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情感
赏味元宵:天上月亮夜 人间追梦路
【发布日期:2017-02-15】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林爱玲 文/图】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这是唐朝诗人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里描述元宵燃灯的盛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借着月圆人圆之夜既是对贺新春的延续,也是对开启新一年生产生活的美好祝愿。
  莆仙人民的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也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和戏剧。而到了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则汇聚成独具特色的莆阳元宵文化。守望与传承,地方的,也是民族的。保护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在年俗里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我们的日子图的就是一份安宁和幸福。

 

    习俗元宵:异彩纷呈年俗大赏

  在正月初到二月中旬的一个半月时间里,莆仙大地接连上演一幕幕浓墨重彩的民俗大展,异彩纷呈的花式闹元宵活动把二月闹成了元宵月。各镇各村的百姓们在属于自己的节点里以各自的方式延续着宋元明清薪传至今的莆阳元宵遗韵,因其活动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参与人数之多、表现形式之繁、辐射影响之广均堪称全国之最,大小媒体不约而同地将莆田人过元宵形容为“百姓狂欢节”和“民俗博览节”。
  正月初三江东村浦口村的十五座红橘塔搭起祭祀梅妃的“果龛”,由此揭开“梅妃春祭”的序幕,四天后梅妃、妈祖、钱四娘、江国舅銮驾绕梅亭,巡游江东全境,至宁海桥,迤逦数里阖村信众鸣炮、烧贡银燃稻草迎神驾。元宵过后,正月初八拆“红桔塔”,各里社把红桔按各户人数分发,送“吉”到家。同样的为了迎接元宵,位于涵江的延宁宫也提前三天开始搭建百年来传承不绝的镇宫之宝——妈祖蔗塔。搭叠时最底层沿果盒护圈放上44片蔗节,中间留空,再一层一层沿果盒边相错搭叠。塔身整体净高4.2米,分为三段,蔗节搭至天井顶一般是360层左右,每层要求平衡,使蔗塔更加牢固美观。妈祖蔗塔寓意着生活节节高、节节甜。同时也跟妈祖焚屋引航有了联系:据说焚屋引航后,犹有未回的船只。妈祖便将自家甘蔗砍下来点燃,由于甘蔗糖分高,火焰也高,乡亲们见到火光后而顺利返航,避免船毁人亡。因此延宁宫在每年元宵节用甘蔗搭建“灯塔”,纪念妈祖。
  远近闻名的仙游枫亭麟山宫是由秀郊、东鼎、东林、荷珠、沧溪、霞安等38个自然村组建共同祀奉宋代名将杨五郎(尊称杨太师)等神祗,每年元宵节,境内的38个自然村联合举行出游,参加人数达一两千人,持续三天。绕道百多里。作为神驾开道舞,由西汉时期的“傩舞”演变而来的皂隶舞一年年地传承下来,表演者头戴凶神恶煞般的面具,手持棍棒走在队伍前面,每逢人多处就表演:两人一对,时而面对面,时而背靠背,抑扬顿挫尽显原始舞蹈单纯古朴,成为出游队伍最显眼的文化符号。
  薪火相传,火成为莆阳大地闹元宵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元宵抬棕轿跳火是莆田很多地方闹元宵的传统习俗,有的地方是跳点燃的草堆,有的地方是绕着火堆跑;而从跳火到蹈火,不管是技巧的难度上还是奉神的虔诚上,都有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意味。这一最早始于信众“为神明暖脚”的淳朴心理而衍生的习俗,在民间已经发展得更为炫人眼目,更为惊心动魄。涵江梧塘松东村元宵蹈火,先在场地上堆放柴薪,叠之四尺高,点燃后,锣鼓手使劲敲打锣鼓助威,抬轿的年轻人在宫埕前赤着双脚从烧旺的柴火轮番穿跃。熊熊烈火,滚滚烟尘,人在火中,迅速敏捷不伤分毫,呐喊声中甚至分不清是人还是神。
  到了新度镇锦墩村“砂花迎神”便上演了“满庭银花”的奇景。在正月初九的玉皇诞辰日这天,传统手工艺人把炭火烧旺后将生铁或碎铁片融化成铁水,再将铁水舀起,倾于竹片内,用木槌击打,泼向围粗、叶茂、高大的荔枝或龙眼树,铁水互相碰击,火花四溅,飞花如雪,创造出真正的“火树银花不夜天”。
  元宵花灯照亮了信仰的道路,无论是出游队伍还是家中挂灯,点燃一盏灯延长元宵夜的祝福,菜头灯、游子灯、祝寿灯……不同花灯同样的祈福。在五花八门的闹元宵活动中,东海圈灯就显得更加诗意,东沙金沙宫前,一片灯的海洋。男女老少都在光影世界中沉醉,雨夜则灯光朦胧,月夜则上下交辉,“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情顿生。
  莆阳元宵各镇各村皆有特色,还有平海城隍庙元宵出游的如上演诸神下凡、南日岛浮叶冲海如浪奔涌的豪情、笏石北极殿行傩出游威仪古朴、涵江镇前的乩童打铁球的神秘惊奇、洋尾跑廿六时十音八乐里“马踏春花绕碧水”的古韵浪漫……
  一年复一年,二月春风裁出莆阳民俗大赏,在这个月里各族人守望相祝,走街串巷肩并肩一同走过人间追梦路。从宗教和迷信色彩的诸神巡安里, 也为新的一年整个村社、族人、家庭共同寻安。

    网络元宵:传递精彩  分享快乐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元宵节不仅仅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莆田元宵也成了朋友圈里刷屏级事件。每个人都成为各自家乡的元宵节日代言人,外地朋友足不出户也能欣赏到新奇独特的花式闹元宵。微信好友艾利看了小蔡老家东海灵川闹元宵的盛况,她评论到,“好特别的菜头灯,很壮观!”
  捕捉精彩瞬间把家乡的特色的民俗文化发在朋友圈里,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也可以让远离家乡的游子一堵曾经熟悉的场景,网络缩短了思乡的距离。“从嫂子的朋友圈里看到妈妈在制作红团赶紧把视频保存下来,有空的时候看看就觉得很温暖。”远嫁的琳在假节日只能打电话给家人,虽然可以视频,但是还是少了参与感。
  好友群里,还有人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微信元宵晚会。“我们是一个微商团队,伙伴们在全国各地,为了增加团队凝聚力,所以策划了一场微信元宵晚会。”郭总是某品牌护肤品的代理商,她策划的这场网络元宵晚会则是让团队伙伴各自出个节目,然后发布在群里。有的伙伴录一首歌、有的表演一个舞蹈、还有的制作灯笼……大家发挥奇思妙想在群里各展才艺,共贺佳节。在年轻人扎堆玩的一些直播平台上,大家也纷纷晒出各自的过节法。有的网友直播家乡热闹的元宵习俗,有的晒出元宵美食、吃汤圆,也有的和网友们互动玩猜灯谜等等。通过网络直播,也能感受浓浓的过节氛围。”

 

 

    文体元宵:地气相接  文化相承

  除了异彩纷呈的民俗元宵之外,丰富的文体活动也让市民在节日里有了更多选择。莆田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莆仙大剧院从文韵、古韵、曲艺等方面策划了一系列活动,为节日增加了文化气息。
  2月4日“我爱莆图”亲子冬令营活动为孩子送上一道年俗大餐,看大戏吃红团,说方言做谜语,提花灯闹春节,孩子们可以在体验、讲座、互动、手工、游戏等丰富的形式,体验浓浓的年味。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既接了地气,又传播了文化。
  2月9日,一场由秀屿区武术协会自编自演的太极展示活动在秀屿区政府广场精彩上演。健身气功八段锦、24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陈式太极拳、太极功夫扇等套路纷纷登台亮相,过节不忘运动,借此传播健身意义。同日,城厢区华亭镇前黄村文化中心举办第四届“弘扬好家风,共建美丽前黄”乡村文化节暨“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颁奖晚会。
  拥有多年表演经验的该村舞蹈队为元宵佳节带来热闹气氛。市春晚歌手、邮政文工团舞蹈队、相声、杂技、魔术前来助阵,现场气氛一阵高过一阵。据悉,当晚的演出由城厢区提供的节目多达24个,其间还进行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颁奖仪式。为建设美丽乡村,传递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传统美德,诠释了别样元宵节,快乐中国年。

后记:传承的责任

    有人传承也会有人创新,传统节日不是“凝固的高山”,而是“流动的江水”,作为传承者有义务保留传统文化和特色习俗,而生活于斯的我们都有一份传承的责任,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播和表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手中越来越多元化,丰富和滋养属于自己的节日,也是滋养平凡生活的一份真情。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