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生活视角
“扫码陷阱”亟须清除
【发布日期:2017-04-02】 【来源:据《河南日报》】 【阅读:次】【作者:】
共享单车刚刚兴起,就有人用它来诈骗。据本报近日报道,不法分子将含有诈骗软件的二维码贴在共享单车的二维码牌上,有市民扫描时不小心就中了骗子的招儿。
  利用二维码诈骗,共享单车还不是第一例。此前就有人将诈骗二维码贴在商家宣传的二维码上,市民扫码支付时中了病毒,银行卡上的资金莫名其妙被骗子转走。
  如今移动支付应用越来越广泛,坐出租车、商店购物、饭店就餐都可以选择移动支付,带少量现金甚至不带现金就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消费者切实地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据研究机构艾瑞咨询估计,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规模达38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高盛近日发布一份报告称,现金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顶点,无现金社会即将到来,政府将是无现金社会最大受益者,因为通过电子支付手段进行的交易具有更高透明性,这带来的监管便利将令政府税收收入显着提高。高盛的报告在提醒:“扫码陷阱”亟须清除。
  人们在享受快捷支付的同时,也在承担着风险。电子支付并非完美无瑕,某种程度上存在很大漏洞,一个个美丽新陷阱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支付都需要扫码,仅在这一个环节,就有不法分子可以钻的漏洞。很多人扫码进入的是骗子提前布置的木马网站。此外,移动支付带来的透明性同样是一把双刃剑。近些年,发生在1号店、苏宁易购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客户资料丢失事件,不但使用户个人资料泄露,也让用户蒙受经济损失。正如徐玉玉案一样,骗子在电信诈骗案上屡屡得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买卖个人信息已成为一条完整的地下产业链。
  线下实体店购物遇到不如意的,消费者可以选择找商家去换、投诉,而网上被骗,消费者往往连线索都追不到。这相当于消费者是在池塘中裸泳,而骗子就在岸边伺机“钓鱼”。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做的就是提高警惕,选择认证的、规范的商家进行移动支付,而遇到不明来源的支付链接或信息,一定不能贸然打开,最好选择屏蔽,为自己的资金上好安全锁。
  移动支付优势明显、趋势无可逆转,而且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政府监管的脚步就必须跟上时代节拍。比如,网上实名认证应该是双向的,凡是在线上开展支付活动者,都要纳入监管视线。从理论上讲,网上交易都有痕迹可查,就要升级技术手段,像治安摄像头一样监管网上交易。如果骗子知道下水行骗好比是去裸泳,他就不会抱有逃脱监管的侥幸心理。同时,政府还应利用立法等综合手段,提高惩罚力度,堵住物流、支付等各环节漏洞,为无现金社会营造安全的支付环境。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