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乡音,永远的家园
鹤发童颜齐唱童谣
【发布日期:2016-04-20】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林爱玲 文/图】
能想到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场景,是爷爷闲庭信步轻摇蒲扇,幼稚孙儿逗猫惹狗;是孙女归家迫不及待呼唤“奶奶”,厨房老妪闻声应道“金nuo”;夕阳下,是外公举着孙子走过他劳作的菜园,外公顶上孙儿,孙儿顶上落日余晖,身后追着小儿妈妈,小儿嬉闹藏进外公肩头,一串一串笑语;还是鹤发老者吟唱他的童谣,黄发孩童跟读没到过的从前……

4月16日,周六下午,莆田市方言研究会研究员林春明老师在莆田市图书馆教孩子们学童谣。73岁老者白发苍苍,端坐讲台淡然如钟;台下孩童动若脱兔,兴致盎然。面对台下,林春明隔着岁月鸿沟,启齿:乡音未改鬓毛衰,我们莆田人说的方言是莆仙话…… 童谣里这样唱:《道一糕》: 道一糕,道一饼 寡分桃,汝分饼 桃红红,饼生虫 虫会咬,变做鸭 鸭而泅,变做球 球会拍,变做册 册会掀,变做甑 甑会刁,变做鸟 鸟会飞,变做炊 炊做红团绿豆馅 老婶妈爱食伓敝咬。 “寡”字在古代只有帝王才能称自己为“寡”,“汝”是你的意思,莆仙话保留了很多中原古汉语的特点,“泅”就是游的意思,也是文言古语。“册” (莆田话读cà)字是象形字,以前人们把竹简串起来就是现在说的书了,我们现在还说“册”,对古老语言的传承。“甑”(giēn)是一种用来装腌菜的陶瓷器皿,有些人家里现在还有……林春明老师一字一句跟孩子们解读其中的意思,笑着望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稚嫩脸庞。随后,带着孩子们一起读起这首《道一糕》,三遍过后,孩子们已经能完整念出来了,这首体现莆田端午节文化的童谣不仅押韵有节奏,更是朗朗上口,跳跃性地文字生动反映出孩子们调皮、恶作剧的心理反映,也是一种孩子们对练习方言的锻炼形式。 随后,林春明老师再带大家学习了《阿妹哥》和《拖砻舂米歌》两首童谣,他带着孩子们回溯过去的生活场景,用诙谐活泼的语气齐声唱起了“阿妹阿妹哥,头理生搓搓。今年十八岁,嘻摆起有最吭。手里挂花篮,卜去行底落?无去行底落,卜去厝看伊妪。” 在《拖砻舂米歌》里,林春明回忆起小时候他们一边舂米一边唱歌的场景,尽管当时连饭都吃不饱,小孩子总能自娱自乐。“蚬还未曾磨,蜀囝蜀戈箩,箩无耳,交给雷公老蛇视。”怪诞的独白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也诠释了儿歌童谣大多反映的是儿童的生活情趣、思想感情或对客观事物的看法。 孩子们天生就是语言学家,一小时的讲座后,三首童谣都能顺利唱下来。据记者现场采访,很多孩子并不会讲方言,家长们希望能借助这样的机会让孩子开始学讲莆田方言。作为莆田乡土文化的研究员和保护者,林春明十分重视乡音的普及意义,他说:“从小娃娃抓起,就是抢救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铺垫,因为乡音是维系五湖四海游子们的精神纽带,不管你走到哪里,有熟悉的方言响起来,就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据林春明介绍,目前收集到的莆田童谣有10多首,莆田还有鲜为人知的山歌、俚语等优秀方言文化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并得到相应的重视和留存。 |
匠心丈量 毫米对决 我市举行工程测量员岗位技能竞赛
少年“跃”山海 非遗“动”起来
翰墨书百年 丹青绘匠心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