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工艺
林辉:生产再忙 莫忘质量
【发布日期:2015-07-15】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林垦】
林辉,1959年出生,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莆田市传统手工艺商会筹处主任,并被聘为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名誉会长。70年代在江口百二橺随父亲、兄长学习制作景泰蓝技艺及机械加工手艺,他曾创办过机修厂、湿巾厂、钟表厂等,涉及行业广泛。2012年,他与家人创办了“莆田市万物宝艺术品有限公司”,后创办“涵江区静远堂景泰蓝研究中心”,任艺术总监。
  景泰蓝,又名掐丝珐琅。工艺起源于公元前十二世纪。曾盛行于欧洲和西亚的部分帝国。珐琅工艺传入中国后不久,便溶入到中华文化大熔炉,其制造技艺与艺术创造理念受到中华文化的极大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铜铸胎珐琅器。
  林辉从小就钟情于珐琅工艺,在祖辈的言传身教中,更是将这一传统工艺继承并传扬海内外,并被世界景泰蓝大王陈玉书主席授予“福建景泰蓝大王”的称号。林辉经历过文革的动乱和改革开放的非凡时期,对祖传的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无比钟爱。他对充满离奇而曲折的珐琅工艺传承历史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在20多岁之时,他就下定决心,要把祖上代代相传的珐琅工艺发扬光大。但当时资金比较困难,他于是摸爬滚打,办厂经商,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拼搏,终于有了一些资金积累。他创办了“万物宝艺术品有限公司”,开启了一段对珐琅工艺继承、研究和创新的历程。
  “一件珐琅百日工”,一件精美的珐琅作品需要经过设计、泥塑、铸造、掐丝、点蓝等几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以严格的要求和严谨的工艺来完成,且基本都是靠手工打造。可以想象,一件珐琅作品的工艺价值有多高。
  “抓紧每一道工序,做好每一件产品”、“生产再忙,莫忘质量”。在林辉的景泰蓝加工车间,记者看到了两行这样醒目的标语。但质量过硬与否,两句标语说明不出什么问题。走访车间,真相便马上浮出水面。掐丝是珐琅工艺的其中一道工序,由丝工根据事先设计好的的画稿,用镊子将压扁了的细紫铜丝,掰成不同的图案花纹,再用白芨粘附至铜胎上。在掐丝车间,记者看到几名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将花纹状的铜丝附着至铜胎上。这是一个细致活,必须长时间盯着看,而且不容差错。一旦出了错误,还将对后面的几道工序有直接的影响。一尊佛像的莲花底部,一处根本不明显的地方,记者惊奇地发现,工人也在上丝。那是一处外行人根本不会去关注的地方,林辉解释道,对每一道工序绝不偷工减料。掐丝工序只是几十道工序中的一道,但仅是这道工序就已经能看出了整个制作过程的繁琐复杂。
  林辉在创新和传承上,保证和提升了产品质量,也使他的产品成为工艺界的璀璨明星。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