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花篮 兜吉祥
【发布日期:2017-01-18】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欧碧仙 文/图】
春节将至,人们争相置办年货,各种年俗手工艺品也紧俏了起来。大红灯笼、烤漆花篮、民俗器乐、礼仪服装……那些与“年”有关的、在日常里被淡忘的老手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重又被投以关注的目光。而此时也正是年俗老手艺人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他们熬过了漫长而寂寞的孤独日子,在这一刻,用专注而固执的坚守,让“老莆田”韵味的春节,为这座城市增添许多传统的年味儿。

在莆田,传统民间竹编工艺品——花篮与民间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被用于祭祀、过寿、嫁娶等莆田民间活动。整个春节前后一直到二月二“头牙”期间,莆田各类民俗活动和婚嫁喜事众多,花篮的“出镜率”尤为频繁。这种过去常见的竹编工艺品,现在却是可遇不可求的稀罕物。这不,住在涵江老街后街的阿棋老人,最近也是无意间从一位挑着竹编工艺品沿街叫卖的山里人那里买到了几件花篮,还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完成花篮的最后几道工序——上漆、上油和风干。

阿棋老人在老街开着一间杂货铺,左邻右舍都是做竹编家具的邻里街坊,所以他对莆田民间竹编工艺品颇有些见地。在给白坯花篮上漆和上油前,他都要仔细地将篮盖上的纹路固定。坐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阿棋老人对待这些花篮的神情特别专注认真。他说,竹编工艺非常复杂,一个花篮,从选竹、剖竹、药煮到编织成型上漆,大体要经过十来道工序,像这样细致的手艺,没有几年功夫根本做不来。而一件竹编花篮成品的细节也是很考究的。说着,他拿起一件还未上漆的白坯花篮,放在已经上漆、上油和风干的精美花篮旁,指着白坯花篮上的纹饰和图案介绍道,传统的莆田花篮,往往在篮身、篮柄刻有纹饰,篮盖上有福字或牡丹花等图案装饰,篮身与篮盖的编织纹路也各有特点,这些细小纹饰使竹篮看起来更加美观也更加生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涂上了朱红色油漆和桐油的精美花篮上,除了篮身和篮柄上的纹饰,以及篮盖上的福字外,一般还会根据用途写上“丁财贵”等吉祥话,寓意着吉祥、喜庆。 上了漆和桐油的花篮防腐、耐用,是民间不少传统家庭家有喜事时求之不得的工艺品。“买到这几件花篮已经是难得,下次要想再买啊,也不知道要从何找起了。”老人们对于传统民俗用品的情怀更甚,所以,阿棋老人对这几件难得遇见的花篮自是宝贝得很。潜心几日,精心完成最后的工序,然后,也不声张,只是左邻右舍见到了,都来央着他割爱,热心的老人也不好拒绝,也便低价转让了三两个出去。 对于每一个情怀依旧和一心希望保留传统的人来说,每一件手作的物件都是艺术品。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变化,莆田民间的很多传统习俗和传统仪式被简化,民间对花篮等传统民俗手工艺品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减少,一个个传统行业,日渐式微。在莆田,除了老街里的零星老人还偶尔做着竹编或竹制品的手艺,秀屿区笏石镇下郑村素以“草竹编”传统工艺扬名,村里有一半以上的群众从事草编、竹编等工艺品加工,以家庭作坊为主要生产单位。2009年,笏石下郑竹编工艺成功申报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棋老人说,“这是对传统老行当的致敬,也是对守艺人的褒奖。”而我们也希望,这是另一个工艺时代的开端,而不是一个传统行当的结语。
|
匠心丈量 毫米对决 我市举行工程测量员岗位技能竞赛
少年“跃”山海 非遗“动”起来
翰墨书百年 丹青绘匠心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