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工艺
中国画思想文化上的错位
【发布日期:2015-10-28】 【来源:美术报】 【阅读:次】【作者:】
    传统笔墨和写意精神的流失,使中国画创作陷入了一种虚妄和怪异。
    上个世纪20年代,我们提出了“中西结合”的口号,而表现在中国画创作上到底谁结合谁、怎样结合的问题却始终没得到解决。特别是“八五”新潮之后,在西方文化强势的猛烈冲击下,实际上传统的中华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撞击,甚至是强暴。传统笔墨被消解得无影无踪,写意精神被剥蚀得遍体鳞伤,中国画创作进入了一种虚妄和怪异。首先,是中国的美术教育出现了大问题。当年徐悲鸿引进西方美学教育,无疑给沉寂多年的中国画坛带来了一股清风,特别是提出艺术家深入生 活,贴近大自然去写生,对中国画创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其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许多人把我们民族的笔墨线条和写意精神彻 底抛弃,而将西方一些绘画技法奉为神明,一味地追求写真、写实,使中国文人画成为板滞、机械的摄影术。悲鸿先生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他把白石老人请到中央美 院的讲台去做示范,其良苦用心,世人皆知。
    悲鸿先生的初衷是把西方的造型、透视与中国的笔墨写意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改良中国画的目的。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就连他自己也没有完全结合好。他书法 本来不错,完全可以“以书入画”,然而,他画奔马,只是色块堆砌,缺少书法线条的力度和笔墨筋骨,马便有形无意,精神尽失。
    这种影响一直延伸到今天。各大美术院校只注重技法学习,而忽视人文教育。可笑的是我们各大美术院校招研究生,不考古汉语,却是英语一票否决。孰不知,中国画不是构建在英语之上,而是必须以国学积淀为支撑的。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人文精神的集体失语是不足为怪的。
    从全国大大小小的美展来看,许多画家的创作,尺幅越来越大,制作越来越精细,而内容越来越空,情感诉求、精神含量越来越萎缩。
    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借鉴西方绘画技法,本来并无可厚非,但谁为主体至关重要。丢掉本民族的文化主体,去“全盘西化”,无异于舍本求末。传统笔墨是中国画 的基础,没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根本画不成中国画,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躯壳,便是一具僵尸。中国画如果丢掉了笔墨和写意,便失去了它赖 以存在的基础和精神内涵。因此说笔墨和写意的流失,不仅是技术方法上的流失,更是思想文化上的错位。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