发展的局面。
(▲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结构明显优化的30年——“二三一”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二三产业比重提升至90%以上
建市以来,我市始终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永恒的主题,大力实施“以港兴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二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83年的49.1∶26.4∶24.5调整为2012年的8.9:58.2:32.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4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3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8.4个百分点,标志着全市经济结构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2012年,全市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1.1%,比1983年提高40.2个百分点,全市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