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南湖三先生何时入莆倡学(1)
【发布日期:2016-11-22】 【来源:】 【阅读:次】【作者:阮其山】

    编者按:在莆田历史文化中,由于古代史籍记载欠缺等因,一些历史人物与事件不甚明晰,致使后人为探求真相而聚讼纷纭;一些历史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对其人其事缺乏必要的论证,往往似有而无,似是而非,令人不明真相,无所适从;一些历史问题,虽有定论,若加探究,仍感证据不够充分,而将信将疑。统谓之“历史文化之谜”。本报将陆续筛选莆田历史文化上的一些有争议的重要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辨析问题焦点,疏理论据,补充有关史料,进一步加以考证,以飨读者。

 

  昔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来莆倡学,无疑是莆田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后世文史家一致推崇郑氏三兄弟开学之功。明名臣郑氏后裔郑岳《莆阳文献·郑露传》,援引明太祖辅国重臣吴源评语,谓:“(郑)露,豪杰士也。业儒于比屋来为儒之时,事诗书于举国不事诗书之日。而后之‘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皆以湖山之绝响振之。莆之衣冠文物,实自露兄弟开先之也,后人因称为‘南湖三先生’云。”城厢北门树立的“开莆来学”牌坊,纪念“南湖三先生”倡学。然而,对于郑氏三先生为何时人,何时入莆倡学,后世史籍与谱牒则持说不一。史籍多谓郑露三先生为梁陈间人,谱牒则谓三兄弟为唐时人,两说相差达二百多年。后人虽多有考证,依然是各持所据,令人莫衷一是。本文疏理两说之据及其争论之焦点与疑点,以利深入论辩。
  一、史家之梁陈说
  考载籍,唐御史黄滔《南山灵岩寺碑铭》,是已知最早记载南湖三先生开莆来学事迹的文献。其文曰:
  粤(“粤”通“曰”)灵岩寺,乃莆山之灵秀焉,神授焉。懿!夫狱立大山,堆下数峰,面乙臂坤,石嵌松瘦。
  昔梁、陈间,邑儒荥阳郑生家之。生严乎一堂,架以诗书。
  既而秋夕,风月清朗,俄有神人,鹤发麻衣,丈余其状,见于堂曰:“诚易兹为佛寺,善莫之大。”生拜而诺,瞬而失。旋以堂居僧像佛,献其居为金仙院,即陈永定二年庚申也。
  碑文记述,陈永定二年(558),出自荥阳郑氏的莆邑儒生,梦见异僧求地,遂献其居为金仙院故事。碑记本是记载灵岩寺创始历程,却道出梁、陈间邑儒荥阳郑生,家莆山,架书堂、习诗书事迹,不意成为梁陈间,南湖郑氏开莆来学的最早文献记载。
  黄滔作为吾莆唐代文学大师,有“文章初祖”之号,闽地当时的金石志铭多出其手。《南山灵岩寺碑铭》记载南山灵岩寺的草创历程,兼述林藻、林蕴、欧阳詹等文士,居此业文,而后皆中殊科的盛况,成为莆田历史文化的宝贵文献。
  必需指出,本碑记乃是莆滔于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后,东归莆阳搜寻旧址、遍访旧僧而后作。时距梁陈郑露开莆来学,虽已三百三十余年,但有寺僧之相传,不至于太多失真。正因其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而为后世诸家史志所本。
  成书于南宋嘉定间,莆阳贡士李俊甫《莆阳比事》,《干戈不动,弦歌相闻》条曰:“莆为文物之地旧矣。梁、陈间已有南湖先生郑露书堂(原注:露,一名褒。今广化寺讲堂是也。)唐林藻、弟蕴肄业其地。欧阳詹自泉山焉。原其所倡,非在常衮入闽之后也。国家涵养日久,迄今有‘三家两书堂’之谚云。(原注:以郡志、郑家谱参出)”。“罗汉化院,神人请地”条曰:“广化寺,梁、陈间邑儒郑露之居。俄有神人,鹤发麻衣,夕见于堂,请易为佛宇。露诺而献之,为金仙院。时永定二年也(原注:详见《寺碑记》)。”按,莆田历史上尝纂修《(兴化)图经》、《(兴化)旧经》、《(兴化)日记》、《莆阳旧志》、《兴化军志》、《莆阳图经》(钟离松主修)、《莆阳志》(潘    主修)、《莆阳志》(赵彦励主修)、《莆阳人物志》(何铉续修)、《莆阳志》等多部郡志,多为南宋时纂修。李俊甫修《莆阳比事》,“上考史记,旁摭纪录,下至诸家文集行实、碑碣书尺,悉从采掇。询于耆儒,参之故老,积十余年心目之勤”而成书。所载南湖“郑露书堂”条标明“以郡志、郑氏家谱参出”,可知其所参阅的郡志、郑氏家谱,乃是持梁、陈间人之说。与唐黄滔《南山灵岩寺碑铭》所记是一致的。
  有明一代,多家史志记载郑露来莆倡学事迹,均持“梁陈说”。
  明四辅重臣吴源《南湖郑太府卿先生事述》曰:
  露,莆田郑氏初祖也。莆田本泉州南安县莆田之地,晋时犹未见载籍。而露之祖昭,以永嘉元年入莆,爱其南山,迁祖坟葬焉。则郑虽未家莆,而    上之木,已是为子孙瞻依矣。梁、陈间,山川清淑之气,犹局于力量之卑弱,未发泄于秀民硕士,而亦蔑(未)有为儒学者。而露独与其弟庄、淑、庐护墓侧,因而卜居南山之胜,可谓善继志述事。而又嚣嚣然,堂其诗书于堆青积翠之下,寒泉叠    之间,至使乡人称为‘南湖三先生’。而郡志以湖山书堂专为露作,无庄、淑弟名,则郑之绵绵延延,自露始世其传。而莆千余年诗书礼乐之懿,衣冠文物之盛,亦露始倡之也。陈永定中,以梦舍书堂为永丰庵,即今广化寺大殿地,而迁其祖十二丘于西峰下,架小书堂以居,即今广化寺崇信庵地。露,儒者。非必有慕于佛,而一梦之感,遽舍所盛爱,如此亦可见其心地澄澈,举世间之可爱者,无足干其念虑矣。郑氏之谱,称昭为刺史;露,太府卿;庄,中郎将;淑,别驾。嗟夫,露,豪杰士也!崇儒业于比屋未为儒之先,事诗书于举世不事诗书之日。而后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皆湖山之绝响振之。而二林忠孝,一方文武魁亚,大科之岿,掇宰执名从之哀登,莫非露以其无文犹兴者启之,莆儒学流派之长,岂不以发源之远,故首论次之。噫!(林)蕴之忠,(林)攒之孝者,学之力;而开先吾莆之学者,谁与先河后海,可不推本于岷峨、积石之始发乎?吴源之《事述》,记述梁、陈间郑露来莆业儒事迹,高度评价其开启莆田衣冠文物之功。其时间、地址及其家世、身份记载为明确。文中提及“郡志”、“郑氏之谱”,表明其所依据。鉴于宋代郡志,除《莆阳比事》外,现均已失传,故吴源之《名公事述》,尤显其传史价值。所述郑露三先生倡导事迹,无疑反映了宋代旧志的记载,因而为明代诸家史志所援引。
  郑岳《莆阳文献列传》,将郑露传列为第一传,并明确标示“梁陈”时代。传曰:“郑露,字思叟。其先出荥阳,过江入闽。远祖昭尝过泉之莆口,爱其风土,因迁祖坟于南山葬焉。至陈时,莆犹未为县,人来知学。露与其弟庄、淑,自福之永泰徙莆,庐护墓侧,据南山之胜,构书堂以修儒业,时作篇章,以训子弟。自是莆人化之,始兴学。”传文援引四辅重臣吴源谓郑露“豪杰士”评语,并注明传出吴源《名公事述》。
  郑岳《南湖郑氏祠堂记》《南湖乔木图诗》,提及郑露舍地为寺,和陶冶林藻、林蕴、欧阳詹事,与六百余年前的黄滔《灵岩寺碑》遥相呼应。明周瑛《兴化府志》,对郑露兄弟开莆来学事迹记载尤为详尽。其《儒林传》在标示“梁陈”下载:“郑露,字恩叟。其先出荥阳,过江入闽。远祖昭尝过泉之莆口,爱其风土,因迁坟于南山葬焉。至陈时,莆犹未为县,人不知儒学。露与弟庄、淑自永泰徙莆,庐护墓侧,卜居南山之胜,构书堂以修儒业。后因梦舍书堂为永丰庵(原注:即今广化寺讲堂地),又舍所居为金仙庵(原注:即今广化寺大殿地),别架小书堂以居(原注:即今广化寺崇信庵地)。自露倡学后,莆人始兴学,号为南湖三先生。按《郑氏家谱》称,露为隋太府卿;庄,中郎将;淑,别驾。(下注“出《事述》”)其《学校志·书堂(附)》载:“湖山书堂。在莆田县南五里,梁、陈间邑儒读书之所也。莆未塍海时,海湖直至南山之下,波光山色,互为动荡,故书堂据其胜以名。露有弟曰庄、曰淑,同读书与此,莆人称‘南湖三先生’。后露以其地施为金仙院,吴四辅《事述》,以为今广化寺崇信庵地是也。”其《郡祀志》载:”梁、陈南湖三先生祠堂。在今广化寺中。初,邑儒郑露与弟庄、淑家于此。后感异梦,以其地归释氏,即今广化寺是也。今寺讲堂东北隅,有三先生祠,像如仪。郑氏子每岁三谒祠,寺僧皆为斋供云。”周瑛三则记载,均持梁陈说,传文出自吴源《名公自述》,并指明书堂、祠堂之现址。又以《郑氏族谱》所载三人职官职备存异说。
  黄仲昭《八闽通志·人物传》,亦于“梁陈”之下载:“郑露,字恩叟,莆田人。梁陈时卜居南山,与群从庄、淑构书堂于其间,号‘南湖三先生’。郡人业儒自露始。”原按:“宋叶适志郑耕老墓,刘克庄志郑浚甫墓,及国朝方时举《人物志·郑济传》,俱称露为太府卿。又按《方舆胜览》及《莆阳旧志》,皆以露为梁、陈时人,而郑氏子孙又谓实生于隋季,至唐官太府卿。盖其祖昭自梁时入莆,已尚诗书,至露而始着,故推本言梁时也。”明何乔远《闽书·英旧志》亦在“梁陈”下载:“郑露。字恩叟。其先出荥阳,过江入闽,居于永泰。远祖昭,过莆口,爱其风土,因迁葬其祖于莆口南山。莆至陈时,犹未为县,人未知学,露与其弟庄、淑来庐坟侧,据南山之胜,构书堂湖上,勤修儒业,莆人化之。”(下引吴源评语,略。)明林登名《莆舆纪胜》“凤凰山”条载:“凤凰山,在郡城西南三里,梁、陈间邑儒郑露家此。永定二年,有神人鹤发麻衣,夕见于露之堂,请易为佛宇,露因献其地为金仙院”。官修《明一统志》[宫室]“湖山书堂”条载:“湖山书堂。在凤凰山麓,梁时邑儒郑露居此。”[寺观]“灵岩广化寺”条载:“灵岩广化寺。在府城南,梁时邑人郑露舍地建。”明周华《兴化县志·大姓志》云:“郑氏。古荥阳人。梁、陈间,中郎将庄与其兄、弟淑,倡学南湖山,寻卜宅于福兴里寻洋。子积,事唐为金紫光禄大夫。子方迕,仕为殿中丞、上骑都尉。”《儒林传志》在“陈”下载:“郑庄。字瑞叟。其先出荥阳,过江入闽。远祖昭尝过泉之莆田,爱其风土,因迁祖墓于南山葬焉。至陈时,庄乃与兄露、弟淑,自永泰徙莆,庐护墓侧。据南山之胜,构书堂以修儒业,作篇章以训子弟。后乃卜宅于游洋之浔洋。……官中郎将。”上列史料表明,南湖郑露三先生为梁陈间人,乃是有明一代主流史志的一致看法。有清一代仍以“梁陈说”传史。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