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者说:大手牵小手
在我小记者的生涯中,他,曾经告诉了我当记者的自豪,把我一步步领进了记者的门槛。他就是我们莆田晚报的林双辉“大”记者。 今天,我又戴上小记者证,在我记者的画卷上又划上了新的一笔——走进老协会,走近老人心。“走吧!”那浓厚的声音把我们领上了老协会楼上。我们几个小记者围坐在一块儿,林记者向我们讲述了当记者的荣誉和如何当好一名记者。我摊开被手捏出汗渍的本子,一边听一边记,一个个深刻的道理便“飞”到我的本子上。是的,记者要用事实说话;记者要做好三者:见证者、记录者、践行者;记者要把自己最美的“艺术品”献给读者…… 林“大”记者不仅用言语告诉我们如何当好一名记者,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好记者。他与我们交谈后,马上投入新的工作。跑跑这儿,跑跑那儿。看,他在与老人亲热地攀家常呢!瞧,他又用笔在记录着最真实的时刻;呦,他又在抓拍镜头了…… 我听着看着,我想,在第14个记者节来临之际,如果我们的大记者们都能这样,用你们的大手牵着我们小记者的手,相信我们记者的明天会更灿烂。加油! 晚报小记者 林璐 指导教师 吴腾鹰
践行者说: 当好小记者不容易呀
记者节前夕,老师告诉我们晚报要组织我们小记者举行一场走进老人协会的专题采风——参观老人的活动场所,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对他们进行采访。听到这个消息,我无比振奋:我终于要真正践行我的小记者职责了,要进行我的首次采访!晚上,我躺在床上,兴奋得睡不着觉:该问老人什么问题呢?该怎样与老人互动呢?要是老人的回答不是我预想的问题该怎么办?采访结束了该说些什么呢?……在忐忑不安中,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睁开眼睛,天已经亮了,我急急忙忙吃过早饭,戴上记者证,怀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跟随老师来到埭头老协总会。晚报的林双辉记者叔叔给我们详细地讲解了记者采访时应注意的事项,我认真地记着笔记。嗯,当小记者好像也不是很难的。 终于,到了我们采访的时刻了。可是,我的心脏好像跟我作对似的“扑通扑通”地加快了跳动的速度。我来到一位老爷爷跟前,用颤抖的声音询问:“老爷爷,您好!我……我是莆田晚报的小记者,是……是埭头中心小学的翁欣卉,请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老爷爷慈祥地对我说:“我叫陈员冲。”说着,还对我微微一笑地说:“小姑娘,别紧张!慢慢说。”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还是无法缓解紧张,老觉得身子硬硬的,只好就昨晚想好的几个问题继续询问,老爷爷很认真地回答着…… 感觉过了好久,采访结束了,我已是一身冷汗。采访过程跟我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老爷爷的很多回答都不是我想象的,好几回我都不知道老爷爷说完了我接下来该说什么,幸好老爷爷主动帮我找话题。整个采访过程中,我的心一直在快速地跳动着,手心都出汗了,后背冷飕飕的,太“可怕”了!真是想着容易做着难啊!我还需要锻炼呀! 当小记者不容易,当一名优秀的小记者更不容易呀!
晚报小记者 翁欣卉 指导老师 刘建华
记录者说: 老爷爷乐 我也跟着乐
11月5日上午,我们莆田晚报埭头小记者站一行来到了埭头老协总会采风,没想到我也跟着老人们乐了一回。 有一个老爷爷看见我,热情邀我来学二胡。我盛情难却,坐在他的椅子上。老爷爷见我坐下来,一把递过二胡。这时,我才看清了二胡的“真面目”。琴杆的头上插着两根琴轴,就像美少女头上的发钗。紧接着是三根长长的铜丝,顺着向下看,在一半的地方,还有一块铁块,呈屋子状。再往下,是用来拉的弓杆。弓杆连着弦,弦就不易被取下来了。末了,有一个圆圆的“大肚子”,是空心的了,铜丝就连到这儿了。看完了二胡,老爷爷便开始教我拿二胡,把左手放在铁块上,有两个指头放在铁丝上,用右手握毛笔那样,握住那个把手。老爷爷细心地说着,我却越听越糊涂,他实在没有办法,就手把手的教我拉。他做出了一个拉二胡的动作,我也跟着拉了一下,二胡就发出了“沙沙”的声音,好似锯木头。他又把我的右手抬了抬,二胡才发出了浓厚的声音。我以为摸着门道了,就胡乱地拉起来。老人们见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我一头雾水,但看老人们笑得那么开心,也忍不住乐了。
晚报小记者 唐铠越 指导教师 吴腾鹰
小记者对话老爷爷
采访活动伊始,我在老人们演奏完莆仙曲后,截住一位谢姓老爷爷进行采访。 小记者:老爷爷好!我可以占用您一点时间吗? 老爷爷:可以可以,有什么问题随便问。 小记者:爷爷,您平时都干了些什么?最喜欢什么活动? 老爷爷:看电视呀!拉拉二胡,听听音乐什么的。我最喜欢拉二胡了。 小记者:您们一般什么时候集中练二胡? 老爷爷:一般是周二和周六,早上八点来练,大家聚在一起,很热闹,多开心啊! 小记者:您喜欢这样的生活吗? 老爷爷:喜欢。老人生活没负担了,时间多了,不搞一些娱乐闷得慌。老协会组织我们聚在一起,打打十番(十音八乐),很开心,我觉得这样的晚年生活很幸福。 小记者:那太好了!老爷爷,请您对我们小学生提一些建议吧! 老爷爷(笑了笑):好好读书,有空来陪我们说说话。 小记者:我们一定做到。谢谢爷爷! 晚报小记者 郑云帆 指导教师 林青花
短评 : 当好见证者记录者践行者
这是一节充满趣味、求知和探索的课外活动课。这是一次参与、倾听、见证、观察的特殊采访。 中国第14个记者节前夕,晚报埭头中心小学小记者们用他们的特殊方式,用认真、神圣和踏实的采风活动,践行一名在校学习的小记者职责。小记者是谁?这里的答案是立足校园、展望社会的一名生活的见证者、记录者和践行者。 参与采风的小记者吴亦衍说,十音八乐、千册图书、居家养老设施齐全的埭头老人协会总会是他们见证的埭头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老人们乐观的心态、投入的演出、兴致的表达将埭头老人的精神面貌充分地展示给小记者们,没有走出校园,是无法见证幸福、乐观、豁达、包容的老年人世界的。今后,小记者们将更好地深入基层生活,成为更多社会现象的见证者。 采访现场响起了悦耳的“沙沙”记录声,小记者们用他们稚嫩但真实的笔触记录了采访的一切。“老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诠释”、“采访对象成了大明星”、“十音八乐的由来”……小记者们五花八门的即兴采访,在手中笔忠实的记录下,成为稿件的最原始也是最新鲜的“佐料”。记者是社会现象、观点和事件的原始发现和忠实记录者,而完成记录的笔则是神圣的、纯洁的和理性的,它承担着客观、厚重的社会责任。 亲临基层一线,置身事件之中,参与活动全程,是小记者这一特殊群体践行自身职责的最有效方式。只有通过认真的生活体验、实地观察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提问释疑,才能让小记者拓展自己有限的视野,写出贴近生活的真实文章。采访现场中,小记者们积极为老人协会打妇卫生、帮助老人们整理资料和生活用品、赠送老人们水果等为老人们送温暖实践活动,劳作之中悟新知,细微之中见真情。可见,小记者更应当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社会生活践行者。 小荷才露尖尖角。小记者们,在路上……
晚报记者 林双辉
特别策划:晚报记者部 执行:埭头小记者通讯站
本版除署名文章外,图文由以下人员共同撰摄: 埭头小记者站站长 蔡志扬 晚报埭头中心小学小记者 吴亦衍 刘莉 郑云帆 林璐 翁欣卉 许锦波 唐铠越 林颖 吴岚晴 李逸纯 林祈琦 林视刘 指导老师 林玉梅 郑俊杰 吴腾鹰 谢佳建 梁成莺 林金荣 林青花 林美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