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通衢大邑 半城莆田
【发布日期:2015-11-18】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林爱玲】

1平方千米的南门在莆田记忆里可谓“通衢大邑”——拥有生活里最早的一声吆喝,聚集了最生鲜的早市,楼不在高有名乃大的酒店,教育界里的标杆学校,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不夜南门……以及,半城莆田人的老屋,敢为城市当家做主,而今的南门成为集餐饮、娱乐、商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城市景观社区。
南方,是一个充满希望和遐想的词;南门呢,比较休闲和宜居。家就应该在一个没有压力的地方。 周围有好几个朋友,拥有南门的老房子而又住在其他地方的家里。他们中或许成为每月按时收到租金的房东,或许有时候受到户籍管理要回到片区办理相关证件,或许为了孩子的读书又迁回老房子。每当夏季台风盛行的时候,总是收到更多的关心,水往低处流,南门的你还好吧? 当人们关注拔地而起的新城区时,庞杂的南门生活区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看起来翻新得有点慢。然而早在70年代,南门还是南门村的时候,鳞次栉比、错落无序居民房却是莆田最早改建的一个片区之一。70年代的莆田还是个贫困县,南门的发展映照了一个城市发展的缩影,当时的南门村从一个人均仅有3分面积的三旱九涝的田地的农业区发展成为如今集商贸、娱乐、文化、教育为一身的城市重镇,经济水平跃居全市首位,离不开80年代时任村党支部方文煌,具有超前眼光的方文煌紧抓改革开放的契机,根据南门村所处的区位优势,及时作出了“依托城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决策,利用城市开发征地而得的20万元巨款,建设一条300米长的“农民街”。明白村集体搞经济建设才是出路的南门人,随后又集资创建了南门农贸市场。


一座城市因为有了主人翁精神才有了发展的荣光。农民街和农贸市场的建设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南门村的一部分地盘变成了城市建成区。1992年莆田市内福厦公路南移,由东而西贯穿南门,南门居委会紧抓机遇,利用多年积累和征地款,建起了一座10层高的南门饭店;1994年,建起一座12层高的南方大酒店;1998年,投资兴建了一座16层高、基本按三星级标准设计的壶兰大酒店。同时,南门加油站、南门荔枝公园、南门工业区、南门骨科医院等集体经济实体一个又一个应运而生。 敢为人先,敢为城市当家做主,南门人的果敢创造了如今富庶的社区生活圈。对于外来朋友看来,南门是个接纳性很高的地方。这里不同于分工明确的其他城市部分,这里更有生活的气息感,也因其有完整的城市配套功能。久居莆田的人对南门的地理方位都会熟悉,因为一个南门片区就有非常多的“大地方”:经年被人熟知的酒店、远行长途客运站、城中名列前茅的学校、新闻传媒窗口晚报社、最大的农贸批发市场、偌大的建材城、加油站……

70年代的南门路,曾经的“通衢大道”,俗称南马路,南门马路的意思。但是在现在的地图上搜索不到南马路,而有一条更撑得起通衢意思的莆阳路。从沟头圆圈到天九湾这一条长街,近年完成了白改黑工程,而翻新的不仅仅是一条马路,沿路两侧的发展和革新对于南门片区意义重大。古玩市场、文创城、家居城的相继落成,可见新发展时期南门意在打造宜居社区的建设思路。莆阳路与胜利北街交叉,叉出的田字圈皆属于南门圈。南门圈巷陌交通,人口密集,商户林立,车水马龙,从不缺少热闹。在动车还没有通车前,南门汽车站依托福厦路的便捷每天迎来送往,因此成为很多人来莆田创业的起点,车站也见证了从莆田走出去创业的一代代家乡人。日夜兼程的旅途承载着每一个普通的梦想,也流淌着都市发展力迁移共荣的血脉。 南门的夜晚华灯闪烁,这里的夜比别处更显得旖旎。上夜班的的士师傅詹小军说:“往年这里顾客很多,通宵都有人打车,现在少了。但是开出租车,晚上的南门客源还是比其他地方多些。”今年8月份,南门扫黄事件沸沸扬扬,给予南门占有很大比例的南门娱乐桑拿灰色产业一记重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娱乐产业依然会成为南门发展的一道“明媚的忧伤”。 新的商业模式的遍地兴起,城市综合体概念的普及对南门分散的商业造成一定冲击;速八、七天等全国性连锁酒店的入驻,对南门本土的小旅馆也造成影响;五十米路会所娱乐业和新兴商业圈配套连锁餐饮的兴起,南门原生态经济的发展逐年呈现疲态,一个旧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变革转型。而今新的发展时期,南门更应与时俱进,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转型带动社区产业升级。

从1992年7月起,南门社区在全市首先实行居民养老金制度以来,南门拥有市区最让人企羡的退休福利,“老有所养”是前后辈们共同的奋斗愿望。昔日通衢大邑,当以建设广厦千万为己任,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南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绿色文明宜居宜业新城区。
|
匠心丈量 毫米对决 我市举行工程测量员岗位技能竞赛
少年“跃”山海 非遗“动”起来
翰墨书百年 丹青绘匠心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