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工艺
邹开森:作品是艺术生命的延续
【发布日期:2015-09-30】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林垦】

 

    邹开森,1977年出生于莆田黄石镇一个工艺世家,家乡浓厚的艺术气氛直接影响了开森的人生,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向往雕刻,立志成为一个木雕艺术家。1992年,在读高中的开森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放下学业,踏上漫漫学艺之路。
    带着青春的梦想,带着对未来的憧憬,邹开森拜莆田木雕艺术家陈国华为师,开始了学艺的生涯。青葱岁月里,他开始与艺术结伴。聪慧而好学的他很快就学会了木雕的基本功,泥塑,打胚,修光等样样精通。他的技艺也获得了师傅的认可,很快就让他独立创作,而年纪轻轻的他也没有辜负师傅的一片苦心,他夜以继日,用心琢磨,创作出一系列精品。不仅让人刮目相看,还在业内很快就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邹开森说,与木结缘,并非偶然,莆田是工艺美术之乡,这里沉淀的何止是百年的艺术底蕴。他从小在这样的氛围里成长,家乡人都把学习雕刻当成一门谋生的艺术,许多人在这个行业里创出了“名堂”。
    几年后,学有所成的邹开森开始了打工生涯,他先后在莆田许多知名的木雕厂家打过工。期间,他还随老艺人们学习佛像泥塑。这一段时间里,他学习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坚持创作。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所拥有的成就也许取决于年轻时对理想的坚持,对艺术的执着。
    2000年以后,邹开森开始踏上塑佛之路。雕与塑本是同根同源,在他看来,选择塑佛,对于自己的技艺提升更是一个重要的历程。作为艺术家,一件好的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他艺术生命的延续。一件艺术作品的形成必须经过选材料、设计图纸、打大胚、打细胚、修光、磨光等工序,而这每一个步骤无不凝聚着艺术家的心血与智慧。
    邹开森每拿到一块材料,都会先根据材料的特点,依木造型构思立意与点题,充分利用每一块原木的形、色、质的天然美,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和智慧赋予艺术生命。真正的大师讲究量料施工、因材施艺,“料像什么就做什么”,在没开活之前脑子里就有成品的模样了。邹开森表示如果遇到难“欺”的料,要提醒自己不急于制作,有时要琢磨几个月甚至半年才确定设计方案。不把料在手里弄熟了,在心里弄明白了,绝不动刀。
    谈到创新,邹开森说,这个词语大家都懂,问题是怎么创新、怎么继承跟创新。现在大家都谈到,很流行讲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没有继承创新就等于没有基础了,脱离了历史的东西创新,凭空塑造一个东西。只有继承没有创新就没有时代感的东西,就是照办照抄历史的东西。现在整个行业都在说在继承的基础上来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吻合时代,又能够跟的上节拍。在继承的基础上,按照现代来创作,这样才更具有历史性、文化性。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