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工艺
陈国兵:理论与实践并行
【发布日期:2015-10-28】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林垦】

 

    陈国兵,1975年出生于黄石镇金山村,那是一个有着浓厚艺术氛围的村庄。虽然,当时大家把学习雕刻看成是一门谋生的手艺,但是,许多人都在这一个行业里闯出“名堂”。陈国兵从小耳濡目染,这也为他的从艺道路打下了基础。
    细究陈国兵的求学经历,可以看出一个新型艺术家的成长曲线。他从小接触木雕,10多岁开始拜师学艺。1990年,在民间老艺人的鼓励下进入福建艺术学校学习雕塑专业。不过,对于为什么要进学校学习雕塑理论,那时,陈国兵并不能理解,因为那时还是手口相传的学艺年代。
    陈国兵听村里的老艺人说,现在要学,要到艺校里去学基础。当时陈国兵不是很明白,但他的父亲就对他说,老艺人肯定不会错。后来就把陈国兵送到福州学习,学的是比较现代化的素描,陈国兵感觉没什么用,第一学期产生排斥感。

 


    渐渐地,陈国兵发现学习的奥妙,于是,他静下心来,潜心学习。三年之后,陈国兵不仅理论水平提高了,而且雕塑的技艺也成熟了,作品更具有内涵。毕业后的陈国兵继续跟着他的师傅到全国各地以木雕为生,从而也不断地积累经验和资本。当时,很多的民间艺人都笑着称,他是理论与实践两条腿走路的人。2006年,陈国兵创办了“莆田兴木工艺美术馆”。
    追求艺术的道路是漫长的,工艺如何更加精湛,雕法如何更加传神以及设计理念如何与时俱进,陈国兵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陈国兵的作品构思巧妙、题材新颖、造型优美、刻画细致,栩栩如生,很多作品被博物馆或者个人收藏。
    如今,有不少年轻人找陈国兵学艺,不过,他感觉现在的年轻人都相对比较浮躁,但学习木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要有恒心。对于木雕工艺的传承发展问题,他觉得重回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就长远来说,木雕工艺的传承应当走政府主导的“学院派跟民间派”相结合的模式,在大学里开设木雕工艺课程,教授传承木雕文化;社会上以“工作室”的形式为工艺大师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培养木雕工艺人才,这样才能在创新中传承中国的木雕工艺和木雕文化。
    陈国兵带徒弟一两年后就要放他们去学校里进修一段时间,因为现在的工艺脱离不了院校的。他认为到院校学习,最起码技术比较扎实。
    陈国兵表示,理论学习对于艺术语言的寻找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论学习,会让人明白什么是优秀的艺术、什么是低劣的艺术、艺术的精神是什么和艺术究竟靠什么来吸引观众等等一系列问题。他将用一辈子时间来学习这门艺术。他认为工艺这东西是活到老学到老,工艺这一块没有谁高谁低,关键是看你自己对这个事业的把握。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