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二十五年(1155)10月,恶贯满盈的奸臣秦桧病死。次年正月,黄公度被召回朝,任左朝奉郎。一日,高宗皇帝召见黄公度问以政事,黄答:“请皇帝总揽朝纲,使风俗纯厚。”受到高宗赞赏采纳。高宗还问道:“你在肇庆久待,可知岭南一带有何弊政?”黄公度答:“民弊多矣。广东小郡,有的十年不派官治理,代理者大都苟且为治,郡政废弛;有的即使派来长官,不过一年半载就卸任而去,朝廷只好另派新官。这样,地方疲于迎送,民受其害。”皇帝赏识黄公度的忠耿,就说:“如果你归属吏部,就不会出现这种弊病。”于是当即下诏,封黄公度为吏部考功员外郎(正七品),专门负责此事。 然而,任职不到一年时间,这位正直、儒雅的莆田人就病逝于任所,年仅四十八岁。当时朝野上下“闻者皆以所蕴未究为惜” ,都说“以公度之才识,造福国家,当有一番成就” 。噩耗传到黄公度之地的岭南,“邦人像而祠之” ,朝廷赠二品正奉大夫,葬于莆田枫莲山,此山故名状元山。虽然,黄公度在宋代状元之中官职较低,仕途不达,《宋史》无传。但他诗文词赋兼备,着有《汉书镌误》、《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传世。 莆田状元史上的第三位文状元是郑侨。 郑侨(1132-1202年),字惠叔,号回溪,兴化军兴化县福兴里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士大夫家庭里,叔父郑樵、郑厚都是当时小有名气的史学家和理学家,人称“溪西先生” 和“溪东先生” 。他还是南宋第三位文状元汪应辰的女婿。 明《兴化府志》载:“乾道五年(1169),廷试进士,有司奏(郑)侨策居第二,(宋)孝宗览而异之,擢为第一(状元)” 。状元及第后,郑侨被授予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步入仕途。任职三年,克己奉公,勤于政务。时正值闹饥荒,他向帅守提出救灾利民的多种措施,讲求“荒政数十事” ,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乾道八年(1172),因孝宗皇帝召对入京,擢任校书郎。又采纳郑侨的建议,免除江右地区的税米十万斗。不久,转任着作佐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振刚划弊,不严而肃” 。 淳熙八年(1181),孝宗询知郑侨风绩,欲召为言官,“数对宰辅问其来期。(郑)侨以有妻之丧,累丐祠,主管神佑观” 。后累官礼部郎中兼太子侍讲、起居舍人兼权给事中、中书舍人等。 淳熙十六年(1189),郑侨以统金国贺正使身份出使金国贺岁,到达金国时金主已病重,“其下匿不以告” 。大年初一大早,郑侨将入宫门,金国宣徽使传出话来:“(主上)感冒,未能视朝,令(宋国)使人就东上阁门进书。” 于是,金国馆伴使10余人引着郑侨要从东阁门入宫,郑侨递国书原应从正宫门入,为国家体面,他捧国书屹立不动,徐徐说道:“东上阁门,是你们金国臣寮进表章之地,某等恭持宋国皇帝书来,乃于此投进,他日使还复命,追究我失职之罪,首领不保,不如死守以全职分。”金国的馆伴知道郑侨不可屈服,即密告以金主病重之意。事关国体,郑侨还是不退让,自上午至于日中,声色愈厉。久之,宣徽使只好再出面说:“使人且归馆。”太阳要下山了,金国方面复遣吏威胁郑侨接受从东阁门递国书的安排,且谓:“书不进,何以得归?” 郑侨说:“你们若固执用强,我微躯且不足顾,何归之云!” 大年初一天都要黑了,贺岁国书还递不进去,金国只好传命郑侨带国书返回。回至中山,就听到金主去世的消息。至宋国边境,光宗皇帝已受禅登位。郑侨还在路上就被授予给事中官职。回朝入见,光宗嘉奖。有一天,侍从官们同到重华宫见太上皇,孝宗当众对郑侨说:“卿守节不屈,举措得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