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状元史上的第二位文状元是黄公度。 南宋绍兴八年(1138),朝廷举行戊午科省试。黄榜公布那天,传出喜讯:该科进士总数293人,莆田举子有14人榜上有名。其中,黄公度为进士第一,陈俊卿为第二,七十三岁的林邓为年纪最大的进士,十八岁的龚茂良为年纪最小的进士。地处东南沿海偏僻地带的福建路兴化军竟然魁、亚联登,四异同科,因此轰动京城,出尽风头,一时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是年,由于皇帝不亲策(即没有举行殿试),省元黄公度被宋高宗特旨赐为状元及第,陈俊卿为榜眼。当时兴化军有旗语曰:“ 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 宋人《莆阳比事》记载着莆田的这一科举风流。 黄公度(1109-1156年),字师宪,号知稼翁,兴化军莆田县东里巷(今属荔城区)人,是晚唐“闽中文章初祖”黄滔的八世孙。他出生在一个世代簪缨的家庭,小时候,寄居于莆田涵江鳌山村姑母家中,在附近的登瀛阁读书。登瀛阁东濒大海,四周苍松翠柏交蔽,清静宜人,是一处绝佳的读书场所。公度为文颇得大自然灵气,诗文自成一格。黄公度大魁天下时,高宗皇帝亲书“登瀛阁”三字赐之,以示嘉奖。为谢皇恩,黄公度曾写《御赐阁额》诗二首:“杰阁侵霄汉,宸章焕璧奎。内庭颁宝宴,中使揭璇题。信誓山河固,庞恩雨露低。寒儒倚天禄,目断五云西” ;“功掩萧何第,名超崔氏堂。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金碧飞翚外,鸾虬结绮傍。落成纷贺燕,弱羽得高翔。”其喜悦心情,跃然诗上。 然而,黄公度“一朝成名”的背后何止是“十年寒窗”的艰辛,更是授官后的坎坷仕途。状元及第后,黄公度被授签书平海军(今福建泉州)节度判官。他初入仕途时,左相赵鼎对他十分赏识,两人诗书酬答,来往极为密切。当时秦桧晋升右相,和赵鼎面和心不和,但对黄公度也很看重。后来见他和赵鼎私交甚好,从此秦桧对黄公度心存芥蒂。 不久,黄公度调任泉南签幕,时赵鼎受秦桧排挤,辞去宰相,出任浙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绍兴府。秦桧“机窥深险,外和而中异” ,大肆排斥异己,仕途风波顿起。黄公度虽僻处闽南居官,心中仍不免为那些正直而不幸的朋友们担忧,为国家的前途担忧。绍兴十五年(1145)3月,黄公度泉幕任满,“召赴行在” 。他深知自己不合奸相秦桧之意,认定此去京城赴任凶多吉少,心中就是一万个不愿意,但“迫于君命,不敢俟驾” 。真所谓去也忧忧,留也忧忧。 抵京述职后,他被授秘书省正字,喜出望外,欣然赴任。但席未暇暖,便有拍马溜须之徒迎合秦桧之意,参了他一本,说他图谋不轨,“欲着私史以谤朝政” 。于是,秦桧一怒之下,便将任职不久的黄公度革职罢官,贬他到台州(今浙江台州)主管崇道观。过后犹不解恨,再贬谪岭南荒恶之地,任肇庆府(今广东肇庆)通判,后兼摄南恩郡守。此后约六七年时间里,黄公度均在岭南偏远之地担任小官吏。对此,黄公度傲然不屈,他既不怨天尤人,更不屈膝事奸,保持了正直文人的清高气节。 在岭南任职期间,黄公度居官清廉,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清理历年积案,免除苛捐杂税,革除民间陋俗,为当地群众做了不少好事、实事,政绩斐然。尤其是在南恩这个地方兴教育,办学校,培养人才,史书赞曰:“南恩自唐贞观置郡,是始有登第者。” |